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无罪推定原则作为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世界上各国立法的趋势。我国刑事诉讼法虽未明确规定无罪推定原则,但在整体上体现了其要求,只是在我国的司法适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文章着重阐述了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无罪推定作为我们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无罪推定中所明确的证明责任,是由控诉方承担证明责任,被告方一般不承担证明责任.在特殊的情况下,被告方也要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这是符合无罪推定的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定义及历史渊源无罪推定原则是指任何人在法院没有以确凿的证据证明其有罪以前 ,不得认为其有罪或者应推定为无罪。这一立法思想最早是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提出的 ,他在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论述到 :“在没有作出有罪判决以前 ,任何人都不能称为罪犯 ,而且在没有肯定被告人确实违反了所应遵守即保证予以保护的条件以前 ,社会就不能不对他进行保护。”“因为任何人 ,当他的罪行没有得到证明的时候 ,根据法律 ,他应被看作是无罪的人。”这一光辉的法律思想 ,强调了对被告人的特殊保护 ,明确针对封建专制时期的有罪…  相似文献   

4.
司志莲 《魅力中国》2010,(6):116-116
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在1764年写的《论犯罪与刑罚》中首次提出了无罪推定的理念。这项原则对保障人权、健全法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普遍承认的国际刑事司法准则,推动了法治现代化进程。我国于1996年,在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中吸收了无罪推定的先进思想,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处理原则。但与西方国家的无罪推定原则相比,我国还不是标准的无罪推定原则。本文试图分析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体现,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希望通过这些粗略的分析探讨,能够初步找到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法中的完善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于熠 《魅力中国》2010,(29):136-136,104
本文通过分析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司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目前在我国执行无罪推定原则的困难,同时也分析了在这方面的有利条件。本文拟从对无罪推定原则的历史渊源以及其基本内涵的认识、价值与具体规则及此项原财在我国的现状分析、不足与完善等层面进行论述,旨在探究推动我国完善无罪推定原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孟娇 《魅力中国》2014,(6):292-292
无罪推定原则是诉讼民主和诉讼文明的体现。作为一项确定和保障被告人诉讼地位的基本准则,该原则已为各国普遍承认。有“展现当前司法制度弊端的一个标本”之称的余祥林“杀妻”案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与追问,究其根源,“有罪推定”的办案潜意识是造成这些错案的根本原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中国,“无罪推定”原则还需长久贯彻与落实。  相似文献   

7.
韦辉 《魅力中国》2014,(11):285-285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指出:“思想上要进一步强化防范冤假错案的意识,要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来防范冤假错案,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错放一个真正的罪犯,天塌不下来,错判一个无辜的公民,特别是错杀了一个人,天就塌下来了。”这段话表明了我国目前正在逐步向无罪推定的思想靠拢,但在实践中我国还存在适用有罪推定的情况。另外,现实中犯罪嫌疑人被长期羁押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利益。我国在实践中应不应该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就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无罪推定”论和“有罪推定”论我们到底该如何抉择?  相似文献   

8.
白璐璐 《魅力中国》2010,(35):316-316
作为现代法治社会重要的一种理念,无罪推定是刑事审判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它的宗旨是按民主的要求确立公民的法律地位和处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我国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最高权力机关以立法的形式确认无罪假定原则决非偶然,而是符合刑事诉讼的客观规律和现代文明国家司法程序的实际需要,是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释了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理念的含义,并基于重树的人权保障理念,从人权保障法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刑事诉讼的立法宗旨和程序设计、证据展示制度、保障律师享有单独会见权和侦控人员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律师的在场权等方面阐明了如何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司法人性化问题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人性化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障,是无罪推定原则适用的结果,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文明包括司法意识文明、司法制度文明和司法行为文明。司法意识文明要从司法人员树立正确的司法意识抓起,司法制度文明从遵守诉讼法的规定、借鉴别人的做法以及创造性地建立适合本国的做法等方面来建立和完善,从根本上达到司法文明。  相似文献   

11.
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明确了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在之后的一系列案件中,联邦最高法院最这一原则进行了补充与完善,这一原则现主要包括了被告人和证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彭越林 《黑河学刊》2013,(4):77-78,81
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基本原则明确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反映了立法者对无罪推定理念和疑罪从无原则的推崇。在此基础上,一些司法解释先继规定、明确了证据不足不起诉,即疑罪不诉,和证据不足无罪判决的适用条件和证明标准。但是为何依旧有许多死刑案件当事人对法律适用提出质疑呢?就此问题谈些管见。  相似文献   

13.
自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以来,刑事诉讼制度日益向人权保障的角度倾斜。由此带来被告人权利保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是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重大成果和进步标志。但应当注意的是,我国被告人权利保护制度仍存在以下问题:无罪推定原则并未从根本上确定、法官的中立性难以保证、强制措施的使用仍不够规范。结合国外的做法和国际标准,完善被告人权利保护制度应建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加强律师的辩护权、确立沉默权,同时应该在宪法方面加强对刑事被告人的权利保护,即刑事被告人权利的宪法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自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以来,刑事诉讼制度日益向人权保障的角度倾斜.由此带来被告人权利保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是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重大成果和进步标志.但应当注意的是,我国被告人权利保护制度仍存在以下问题无罪推定原则并未从根本上确定、法官的中立性难以保证、强制措施的使用仍不够规范.结合国外的做法和国际标准,完善被告人权利保护制度应建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加强律师的辩护权、确立沉默权,同时应该在宪法方面加强对刑事被告人的权利保护,即刑事被告人权利的宪法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格莱斯提出“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利奇提出了有影响力的“礼貌原则”,并把“得体”作为一个准则视为其下位范畴。然而,我国的语用学者们却提出了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策略——“得体原则”,并把“礼貌”作为一个准则视为其下位范畴。究竟谁的覆盖面更广一些?作者的观点是:“礼貌原则”与“得体原则”是处在同一平面上的,没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得体原则”是言语交际的终极目标.“礼貌原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有效手段,而且“得体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这种关系具有普遍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李洪波 《辽宁经济》2006,(6):106-107
一、诚信是基础 在商业社会,诚信是成功的坚实基础,是赚取利润的重要砝码.讲究信用、坚持诚信不仅是一种商业道德,更是一种商业要求.一个企业要想在变幻莫测的商场中站稳脚跟取得成功,就必须把诚信作为自己的商业信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诚信在保险业中也被称为"最大诚信原则",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业中"铁"的原则,是保险公司、投保人、被投保人和所有的保险中介主体必须遵守的原则,是指保险双方当事人在签定或履行保险合同的过程中,必须对于对方保持最大范围的诚意,不得相互欺骗或隐瞒.最大诚信既是对保险公司、保险营销人员的要求,也是对投保人和被投保人的要求,这里主要阐述的是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营销人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李柏文 《魅力中国》2014,(5):329-329
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始,学界对于从草案中删除刑事诉讼法中犯罪嫌疑人如实义务规定的呼声一直不断。事实上,不论是实践和立法中,如实陈述义务与沉默权、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无罪推定并无根本性的冲突,与刑讯逼供现象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应当保留。  相似文献   

18.
史广龙  李维 《辽宁经济》2006,(10):66-67
合同相对性原则曾一度被认为是合同制度和规则的奠基石,在合同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自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交易的日益频繁,各国立法及司法实践基于现实的考虑,在承认相对性原则的前提下,对该原则进行了适当的突破.对于这种突破与相对性原则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人们的观点不一。本文从法理上进行分析.认为这种突被不是对相对性原则的否定.而是对该原则的必要补充和例外规定.  相似文献   

19.
张捷 《环球财经》2013,(1):28-30
媒体固然负有监督政府施政之责,有报道负面消息的新闻自由,这是我国宪法所保障的公民权利。但现在媒体在报道负面新闻、质疑政府时却大肆有罪推定政府,攻击国家公信力。许多媒体—直推崇程序正义,媒体的程序正义就是新闻的来源合法和无罪推定。  相似文献   

20.
情势变更原则逐渐被许多国家的民商事立法所确认,成为一项基本的民商事活动原则。我国《合同法》没有确立这一原则,不能不说是我国立法的缺憾。文章从法理和现实的角度,对情势变更原则存在的必要性进行初步的探讨,并对完善这一原则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