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金融自由化与中国金融开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主流。但是对金融自由化的理解却不一而足。本文试图对金融自由化概念进行深入诠释,通过回顾中国金融自由化的历程,提出深化中国金融开放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3.
金融自由化与中国金融改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当今世界,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一种潮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以促进本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和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立金融安全预警机制,及时掌握金融安全动态,对防止金融危机的爆发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三性原则”筛选出能够反映我国金融安全运行状况的20个指标,其次参照国际标准和中国具体实际确定了临界值或区间值,最后经计算得出反映我国金融安全程度的指数——FSI(Financial Security Index),并运用FSI对我国1992~2005年间的金融安全状况进行了评判。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认为:1992~2005年我国的金融安全总体趋势是逐渐变好,加入WTO虽然并未使我国的金融安全状况变差,但是在目前金融业逐渐开放的条件下仍然需要高度关注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5.
中国进行金融国际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未知因素,改革的紧迫性给人们带来了了解中国发展道路的急迫心理,同时中国长期的金融压制又使人们普遍存在着对开放的担忧。由于初始条件不足,中国没有过早的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但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中国必须合理地推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以推进金融的全面开放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迫切。本文集中对中国金融自由化过程、金融自由化的利弊得失和金融自由化程度进行讨论。本文的第一部分总结了国内外文献对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利弊;第二部分讨论了我国金融自由化进程;第三部分分析了中国金融自由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实践与中国金融开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柳钦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21(1):3-11,74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本文试图对金融自由化概念及其利弊纷争进行深入诠释,并针对金融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践经验和教训进行客观评价,然后通过回顾中国金融自由化的历程,提出深化中国金融开放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7.
8.
9.
中国金融自由化指数的设计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有关金融自由化的相关文献和定义,整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并结合其影响程度分别赋值,得到了衡量金融自由化程度的8个指标序列,再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将这8个指标整合成中国金融自由化指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立金融安全预警机制,及时掌握金融安全动态,对防止金融危机的爆发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三性原则"筛选出能够反映我国金融安全运行状况的20个指标,其次参照国际标准和中国具体实际确定了临界值或区间值,最后经计算得出反映我国金融安全程度的指数--FSI(Financial Security Index),并运用FSI对我国1992~2005年间的金融安全状况进行了评判.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认为:1992~2005年我国的金融安全总体趋势是逐渐变好,加入WTO虽然并未使我国的金融安全状况变差,但是在目前金融业逐渐开放的条件下仍然需要高度关注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一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成功一般应具备四个条件,即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脆弱性的及时消除、审慎而有效的金融监管以及必要的制度环境建设。这些条件经过各国的实践检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普遍性。但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并不绝对,更重要的是应该从本国国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宜盲目模仿他国。 相似文献
12.
金融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好处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负效应。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对金融自由化普遍缺乏足够的准备而仓促实施改革,国内金融制度与监管体系不健全,而金融市场过度开放又导致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发达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与之相比,发展中国家目前处于两难的选择困境:如果不继续进行自由化,则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会更被动;如果进行自由化,却又由于前期的改革失败而无法准确把握好今后的战略措施。对此,发展中国家惟一正确的选择应当是结合国情,坚决地顺着金融自由化的方向走下去,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相似文献
13.
以金融自由化为背景的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是顺应世界金融自由化主流趋势的制度创新,为此推动了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等先行先试,对于改进金融开放及金融服务贸易之不足,弥补其短板效应将发挥积极效果,从而更好服务贸易,实现贸易及投资便利化。为规避自由化导致相关的风险,我国金融自由化尤其是自贸区金融自由化相关领域先行先试,应该有边界、循序渐进;要用“三明治”思维优化金融自由化在金融中心建设、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自贸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三方面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金融自由化实践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好处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负效应.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对金融自由化普遍缺乏足够的准备而仓促实施改革,国内金融制度与监管体系不健全,而金融市场过度开放又导致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发达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与之相比,发展中国家目前处于两难的选择困境:如果不继续进行自由化,则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会更被动;如果进行自由化,却又由于前期的改革失败而无法准确把握好今后的战略措施.对此,发展中国家惟一正确的选择应当是结合国情,坚决地顺着金融自由化的方向走下去,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and macroeconomic volatility in fifty-six emerging and developed economies over the period 1980–2009. We find that financial developmen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dampening the volatility of macroeconomic growth rate, but up to a limit. The more the interest rate is liberalized, the more likely that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n stabilize the economy. Particularly,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has a more positive influence on emerging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can also alleviate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shocks. They mutually enhance their functions as economic stabilizers.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在我国存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理财产品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分析了理财产品在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的优势和有效性,探讨了理财产品在发现和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索洛—斯旺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分析证券市场开放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模型显示:金融开放后的经济收敛速度要大于封闭时的经济收敛速度,金融发展水平会促进金融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金砖国家的数据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显示:用名义的AREAER指标、实际的EW指标和资本流动指标度量的证券市场开放度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证券市场开放有利于经济增长;证券市场发展水平会促进该经济增长效应,而银行业发展水平对该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与资本账户开放——兼论人民币国际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焦武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6):9-17
本文简要分析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金融创新。通过对照当前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分析了自贸区金融创新可能给它们带来的积极变化。文章探讨了自贸区金融创新的收益与成本,并对自贸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In emerging countries, credit market liberalization is often motivated with the financial deepening generated by the entry of foreig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owever, there is a risk that liberalization may benefit internationally active, export‐oriented businesses at the expense of domestically oriented ones. This paper models a two‐sector economy in which foreign lenders are more efficient than local lenders at extracting value from internationally tradable collateral assets. Under some conditions the entry of foreign lenders eases entrepreneurs’ access to the credit market and raises asset prices and output, but in other circumstances it reduces the depth of the credit market and depresses the price of nontradables and output. Liberalization can have a contractionary impact by inducing a reallocation of credit from the nontradables to the tradables secto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