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油是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的资源,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振兴和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已经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要解决石油安全问题,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建立起一个综合的安全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能源替代、节约和来源进口多元化,还应该涵盖建立石油储备和发展石油期货等措施,从各个方面来确保供给来源,规避价格风险,维护我国石油安全。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近10%的增长率。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媒炭在一级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年平均75%下降到2001年的67%。与此相反,石油所占的比率则从17.1%提高到30.1%。  相似文献   

3.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立伟 《经济研究导刊》2007,(7):188-190,193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受国内石油资源的制约,石油产量难以自给自足,供需矛盾日益显现,石油安全面临诸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应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实施石油贸易的多元化、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国际石油的控制,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石油安全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石油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资源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世界石油市场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由于石油进口依赖度越来越高,中国石油问题受制于人的危险性日益加大,可能对中国经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应尽快构建中国石油安全保障体系,采取有效的战略措施,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5.
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产石油供不应求,进口油源难以多元化,国际油价波动严重,石油输入路线受扰以及美国的战略掣肘,是中国石油安全面对的主要挑战。中国的主要对策是在国内强化节能意识、健全相关法规.改进采油技术、扩大油气开发范围,完善石油运输设施,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发展石油替代产品以及开发新能源;在国际上推进“和谐世界”建设,坚持“走出去”战略,适时适度“有所作为”以及推进进口油源和运输路线多元化。中国应综合规划石油安全战略,视野涉及国际期货市场、国防建设、石油国企机制和国际能源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7.
张锐 《资本市场》2004,(12):84-87
<正>油价“井喷”后的抉择再也没有什么话题能同石油一样在2004年被频频提及。相比于其他经济机体而言,日益蹿升的油价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更多的忐忑与不安。“高油价对中国的危害比发达国家要严重得多”,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多次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潜在威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巴曙松对这一观念表示赞同。  相似文献   

8.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春喜  崔连秀 《经济师》2005,(6):294-294
文章针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提出了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石油作为一种优质化工原料,被称为“能源中的能源”、现代经济的命脉。自1895年大规模商业开发以来,尤其是二战以后,石油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申占有极其重要和独特的地位,目前约占全球能源消费的40%。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的消耗也快速增加,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逐年加深,如何保证石油安全已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拥有适当的石油储备日益成为各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目前,不论从国内市场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加快推进中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完善中国石油储备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立法先行,建立和健全石油储备相关的法律法规;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石油储备模式;分步实行,循序渐进确保石油储备规模;减少单一品种依赖,促进石油储备品种多样化;放松市场管制,培育多元化的石油储备主体;统筹考虑,科学合理布局规划石油储备基地;综合决策,建立多层次的石油储备筹资模式;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积极参与石油储备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1.
所谓石油安全,就是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石油供庆。石油不安全主要体现在石油供应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价格暴涨对一个国家经济的损害。其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油价波动的幅度以及应变能力,应变能力包括战略储备、备用产能、替代能源、预警机制等。2003年我国共进口原油9112.63万吨,同比增长31.29%,数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预计2004  相似文献   

12.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拥有适当的石油储备日益成为各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目前,不论从国内市场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加快推进中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刻不容缓”。我们认为完善中国石油储备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立法先行,建立和健全石油储备相关的法律法规;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石油储备模式;分步实行,循序渐进确保石油储备规模;减少单一品种依赖,促进石油储备品种多样化;放松市场管制,培育多元化的石油储备主体;统筹考虑,科学合理地布局规划石油储备基地;综合决策,建立多层次的石油储备筹资模式;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积极参与石油储备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石油战略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对石油的需求大幅上升,而同期国内石油供给却很有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遭遇极大的能源瓶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本文通过建立封闭——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石油价量&进出口模型,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石油供需缺口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石油供需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潜在危害,并从国家能源战略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世界石油工业发展至今已有145年的历史,自从工业革命的开始,能源就开始与社会经济密切结缘,并演化成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大,更多国家或地区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世界经济的发展便搭在了能源消费的基础之上。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结构调整,石油逐渐成为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体,并且在一定意义上脱离了一般商品的某些特征,与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紧密结合起来,开始成为牵动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神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崔新健 《财经研究》2004,30(5):130-137
石油安全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实证分析显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放大了石油供需矛盾,石油安全问题日益显现.比较分析表明,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可归纳为"应急的石油储备"和"多元化的石油来源"两个核心,以及"提高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个关键点.政府应更加重视和支持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发展观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宁 《经济师》2005,(4):55-56
文章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约束瓶颈 ;提出要消除能源约束瓶颈 ,构建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的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框架构思。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世界石油市场走势与中国石油安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世纪的石油市场将呈现出以下态势 :世界石油资源仍比较充裕 ,但需求的不断上涨将使其供应趋向紧张 ;石油价格保持低价缓升的趋势 ,但具有发生较大波动的可能性 ;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的地理分布不平衡将更加突出 ;中东石油在世界石油市场的“生力军”地位将更加突出 ,而中亚石油则将成为一匹“黑马”;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性、投机性也将日趋增强。中国今后由于一方面受后备资源的限制 ,石油产量不可能有较大提高 ;另一方面石油需求增速过快 ,供需缺口将日趋增大 ,石油安全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在对我国的出口、投资与消费产生不利影响的同时,却也给我国能源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金融危机有利于扩大国际能源合作,加快我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步伐,也有利于构建石油战略储备、促进节能降耗、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和推动能源价格改革,此外还十分有利于新能源的发展和改善能源产业结构。为了更好地在危机和困难中抓住宝贵的发展机遇、解决能源领域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应在政策层面上加快进行调整和深化改革。例如以全面经贸合作促进能源合作,建立能源储备基金,强化结构节能和产业节能,尽快完善新能源标准体系和规范市场等等。  相似文献   

19.
武雪洁 《经济师》2006,(10):261-261
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巨大的石油供求缺口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制于人,国家安全也将受到巨大威胁。为解决石油短缺问题,国内各界专家纷纷献策:继续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实施二次开发和三次采油等技术,努力提高国内原油储量和产量;大力走出国门挣取国外份额油;增大多元化进口,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通过国际期货市场进行“风险采购”;尽快建立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