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民公社期间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人民公社化时期的产权绝对归公社所有逐步调整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再到人民公社后期以生产队为主体的集体经营制度被以农户家庭个体经营所代替,最终导致人民公社制度解体的制度变迁过程。导致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土地制度不断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业生产的长期低效是根本;农民对这一制度的长期抵制和不断创新是促使其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制度供给方利益的分化为最终的制度变迁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
徐丽艳  乔家立 《改革与战略》2010,26(11):47-49,82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地有效流转是农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我国农地流转效率较低的事实,从制度方面分析了其原因所在,并对农地流转制度效率进行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农地流转的相关背景,然后在阐述了制度与制度效率关系的基础上,引入"短板"理论,用于从制度结构的角度分析制度效率,并对促进农地有效流转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中的法律制度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我国现行农地制度中法律制度建设的欠缺之处进行了分析,列举了学术界关于农地权利的法律制度研究的各种观点,进而提出了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归属、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利结构、发包主体和承包主体、土地承包期限与调整、土地承包纠纷的仲裁和处理等方面法律制度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婷 《魅力中国》2010,(23):86-86
农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这一制度安排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农村土地能否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农地制度的内涵,然后详细地分析土地改革阶段、农业合作社人民会社体制阶段、土地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及土地流转了这三个阶段的农地制度的产生和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农地制度的未来改革总方向,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永佃制、私有化的内涵和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5.
农地制度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要素。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经历了先农民私有、后集体公有的变迁历程。根据农地产权性质、生产组织方式和收益分配方式,把农地制度变迁轨迹划分为私有私营、私有公营、公有公营和公有私营四个阶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结合农地制度改革的实践,系统考察我国当代农地制度的历史演变,为推进农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制度变迁理论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瑞仙 《开发研究》2008,(2):140-143
在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成为必然,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严重的制度供给不足。为此,必须以社会公平为建制理念,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要方式,重视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培养公民意识,廓清政府责任边界,克服原有制度路径依赖,推进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7.
王成艳 《山东经济》2005,21(6):113-116
我国农地制度曾以帕累托式改革绩效实现了向集体制度的变迁而被世界所瞩日。然而,农村经济在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在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农地集体制度面临着种种困境,并制约了制度潜力的发挥,农地制度改革必须向着产权明晰化、使用权制度多样化、法制化以及配套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郝团虎  姚慧琴 《改革》2012,(7):19-25
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在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有规律,如城市化滞后、农村工业化、农民工现象、城中村现象、强关系主导的就业模式等。现有的城市化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些特点,诱致性制度变迁能够消除强制性制度障碍对城市化进程的限制,形成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但容易造成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不利于城市化质量的提高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包括"隐性补贴"、"购物交换"、"城市村"等。  相似文献   

9.
林翊  林卿  巫极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9):65-69
土地权益是农民最基本的经济权益,中国现代化进程高速发展背景下现行农地制度缺陷所带来的农民土地权益问题日益严峻.匈牙利历史上有过非常成功的土地改革成果,其在国家体制剧变之后的艰难探索更为我们提供了值得汲取的深刻教训.文章通过对中匈两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比较分析,吸取匈牙利土地变革的经验教训,总结出农民土地权益变更的一般规律,认识到制度安排对农民土地权益的影响,并积极探索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诺斯(North)是美国新经济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体现在《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一书中。他在该书中强调:技术的革新或改进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如果人类没有持续地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构建把技术改进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诺斯曾明确指出:“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际和知识技术存量的增长速度。人类发展中的合作与竞争形成以及组织人类活动的规则的执行体制是经济史的核心。”①一、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1.
朱小平 《改革与战略》2011,27(7):92-94,139
文章认为,农地所有权虚化现象是农地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有进一步虚化的必要性。强化承包经营权应从明确承包土地的财产内容入手,淡化承包土地的社会功能,恢复承包土地的生产要素性质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激励理论、合约理论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缓慢的原因:农户土地转让激励不足、关系型合约限制了农地转让的发展。只有通过完善农户转让的激励机制,实现由关系型合约向规则型合约的转变,才能真正使农地流转起来。  相似文献   

13.
李厚廷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3):80-84
农地制度变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人们围绕这一问题提出的变革方案虽然其直接指向不同,但都是对产权结构的调整,由此产生的产权效率来自于制度变革对经济主体的激励效应、未来预期和行为方式的影响。鉴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农地制度变革效能的强制性,应该以“极化土地经营权”作为土地制度变革的类型选择。这种类型中的农地制度变革效能的实现机制极具魅力,其中的所有权指向和经营权指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4.
陈沉 《改革与战略》2012,28(9):65-68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弊端是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与使用权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明晰.文章利用比较分析法与文献研究法,界定了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与成员之间的权利关系.文章认为,“双轨制”产权改革顺应历史要求,符合农民的意愿,能有效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项切合农村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制度.  相似文献   

15.
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我国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已成为制约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阻碍了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已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制度经济学为理论依据,可以发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制度变迁的成本和公共选择的结果影响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变迁,所以说制度创新是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刘清华 《乡镇经济》2008,24(12):32-35
我国农地制度处在两难境地——变革担心现在,不变革忧虑未来。农地制度变革机制解析有助于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实现平稳对接。从组织、要素和经济主体行为选择;个视角分析,农地制度变革的三种形式是:一体化推进型、资本驱动型和自然演化型,其核心机制分别是节约制度成本、要素替代和基于自利动机的自我选择。农地制度变革的多样化和社会性特征既是对农地制度变革形式的归纳,也是农地制度变革机制的拓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的土地流转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在不断完善和深化。与此同时,日益规范、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将使农村土地利用更加科学、高效,但土地流转中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也给农村土地利用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文章简要评价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着重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对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正面效应和制约农村土地高效利用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统筹中国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其保障制度仍很不完善,这是阻碍农村土地健康有序流转的主要因素。为了切实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健康有序地流转,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大力度完善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及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9.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是土地问题。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是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法律授权、政府推动、协会引导、企业支持和农民参与是土地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推进相关制度安排,是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