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本文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对河南1978~2008年区域经济差异做了实证分析。检验结果显示,河南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波浪式扩大趋势,且高收入区域和低收入区域呈连片扩张趋势,两极化问题严重。因此,政府应进行政策调控,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的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并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经济差距呈现"先升后降"的阶段性特征,实证结果表明,区间差距是影响云南省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力量。因此,政府要采取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对经济较薄弱的区域进行政策倾斜和税收优惠,促进其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将山东省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分析了1995-2011年山东省三大区域经济的三大产业、GDP以及泰尔指数,将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来评价山东省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现状。结果显示:山东省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在逐年扩大后趋于平稳,区域间差距比区域内部差距的扩大速度更快是造成区域差异大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对经济差异的调控应以缩小区域间的差异为重点;同时,加强各区域经济中心的建设,更好地发挥经济中心对周围各区县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等。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鞠薇  翟有龙 《财经科学》2006,(12):95-100
四川是我国西部开发的重要省份,而且四川省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本文主要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方法以及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对四川省的区域差异进行量化分析,提出四川省区域平衡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欧向军  陈修颖 《经济地理》2004,24(3):338-342,360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总差异扩大,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与农村县域内部的差异越来越显著,且呈不断扩大的态势;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四个方面;引起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主要有历史因素、地理区位、区域发展策略、中心城市规模、人口数量与质量、全球化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区域发展策略是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对区域差异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文章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定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总体水平与空间变化特征;并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即随着江苏省的经济增长,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逐渐发散趋异,城乡两大区域逐渐收敛趋同。通过各市县经济增长对区域差异收敛与发散贡献的空间分析,得出江苏省城市、农村、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分别表现为向下收敛、向上收敛、向上发散和向下发散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基于泰尔指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迅  冯敬娟 《技术经济》2011,30(6):65-68,99
将重庆市划分为都市圈、渝西地区和库区生态区三大经济区域,分析了2000—2009年重庆市三大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绝对差异和泰尔指数,将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来评价重庆市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现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在逐年扩大,区域间差距比区域内部差距的扩大速度更快。提出建议:对经济差异的调控应以缩小区域间的差异为重点,同时加强各区域经济中心的建设,更好地发挥经济中心对周围各区县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等。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到测算吉林省区域差异的必要性,在分析有关区域差异内涵和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方面,提出一种有关区域差异形成机制的假设,在实证研究方面,运用Theil指数的空间分解和基尼系数的产业分解两种方法,分析了吉林省1993—2003年这段时间内其区域差异的变化情况,最后简要分析了上述结果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格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通过对改革以来江苏省65个县级单元区域经济差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表明:1978年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呈扩大态势。根据Mann-Kendall法的突变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划分为1978—1999年和1999—2007年两个阶段。据此,采用聚类分析对1978年、1999年和2007年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其中,1978年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南北梯度差异,1999年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格局变化为苏中地区向苏南地区集聚,苏北地区向苏中地区集聚的特点,2007年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格局变为更加向苏南,尤其是向苏南东部地区集聚的特点。最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1978、1999和2007年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格局因素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民收入变动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初期农民收入的高速增和匠原因是:制度的创新,农副产品价格政策的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等;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迟缓,其原因包括生产投资减少而生产成本增加、资源的约束加剧、农民负担增加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2.
河南对外开放的区域格局与经济增长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外开放与河南经济增长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由于河南的对外开放度还不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河南经济发展还不具备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河南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在全省18个地市的分布格局都是集中于局部地区,集中程度先增大后减小,同时对各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经济周期的研究是许多经济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理论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谷-谷”划分法,中国经历了四个经济周期。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1978年~2003年中国经济周期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与“谷-谷”划分法相同的结论,同时分析了2003年中国经济是否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开端这一问题,并对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发展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政策也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在30年的发展中,大体可以从三个阶段来考察我国的科技政策。文章主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的发展脉络,指出这一过程中阻碍政策正确发挥作用的不足之处,并初步给出了今后科技政策制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改革以来的城市化战略演变及相关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主要以"小城镇战略"为主,直到"十一五"时期,相应的城市化战略才开始凸显大城市的作用并积极倡导城市群的建设.无疑.现阶段的实际国情要求我国必须选择集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同时,应重视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然,制度创新是城市化战略得以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我国呈现出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特点。为此,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第三产业,以促进经济与就业的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17.
以河南省数据为分析对象,分析了消费和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程度。分析发现,消费和投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在三大产业中,投资是第二产业主要驱动因素,而消费是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主要驱动因素。由于第二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消费和投资对拉动第二产业增长都比拉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长得快。此外,进一步分析了消费和投资对各次产业中各行业影响程度,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取得重大成就,对外贸易中出口增长迅速。当前,我国出口面临严峻的形势,进一步分析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尤为必要。文章运用新古典生产函数理论,对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且不断对回归结果进行改进,最终得出结论:不仅投资增长率对于经济增长作用显著,而且长期来看出口对于经济增长也有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经济总量和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优化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应该从国有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和资本结构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国有经济总量的区间定为17%~32%;第二,按照市场失灵决定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和产业范围;第三,国有经济规模定位要体现大公司和大集团发展战略,加强国有资产增量与存量调整,完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第四,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定位于按照产业结构与产权结构的有效结合,选择适合国有企业特征和使命的国家投资比例.以决定是国家独资、国家控股还是国家参股.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减贫取得了巨大成就。从宏观逻辑看,经济高速增长自发带来市场的减贫力量,原因在于我国形成了农户收入增加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基本同步的关系,且农村和城市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关系。同时,政府主导下推行切合实际又与时俱进的减贫战略和实践,带来强大的国家减贫力量,与市场减贫力量相得益彰。从微观逻辑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劳动分工得以恢复,且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分工不断演化和向非农领域延伸,使家庭收入结构不断改善、家庭总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