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引导农民消费是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萍 《乡镇经济》2004,(3):10-11
目前农民消费总体上是文明、适度的,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消费误区;正确引导农民提高消费水平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大影响;统一认识,开发创新,全面关注农民消费问题,不断丰富农民的消费内容。  相似文献   

2.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素质是重中之重。对湖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困境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湘西州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存在如下特征:数量丰富,综合素质较低,外流现象严重,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短缺等。这严重制约了湘西州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湘西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加强对湘西州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加以战略考虑;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湘西州农村人口素质;积极引进人才,为农村经济服务;发展农村卫生保健事业,增强农民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4.
唐红军 《中国经贸》2009,(8):155-155
创新化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型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创新型人力资源的开发。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在面向农民的社会教育中,农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应是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因此,搞好农民的创业培训,培养一定数量的富有创造力的农民企业家,是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就农村创业培训的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5.
胡建平 《特区经济》2010,(10):212-213
从国外成功经验可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广西北部湾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丰富,但素质较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在广西北部湾发展背景下,构建产业战略导向性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能有效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职业技能,同时,这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身体素质总体水平偏低,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等,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障碍.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首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其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再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前提,同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还将影响到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大局.我们必须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宣传,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建立和搞活农村劳动力市场,加速农村社保制度建设等.这样对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翠萍 《山东经济》2007,23(5):133-138
近年来,山东省虽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调整,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山东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的战略措施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并实施: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引导和扩大农民非农就业;培育农村支柱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加强海洋农业开发,充分发挥山东省的地理优势;促进新型农村物流的发展,畅通农村商品流通渠道等。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民职业教育需求面临诸多制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我国目前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来看,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农村发展的城镇化趋势(包括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即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求,还是农民阶层分化的客观现实与农民增收的巨大压力,都明确显示职业教育具有广阔  相似文献   

9.
似乎没有人会怀疑,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1978年,中国改革的惊雷首先在农民头上炸开,“联产承包”,农民彻底走完了迈步几十年的合作化道路,又重新回到了个体经济的庄园。随着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土地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一派欣欣向荣。然而近几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似乎到了极至,尽管“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呼声此起彼伏,但是没有明显成效。痛苦、困惑和长久的思索之后,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给农村经济又带来了新的活力,农民又重新走上股份“合作”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0.
<正>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化人口优势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农村人口的薄弱状况和开发进程存在着诸多困难和矛盾,有必要加以认真分析和解决。  相似文献   

11.
浦东开发开放十年中,农村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农村地区的少数干部群众中间还存在着“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消极心态。如果这种心态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必将阻碍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心态在以下四个方面阻碍浦东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在利益观念上,少数农民只愿享受浦东开发开放的成果,而不愿承担浦东开发开放的代价。浦东广大农民是开发开放最终的受益者,十年开发开放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浦东的开发开放并非一帆风顺、一…  相似文献   

12.
作为需求方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大量的人才,但又因各种因素无法得到满足;作为供给方的大学生一方面面临就业难,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去农村或基层工作。其中,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供给方农民,因其自身受教育程度和素质等因素又不能满足需要。如何解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需求及开发,是摆在我们前面的一大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在于国家政治的稳定;国家政治稳定的基础在于农业、农村、农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在粮食。  相似文献   

14.
王素涛 《北方经济》2009,(16):15-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身体素质总体水平偏低,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等,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障碍。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首先。衣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其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再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前提,同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还将影响到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大局。我们必须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宣传.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建立和搞活农村劳动力市场,加速农村社保制度建设等。这样对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最大的农业国,是中国;中国最大的利益集团,是农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市场。在农村。然而,这么大的农业国家,这么广阔的农村市场,这么多的农民,至今还没有一个较为系统,有一定影响的农民组织,没有一个完全能代表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利益的代言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在对农民组织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的一个疏忽。  相似文献   

16.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会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应当增强政府工作的性别意识,为农村女性的发展提供环境支撑;加强农村妇女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女性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打破农村长期封闭的文化格局,构建健康、文明的农村社区文化环境;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妇女研究者和国际发展援助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效果不明显的状况。要做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引导农民搞好农村文化;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群众的作用;实事求是,反对形式主义,取信于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8.
<正> 农村合作基金会,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崭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它是在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为了管好用活原生产队集体积累资金和其他集体资金,解决资金公有、分户使用自愿联合起来的,属农民自己所有,由农民自己管理,为农民自己服务的农村民办合作金融组织。一、合作基金会的特点从永昌县的实践看,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社区性。农村合作基金会一般围绕乡村合作经济组织来建  相似文献   

19.
实现农民增收是深化农村改革,繁荣农村经济,确保农村稳定,因而也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龙海市近年来,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推动山海田综合开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加快市区、集镇、新村建设,搞好以治涝治旱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20.
武志 《发展》1999,(11)
农村市场正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相对于出口而言,开拓农村市场、开发满足农民需求的适销对路产品在技术要求,尤其是在推广、营销难度等方面更加现实。面对巨大的农村市场,一些生产企业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缺乏开拓农村市场的信心和方法。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开拓农村市场并不是把企业的过剩产品搬到农村,视农村为其过剩产品的推销市场;相反,生产企业必须紧抓农村市场的需求特色,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1)城乡市场细化分工。中国信息中心对全国3000多名居民消费者意向的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关注程度较大的是VCD、电脑、微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