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戴蕾  王非 《经济论坛》2010,(11):33-36
以2003~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我国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研究表明,人均GDP和对外贸易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优化升级也促进了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多种经济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坚实的经济后盾。因此,政府应采取相应对策激励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经济发挥更大逆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通过协整的方法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利用我国1987年到2008年国内研发费用支出和专利授权数量的数据,从技术创新的视角检验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技术进步效应。研究表明,我国当前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技术创新活动投入水平和产出能力的影响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技术进步效应还不是很明显;而在外部技术获取的渠道方面,进出口贸易对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要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协整检验,建立相应的计量模型,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替代系数为0.93,即相对于GDP规模,对外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减少国内投资量0.93个百分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海外债务融资的杠杆效应以及吸引海外股权参与的程度还比较低,如果这两个方面有较大改善,则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替代效应还将大大减小。  相似文献   

4.
马林 《时代经贸》2013,(13):87-87
本文采用EG二步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内的就业效应进行分析,得出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引致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总体效应为正,有利于我国国内失业率的下降,但间接效应并不明显,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就业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马林 《时代经贸》2013,(14):87-87
本文采用EG二步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内的就业效应进行分析,得出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引致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总体效应为正,有利于我国国内失业率的下降,但间接效应并不明显,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就业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新时期我国利用外资的战略目标之一。诸多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依赖于两个关键因素的实现: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本文主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关联效应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关联效应的影响因素及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关联效应形成中的障碍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李茜  薛求知 《技术经济》2012,31(7):47-54
基于一国技术进步是耗散结构的假设,构建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技术进步之间的灰关联熵模型,并运用2003—2010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逆向技术外溢效应的存在性。结果表明:2003—2008年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技术进步并没有持续、显著的作用,此期间并不存在逆向技术外溢;2009年和2010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给国内技术进步带来了负熵流,此期间存在逆向技术外溢,并且它推动了国内技术向良性方向发展。该结果意味着,对外直接投资是一把"双刃剑",有可能增加我国技术进步的熵值,也可能导致负熵流入、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最后提出,我国企业不能盲目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应质量和数量并重,以使对外直接投资为我国带来持续的负熵流。  相似文献   

8.
屈展 《时代经贸》2011,(16):120-121
随着“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更好地结合,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本文利用我国29个省市2004-2009年的数据,运用Eviews和DEAP软件,对我国29个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度量,并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每增加1%,国内全要素生产率将增长0.006%,虽然作用强度不大,而且它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要低于国内研发支出,但从长期来看,对外直接投资能促进我国技术进步。这说明中国应当继续加大我国国内研发投入的力度,并且通过增加投资力度等方式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技术进步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9.
从投资国视角看ODI逆向技术外溢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本文选取1985-2008年我国对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ODI)的相关数据,从投资国的视角考察了我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实际有效汇率、金融发展水平等因素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的实际有效汇率、金融发展水平和技术吸收能力,对我国ODI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我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对基于ODI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理论及中国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的加深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显著。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国外多重因素作用,国内的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就业日益成为我国理论和实际部门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综合运用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的效应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增加我国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管理效益。而管理效益与实际效益是混在一起的,怎样从实际效益中把管理效益分离出来是一大难题。本文从目标管理的实际效益出发,研究了目标管理增量效益的计算方法,经过计算,提出了目标管理科技服务增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顺发  程和侠 《技术经济》2007,26(4):113-115
中心城市作为所属区域的经济中心,与一般城市相比,具有显著的特征,并具有强大的聚集功能、扩散功能和创新功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窗口,能够促进整个区城的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就业变化的LMDI分解模型,测度了1990--2011年驱动中国海洋产业就业变化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对海洋产业就业变动的驱动机理进行分析,并研究了中国海洋经济与中国国民经济就业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海洋产业就业的变化是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规模效应为正向驱动力,而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基本上为负向驱动力.因此,应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完善产业结构,发挥科技补偿机制,统筹海陆发展,使海洋产业更有效地吸纳劳动力.  相似文献   

14.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当今国际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选取1996~2005年我国各省贸易以及环境的相关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规模效应超过了技术效应导致我国污染水平上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色技术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现行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并未有效发挥其调解财富分配的功能。因此,具有缓解贫富差距作用的遗产税开征与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遗产税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力图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开征遗产税的结论,并为关注遗产税的相关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全球和长期来看,贸易增加了全球CO2和SO2排放,但减少了BOD排放;贸易在减少发达国家CO2和SO2排放的同时却增加了非发达经济体(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CO2和SO2的排放;贸易减少了发达经济体和其他经济体BOD的排放,但增加了新兴市场经济体BOD的排放。  相似文献   

17.
中国股票市场波动率的高频估计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旨在应用高频数据估计中国股市的已实现波动率。我们发现股票指数与个股的高频交易数据中的微观摩擦影响正好相反 ,使用极高频的数据会大大增加个股的波动率估计值 ,相反却会大大降低指数的波动率估计值。在计算各种频率的已实现波动率的基础上 ,本文构造了一种较为精确的估计波动率的方法 ,可以更好地平衡测量误差与微观结构误差。基于已实现波动率 ,本文研究了中国股市波动率不对称性和长期记忆特性  相似文献   

18.
孟卫东  江成山 《技术经济》2008,27(7):99-103
本文利用我国沪市ST股和普通股的5分钟高频数据对我国股市涨跌幅限制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普通股和ST股在接近涨跌幅限制时均存在趋势反转现象,但普通股10%的涨跌幅限制存在一定的磁吸效应,而ST股5%的涨跌幅限制不存在磁吸效应。这与国外其他研究以及国内基于其他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本文的分析还说明,国内所谓涨跌幅限制的冷却效应只是股价正常的均值回复,与涨跌幅限制制度无关。  相似文献   

19.
外商直接投资对华技术转移的加强和深入,在增强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同时,一方面带来了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市场垄断局面,中国本土企业产生依赖心理,导致本土研发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对促进和改善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效果也不明显。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中国需要对外商直接投资对华技术转移效应进行冷静思考,以更有效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并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对流量经济理论的进一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量经济理论是一个非常新的区域发展理论。本文首先阐述了流量经济的定义和流量要素的分类,并对流量经济的效用图进行描述,然后指出流量经济的理论基础是聚散效应理论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