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升藏区城镇化水平,是缩小藏区发展差距、从根本上改善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局面的必然道路.但由于青藏高原地理生态环境的限制,中国藏区很难通过发展工业、升级农牧业来推高GDP从而推进城市化或城镇化.藏区城镇化之路在“中国特色”光照下,势必还有“藏区特色”;藏区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会有一些异于内地甚或优于内地之处.最起码的,具有藏区特色的藏区城镇化道路,不会重蹈内地“城镇化=房地产”开发的覆辙.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甘孜藏区和谐满意度为研究栽体,结合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法,剖析了甘孜藏区和谐满意度水平,并针对甘孜藏区目前的和谐满意度水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甘孜藏区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评判.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传播的互动效用下,青海藏区农牧业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是农牧民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和管理理念,沿着正确的文化传播方向促进藏区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藏民族地区是指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南自治州、阿坝自治州、甘孜自治州、迪庆自治州等“两省区四州”。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特别是援藏建设项目的有力支持,藏区不仅出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出现了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的局面。但是,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和战略的影响,藏区的人口与经济之间仍然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发展因素,需要选择更加切合藏区实际的战略和政策,来促进藏区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四川藏区国土面积辽阔,县域经济在区域开发中处于十分关键的环节。研究四川藏区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藏区县域经济的实际出发,培育主导产业是探索藏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本文分析了藏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主导产业理论的特征和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要原则,并结合藏区实际提出主导产业的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2011,(10):31-32
刘奇葆在甘孜、阿坝调研时强调:我省藏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加快藏区发展,维护藏区稳定,改善藏区民生,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维护和发展藏区各族群众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  相似文献   

7.
一、青海藏区水利发展历程国家支持青海等藏区的新政策是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青海藏区是西藏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藏区总面积69.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7%;平均海拔3370米,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县就有14个。自然条件十分严酷,有些地区空气含氧量仅为内地的30-40%,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2012,(7):139-141,138
康巴藏区位于横断山区的大山大河夹峙之中,具体包括川西的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康巴藏区是中国三大藏族聚居区之一,其历史和文化是藏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西南边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图为康巴大草原,这里一眼望去全是如翡翠般晶莹的草地,金色的阳光洒下来,与草原黄绿交替,色彩非常艳丽。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鉴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经济文化理论,正确认识青海藏区农牧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搞好农牧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我国藏区从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甘孜和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区域.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民族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学术界对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较为充分,而对甘南、甘孜、阿坝和迪庆四个藏族自治州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从客观条件来看,该四州地处青减高原东北边缘,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民族风情、资源环境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本文在定量衡量该四州特色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以期为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战略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赵川 《改革与开放》2013,(20):15+17
四川藏区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的故里、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区和康定情歌的故乡,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但文化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本文立足四川藏区文化资源状况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提出了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路和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生态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包括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藏区影响最大的传统文化,藏传佛教对五大藏区两大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自然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它依正不二、 万物有灵的自然观有助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众生同体、 众生平等的生命观让人们养成了尊重生命的习惯;因果报应伦理观有助于保护藏区野生动物;动物崇拜、 宗教活动有助于对野生动物与环境的保护.在藏区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藏传佛教的生命修炼文化有益于社会民众的身心健康;其平等的文化精神能吸引并接纳不同的文化;其包容的文化心理有益于藏区文化多元化的共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藏区发展的前沿地带,农耕藏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对于该地区的贫困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对农耕藏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案例研究发现,藏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影响,农耕藏区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在城市非正规部门,从事具有民族特色的摆摊经商活动,并获得了明显的减贫效益。然而,农耕藏区生态环境脆弱,可利用资源匮乏,公共服务设施差,人力资本水平低,留村居民和转移劳动力均面临巨大发展困难。作为新阶段我国扶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农耕藏区贫困治理需要创新扶贫机制,以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提升其服务水平为重点,对贫困村民和转移劳动力实施综合性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2011,(10):30-32
刘奇葆在甘孜、阿坝调研时强调:我省藏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加快藏区发展,维护藏区稳定,改善藏区民生,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维护和发展藏区各族群众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2012,(7):130-131
藏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四川藏区地域辽阔,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具有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优势,拥有众多品位高、吸引力强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其资源特征突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自然生态景观组合丰富,品位极高;其二,高山高原冰川温泉众多,特色鲜明;其三,藏羌文化古老悠长,民族风情敦厚多姿;其四,生态环境系统基础良好,生物基因库天然神奇。这样的资源优势,意味着四川藏区打造旅游产品体系的潜力无限。  相似文献   

16.
藏区的社会稳定是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条件,党和国家在不同阶段对藏区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逐渐形成了一套维护藏区社会稳定的工作思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藏区经济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影响藏区社会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多。重新分析影响藏区社会稳定的因素,理性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实现藏区社会稳定是民族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甘肃藏族地区的人口与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藏区人口增长速度快 ,人口素质低 ,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大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严峻。如果不加以解决 ,就难以实现甘肃藏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利于实现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协调甘肃藏区人口与资源关系 ,保持生态环境是基础 ,实行计划生育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晨曦 《中国西部》2011,(10):46-49
“9+3”免费教育计划为藏区孩子开启了一扇学习知识和提升技能的窗户,让藏区孩子在内地学校广阔的舞台上尽展才能。虽然远离亲人和故土,但是他们在内地学校仍能感受家庭的温暖,仍能看到亲切的目光,仍能体会学校老师的呵护与关怀。  相似文献   

19.
彭泽军 《特区经济》2007,225(10):208-209
藏区在中央和兄弟省市区的大力扶持下,通过50多年的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是我国相对落后的区域,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本文以西藏自治区为典型,认真分析了藏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在全国经济中处于不利景状的思想根源,进而从发展目的、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快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哈达献给党     
我们来自四川省甘孜州藏区,由于文化的落后,经济的贫困,所以很多学生都跟我们一样不得不辍学在家劳动。世世代代在土地贫瘠的地方耕作,祖祖辈辈也从未走出那座大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