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去年11月初,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赴台参加两会协商,5日离开台北,南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参访友达光电企业,原本要出庭明基内线交易案的李友达董事长煜耀,特别请假在公司迎接陈云林一行到来,陪同陈云林参观最新产品,并由总经理陈来助针对友达的发展历史与两岸的布局进行简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台湾太阳光电厂商日益受到大陆同业的严峻挑战。
大陆从1958年即开始研究太阳能发电原理,迄今约有近百个研究所和大专院校实验室专门从事光伏电池的材料、器件和应用研究,目前有500多家光伏企业, 相似文献
4.
在两岸科技与产业界的共同努力下,两岸科技与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已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两岸科技与产业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仍然难以满足彼此发展的需求,后ECFA时代,两岸应如何把握产业与科技特征,共同推动科技进步与产业的振兴? 相似文献
5.
6.
浙江因其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而使经济充满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物流产业的集聚,对其竞争力是否有着同样的影响力,是否能拉动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有效需求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浙江传化物流基地的实践为例,论证了物流产业集聚带来的竞争优势与物流产业集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日美半导体产业竞争中的国家干预——以战略性贸易政策为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导体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具有明显的学习效应、外部经济和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其良好的发展对一国的经济增长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贡献。半导体产业的战略特征决定了其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的,并且仅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半导体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一国政府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干预的动机大大加强了。作为经济大国,美日政府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公共采购、进口关税、R&D补贴、专利保护等方式扶持本国半导体产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企业,成为国际竞争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要实现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不断创新,这种创新依赖于内在机制和外部支撑体系的互动与耦合。文章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在对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及阶段性创新特征判断的基础上,剖析了其创新困境及其成因,并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多角度,系统地提出了培育民营经济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相关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9.
“后雁行模式”下的中韩电子信息产业贸易——合作还是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雁行"分工模式的发展,中韩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结构悄然变化。本文通过计算1992~2007年中韩电子信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贸易互补性、产业内贸易指数及出口贸易技术复杂度,分析了两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贸易结构。结果表明: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出口贸易技术结构不断优化,中韩技术差距逐渐缩小,部分电子信息产品的竞争力已超过韩国;双方优势产业重合度较低,贸易互补大于竞争且呈上升趋势,互补性亦由单向发展为双向;双方产业内贸易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其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主导,而近年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迅速上升;中韩电子信息产业合作潜力巨大,双边开放有望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0.
以半导体为主的高科技产业竞争是中美两国竞争的关键领域。与工业化时代不同,在全球分工深度融合发展的当今时代,中美高科技产业竞争是一种融合了技术竞争、制造能力竞争和市场竞争的混合竞争,综合体现为对全球价值链主导权的争夺。通过构建技术、制造能力和市场“三位一体”的全球价值链权力模型,从理论层面考察了全球价值链中权力的来源和权力竞争的本质,霸权国的权力垄断形成于对三者的体系性控制,但崛起国的后发优势则使其有机会通过技术撬动、制造能力提升和市场权力俘获而改变价值链中的单极权力结构,形成与主导国的权力平衡和对称性竞争。日美和中美半导体产业竞争的不同境况对上述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日本通过技术赶超和制造能力提升实现了半导体产业的崛起,但市场权力的缺乏使其无法形成对该产业的体系性控制,从而在面对美国霸权胁迫时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中国在半导体产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能力虽然还处于赶超阶段,但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使其能够与缺乏制造能力的美国形成双向非对称相互依赖关系,从而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最终实现与美国的平等竞争关系奠定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CA指数测算分析了中国、美国、欧盟、日本、东盟、印度六个经济体的产业竞争优势,并设计基本半对数模型对各经济体出口量与产业竞争优势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竞争优势与出口量存在出口偏移现象,贸易保护等因素削弱了产业竞争优势对出口的正向作用。中国应通过科技创新、国内外双循环联动发展、全球贸易规则重构等措施,提升产业贸易竞争力,提高出口贸易效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