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梁俊花  马春燕 《经济问题》2008,341(1):50-52
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分析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合理利用和保护区域耕地资源,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山西耕地数量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山西1949~2005年的统计和普查资料,分析了山西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50多年来,山西耕地数量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先增后减,总量趋减;而人均耕地面积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政策等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
张建春  彭补拙 《经济地理》2001,21(5):600-604
利用马鞍山市1983、1996、2010年的土地详查、土地现状和土地规划数据,分析了马鞍山市1983—1996年以及1997-2010规划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及其土地变化的驱动因子。通过相关分析揭示出:马鞍山市1983年以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是人口增加、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规划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因子是土地管理、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土地管理法的严格施行,将使今后我国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不同程度的向着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土地资源进行配置的基本手段,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对于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晋城市为例,基于信息熵的理论,对晋城市1996~2008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及2008年各区县信息熵差异进行了研究,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呈增加趋势,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质性逐渐增强,土地利用朝着均衡状态发展;2008年各区县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差异较大,反映了不同的经济水平和土地利用状况;经济因素和农业发展因素是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基于信息熵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有利于揭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模型、土地利用双向变化动态模型等数学模型对梧州市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结构变化和区域差异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梧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中存在耕地一直在减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并提出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生态农业等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5.
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宽度)及其扩充压缩度模型不仅能很好地测度土地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变化态势、方向和速度,而且能清晰地反映系统整体的演替与发展规律。运用此模型,分析了王东沟流域1986~2007年农用地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农地利用类型之间生态位态势差减少,农地系统多样性增加,农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2)农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与园地之间以及林地与牧草地之间生态位的竞争,其中耕地向园地的持续流转是农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方面。(3)农地生态系统经过20年的动态演变,目前处于稳定阶段,但耕地与园地的矛盾使系统潜伏着危机。最后,结合这些变化,提出了今后流域土地经营和管理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关系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方式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着重分析了我国非农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耕地占用状况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区域经济系统产业结构升级与用地结构的变迁关系,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带动农业用地的非农化,同时还可能会造成土地污染问题,据此作者认为我国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并提出了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耕地资源态势及其相关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津市50多年长序列耕地统计和土地调查资料,分析其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趋势、利用特征,探讨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资源数量在波动变化中呈减少趋势;人均耕地减少,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部分地区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相关政策和比较经济利益等因素,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演化与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菊  郑林  陈建军 《经济地理》2008,28(2):300-303
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851、995、2000、2005年的遥感解译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以及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1985—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和动态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揭示了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点,并对其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差别。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类型中,耕地与水域之间的双向转换非常频繁;草地与耕地,草地与林地之间的转化所占比例也较大;而建设用地是造成对耕地占用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同时每个时段由于发展的目标不同,又有一些独特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②近些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演变主要是由政策因素、人口增长和农业经济效应等因素共同驱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诱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吴郁玲  曲福田  姜海 《经济地理》2007,27(1):145-148
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开发区在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存在功能定位不清、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开发区的土地浪费与低效利用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是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的江苏省开发区,也存在区域内部和区域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文章利用Eviews3.0统计软件,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导致开发区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不同。而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上,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率、地均投资强度以及开发区的土地市场发育程度和工业用地出让的市场化率是影响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从提高开发区投资强度、优化用地结构、积极培育土地市场发育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土地集约利用经济激励机制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综合分析荥阳市2003—2010年土地综合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荥阳市近八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分析,选取农业人口比例、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等11个自然及社会经济指标,借助SPSS18.0软件进行典型性、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荥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概括为经济指标、城镇化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3个主要驱动因子,为政府今后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政策以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江西城镇发展的南北差异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城镇发展南北差异的基础上,探讨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对江西省城镇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常德市域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林德 《经济地理》2000,20(1):57-62
本文将湖南省常德市域城镇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划分6个历史时期,分别揭示了各时期其发展和布局的基本特征,并对各时期其发展条件也作了必要的阐述,最后作了规律性总结.旨在为今天进行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提供必要的历史条件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冯健  张小林 《经济地理》2000,20(4):60-66
揭示圩区农村聚落的特征,分析其社会传统、居民的心理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是编制集镇规划的前期工作,在指出圩区集镇规划编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编制圩区集镇规划的若干核心技术要领。最后从集镇规划对圩区发展和聚落型式调整的意义,如何在集镇规划中协调新老区之间的关系,如何维护圩区传统水乡城镇风貌并保持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以及信镇规划与圩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张明举  李敏  王燕林  李伟 《经济地理》2003,23(3):384-387
根据空间相互作用和经济辐射的有关理论,以重庆市大足县为研究样本,选取了大足县22个小城镇的10项社会经济指标建立小城镇综合实力评价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根据断裂点公式计算大足县小城镇的辐射半径,并绘制小城镇辐射的辐射区。依据小城镇经济辐射区的定量分析结果,划分不同范围辐射区的小城镇,为构建区域城镇体系和小区域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在小城镇规划建设和行政区划调整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普遍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东部沿海地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构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范文国  熊宁 《经济地理》2002,22(1):37-40
本文认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良好的地理环境、可持续的动力支持系统和良好的制度环境。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需要地理环境提供足够的可建设用地和水资源;也必须拥有可持续的动力支持系统,即必须拥有下列几个优势条件: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行政优势、政策优势、科技优势、技术经济优势、人居环境优势;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即必须拥有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良好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本文正是从这三个层面来构思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后,浙江省乡镇工业和专业市场迅速发展,新的建制镇大量涌现,城镇呈现小、散、多、乱的状态。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城镇化,提高城镇集聚、辐射功能,2000年浙江省在1,000多个建制镇中确定重点建设136个中心镇。本文就浙江中心镇现状,根据党和国家发展小城镇的战略部署及加速发展城市化的趋势,提出发展和建设中心镇的几个问题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陕西小城镇发展的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科伟 《经济地理》2001,21(3):328-331
陕西小城镇具有发展水平低、分布不平衡、数量增长超过规模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等特征,其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非农经济落后、宏观指导不力、微观管理不到位等方面,其发展上既有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又存在着自身基础薄弱、大中城市的竞争限帛和地理环境制约等不利条件。作者认为陕西小城镇的发展应与区域优势资源的开发和非农产业的发展相结合,突出重点,以质的提升取代量的扩张,因地制宜的选择发展模式。基于此认识本文提出了陕西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地理区和六种不同类型地域城镇化发展模式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谢庭生 《经济地理》2001,21(5):624-628
本文针对湘中紫色土丘岗地区的自然特点、生态现状,按照一定原则,提出了紫色土丘陵开发治理优化农业生态模式设计方案;并根据在这一地区的定位试验研究,论述和分析了建立这些模式的途径和效益。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珠江三角洲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动力是珠三角经济超常规发展对用地的需求。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占用了很高比例的耕地,用地总量增长速度非常快,增量用地的用地构成以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为主;用地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大部分城市和建制镇人均建设用地增加,并没有根本改变大城市用地紧张的局面,而使原有用地较宽裕的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人均建设用地摊大饼式的继续增加。针对用地增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