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企业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除了要通过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等措施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外,还必须妥善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阻滞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指出,缺乏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和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没有完善的农村社保制度,使农民很难下决心彻底放弃对土地的依附。农民工整体受教育程度低和缺乏职业技术使劳动力市场呈现结构性失业。文章认为,改革的深入使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滞影响逐渐减弱。改革教育制度和健全劳动力市场制度是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长期策略。 相似文献
4.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对重庆的调研表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偏低和现行的土地营理政策等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因素。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应采取完善农民工外出就业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土地管理政策和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以及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民工荒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经济现象,而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整体文化素质低。整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对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转移的动力和路径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创造出了城乡多元主体共赢效应,所以理应以此为动力,将受益主体自发启动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和政府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创新相结合,开辟多元主体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密切合作进行制度创新的路径,突破过去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仅仅依靠受益最明显的转移农民或城市政府孤立行动其收效欠佳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民工荒"现象:成因及政策涵义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当前的用工荒固然与宏观经济形势直接相关,但更是2004年以来劳动力短缺现象合乎规律的延续,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的下降。民工荒的出现,总体上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变化的趋势,因此也必然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本文建议积极创造政策条件,把民工荒转化为经济社会变革的机遇,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为18099万人,需求为17247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为852万人,剩余比例为4.71%,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已基本无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调查发现,劳动力的这种供求状况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对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主要表现为耕地撂荒、弃粮从经、降低复种指数和粗放经营等。因此,人们对明天"谁来种地"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相似文献
9.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是农村、农业、农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产生有历史原因、人口原因、政策原因等.它一方面与农村产业相联系,另一方面关乎农民收入与农村稳定,可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小城镇、输出劳动力,特别是利用丰富的高智力资源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与劳动力短缺的长期性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特征,再加上劳动力短缺造成了劳动力工资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异常严峻。文章分析了这些特征背后的原因,并指出了在此基础上我国劳动力市场未来可能会遭遇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对个人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整体社会资本的下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如何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社会资本,进而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速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辅相成,但归根到底,经济增长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助推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要靠经济增长。根据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近几年的数据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与名义GDP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今年国家制定了“压经济增长、保体制改革”以及2005年“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至1000万”的宏观调控目标,对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解读是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我们得知,适宜经济结构下的经济高速增长是迅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因素,政府要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行之有效的促进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市场化原则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移居的思路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众多因素中,不容忽视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流动的作用”。文章在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内因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移居的思路,在建立全民最低生存保障基础上,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关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促进农村人口迁移。并大胆提出采用“国家购买集体土地使用权”和“以土地使用权换养老金”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文章从乡村旅游的视角,具体分析了这类旅游开发方式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价值体现和体制环境,提出要在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教育、农民利益维护和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制度建设三方面,积极有效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消极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但使农民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缓解,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以及人力资本的积蓄,也为传播先进的城市文明和先进文化提供了一个较为有效的渠道。文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的社会经济也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如:阻碍“三农”问题的解决、给城市就业带来更大压力、干扰正常生产秩序、抑制产业结构升级等。从长远来看,如果我们不正视这些不利的影响就不能真正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更不能实现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民工荒"的出现是否代表"刘易斯拐点"的来临和中国人口红利的结束?文章从需求角度分析了沿海民工荒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内地转移。在此基础上,得出东部应该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制度制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文章回顾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分析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保障制度和就业制度对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提出在制度制约和制度创新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劳动合约签订是劳动保护的重要形式,但我国农民工劳动合约签订率却只是在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有暂时较大幅度的上扬,此后随时间推移却几近停滞。文章以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产业分割框架为基础,构建了不同劳动力市场特征和产业组织特征组合的四象限分析框架,探讨了不同象限中劳动合约的运行机制,并结合我国边缘产业和农民工现状,就劳动合约签订问题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分析得出,在边缘产业与次级劳动力市场的组合下,农民工劳动合约签订存在着组织失灵、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三重困境,这是我国农民工劳动合同签约率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