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新疆的吐鲁番、哈密盆地,南面为横贯东两的祁连山脉,北面是腾格里和巴丹吉林大沙漠,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国土面积的1/2。河西走廊是完全灌溉农业区,水资  相似文献   

2.
雷定安 《开发研究》1995,(1):63-64,F003
发展河西走廊旅游业的两点建议雷定安地处古丝绸之路黄金段上的河西走廊,有着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河、丰富的文物、众多的景观和神奇的传说,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地区。如何使该地旅游业能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个大的飞跃?笔者想根据自己的实地考察,并参考许多专家学者的...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这片沙漠边缘的绿洲,因水而得以留存、发展,历史时期这一地区人们在用有限的内流河来发展农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留下了宝贵的水文化资源,历史时期的水利工程、均水制度、水神崇拜等均是他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灿烂水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钱国权 《开发研究》2007,(3):159-160,F0003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恶化的时段以西汉、唐中后期、清末、建国后大修水库期间最为迅速、剧烈。河西地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的包围之中,干旱少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日照时间长,且时有大风,是荒漠化最重要的自然因素。而战争频仍、人口激增、农牧交替、上下争水、烧荒垦田、樵采放牧、大量移民、大兴水库、大钻机井、过度植树等,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西北粮仓”的河西走廊,位于甘肃西北部,自古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战略要地,是著名“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水草丰美,物产丰富,是靠祁连山积雪和冰川的融水滋养、灌溉而“造成”。一旦祁连山出现问题,对于本来就危机四伏的河西走廊生态无疑是釜底抽薪。  相似文献   

6.
被称为“西北粮仓”的河西走廊,位于甘肃西北部,自古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战略要地,是著名“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水草丰美,物产丰富,是靠祁连山积雪和冰川的融水滋养、灌溉而“造成”。一旦祁连山出现问题,对于本来就危机四伏的河西走廊生态无疑是釜底抽薪。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依托于祁连山脉冰川融水以及丰富的光照资源,为其发展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近年来河西走廊地区由传统灌溉农业向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但由于长期以来的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总量不足、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差、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增加,加之政策引导与利益驱动机制不健全、农产品竞争机制尚不完善,使得河西走廊地区农业发展转型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8.
9.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路段,历史遗存丰富,文化资源种类多样.在应用RMP理论梳理河西走廊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调查研究了河西走廊文化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旅游者行为方式、旅游者消费偏好和影响旅游者消费文化旅游产品的因素,从而提出开发遗产旅游产品、美食旅游产品、民族民俗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商品等对策,促进河西走廊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相似文献   

10.
11.
12.
<正> 甘肃河西走廊气候干燥,雨量稀少,但南面终年积雪的祁连山每到春夏,冰消雪化,百川汇集,大水从山中奔泻而出,滋润着片片绿洲.所以从古代起,这里便有了比较发达的灌溉农业.明清时期,河西走廊人口增加,兼之统治阶级用兵西北,缺乏军粮,因此河西的荒地得以大量开垦,水利也相应得以大规模开发,河西水源主要是祁连山雪水,为了引水灌溉田地,这一时期不仅修筑的河渠  相似文献   

13.
近代河西走廊,由于自然和社会原因,曾出现过对水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争夺,并且引发持续不断的水事纠纷和讼案。这些纠纷的产生和解决,造成了纠纷各方之间社会关系的复杂化、民众水利意识的多样化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由于水资源的长期过度开采,不仅使河西走廊地区在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也使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上采取切实措施,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河西走廊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的开发及生态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西走廊地处中国西北地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塞。在政治、经济、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向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征匈奴起,汉朝便开始了对河西走廊大规模的屯田开发。《史记·平准书》载:“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令居、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戌田之。”这是河西经济发展的起点,也是河西经济区形成的开端。大规模的屯田有汉、唐、明、清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16.
吴玉萍  张艳萍 《发展》2010,(3):85-86
本文从投入产出因素出发,用索洛余值法测算了河西走廊地区1998~2007年农业增长的技术进步效率。测算结果显示.1998-2007年河西走廊平均农业增长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为74.78%。  相似文献   

17.
对河西走廊风电产业进行SWOT分析,明确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可能的发展途径,进而对风电产业的技术、市场、发展环境进行技术预见。将技术路线图方法引入河西走廊风电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之中,联系产业的发展目标、现行壁垒、研发节点、重点领域的发展规划以及支撑环境等方面绘制了河西走廊风电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为河西走廊风电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框架。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区位熵理论分析2012年及2017年河西走廊城市产业的比较优势,通过对各城市产业间以及各产业城市间的比较优势分析,发现河西走廊5城市产业比较优势差异明显,第一产业比较优势明显、第二产业不具比较优势、第三产业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基于此结论提出4条对应建议,即明确各自产业优势,协同打造河西走廊城市特色产业,发挥第一产业比较优势,建设河西走廊特色戈壁农业产业带,促进河西走廊资源型工业城市转型发展以及进一步强化河西走廊第三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疆内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事关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国家历来重视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良好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这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也有一些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制约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试图分析探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0.
赵艳梅  焦存志 《发展》2008,(1):122-123
河西走廊地域狭长,城市沿陇海—兰新线呈“点—轴”空间布局。认识河西空间特征,对整合城市经济,发挥河西五市的先导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点—轴”理论为依据,对河西走廊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