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体制的改革对我国经济体制有重要影响,金融体制改革尽管在以市场经济为原则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金融体制市场化还没有真正实现,原因在于: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央银行、利率改革以及资本市场等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促使金融实现市场化,首先要了解金融体制改革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实现金融体制市场化。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是我国金融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地方政府已成为影响金融发展路径和效率的显著因素,但其金融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如金融协调部门职能边界模糊、隐性干预大于显性管理、地方政府信用过度透支等问题,地方金融体制亟需进一步完善。基于对当前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缺损主要原因的分析,本文建议从确定地方政府金融管理的行为边界、规范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机构职能、建立多元化和多层次区域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地方政府激励约束机制及地方金融机构治理、推进政策性金融改革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3.
张严 《现代商业》2011,(24):35-36
本研究以20世纪60年代韩国金融体制改革为背景,主要介绍韩国金融体制的构成、改革内容,并分析其"官制金融"体制的演变过程,最后以此为鉴。中韩两国在金融体制方面存在相似点,笔者旨在在全面总结韩国在金融体制改革内容、效果等的基础上提出其金融体制改革对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4.
我国金融系统改革的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宏观上,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经济背景和环境下,要求金融系统必须改革转制。全国宏观经济体制和改革要求金融系统的改革与之配套,构建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其次,外在的压力,入世在即,WTO要求我们的金融系统与国际接轨,要求我们的金融体制要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彭江 《财贸研究》2004,15(6):107-108
<正>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的金融体制已经和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革。但就整体而言,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却明显滞后于其它方面体制的改革。长期计划经济金融制度下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意识形态转变的渐进性,使得金融体制改革长期以来仅仅局限于既有的国有金融,忽视了对非国有金融的关注和研究。事实上,中国金融体制的变迁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出了发展非国有金融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6.
一、几种不同的改革思路与评价在向目标体制过渡的过程中,选择正确而有效的突破口或改革主线,并通过它的前后关联效应催化和启动其它方面的相应变革,即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被认为是十分必要的。从已有的研究文献和讨论结果来看,在金融改革主线的选择(在改革初期表现为改革突破口的选择)上,金融理论界明显不同地存在着四种思路:第一种思路认为金融体制应以改革和转变宏观金融调控机制作为重点;第二种思路认为金融体制应以开拓和发展金融市场作为突破口或主线;第三种思路则认为金融体制应以重塑金融微观基础即推进专业银行企业化作为基本主  相似文献   

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金融创新是促进金融体系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强大的动力,是突破计划金融体制、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制的有力手段;是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是支持经济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迎接WTO挑战、实现金融业务国际化的迫切需要。我国的金融创新起步较晚,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但是我国金融创新的速度很快,发展迅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8.
《商》2015,(12)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体制改革占主要地位,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逐步深入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金融体制和金融运行过程中仍有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深层次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与调整。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并挖掘了我国金融体制现阶段已有的问题,最后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给出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已成为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存在着的金融市场环境不完善及信用风险、创新技术水平落后、缺乏高素质的金融创新人才、以及金融体制的制约等问题,影响了创新效果。商业银行业应加快创新步伐,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理念,以金融体制主营业务创新、金融衍生品创新为依托,以有序竞争和防范风险为保障,不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增强银行业竞争力,以获得最大化效益。  相似文献   

10.
《商》2015,(32)
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农村金融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需要协调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有利的因素进行积极的引导。因为在我国的农村发展趋势划分上;农村的金融结构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排列的趋势都趋向于单独的点或者彼此不联系的片状,这样给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且不均衡的排列,给农村的金融体制的改革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所以要对农村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发展的方式进行改革,就需要从农村金融的规划布局,政策性的影响方面入手,最大化的推动商业性资金的流动,以此来促进农村金融走向健康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推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人大代表会议和政协会议期间.中国证监会高层公开表明,将在今年适时推出股指期货制度。股指期货制度的推出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因此.比较和分析金融发达国家股指期货监管模式及特点.对我国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何德旭 《财贸经济》2021,42(1):12-1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为新时代金融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怎样认识传统金融体制向现代金融体制的转变,现代金融体制的核心要义是什么,如何通过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都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充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金融业对城镇化的支持作用显得尤为突出。金融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中小企业发展、城镇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农民市民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缺乏匹配城镇化建设的金融体制创新,制约着金融业对城镇化的支持。应结合城镇化的特点不断的进行金融改革,创新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满足农民市民化的多元化金融需求,才能最大的发挥金融业对城镇化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非公有制金融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从正规金融体制中无法获得足够资金的情况下产生的制度创新,它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非公有制金融却被排除在正规金融体制之外,始终处于一种地下状态。当前应大力推进非公有制金融的发展,建立健全与非公有制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非公有制金融发展提供必备的法律制度环境,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制度,使其更好地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从而带动金融体制的改革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非公有制金融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从正规金融体制中无法获得足够资金的情况下产生的制度创新,它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非公有制金融却被排除在正规金融体制之外,始终处于一种地下状态。当前应大力推进非公有制金融的发展,建立健全与非公有制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非公有制金融发展提供必备的法律制度环境,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制度,使其更好地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从而带动金融体制的改革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吴颖 《市场研究》2004,(8):38-39
<正>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的推行是我国金融体制的重大改革,涉及证券、银行等多个金融领域,涉及国际、国内多个证券市场,影响QDII实施的因素较多,但同时QDII的实施反过来最终会影响这些因素,从而构成OD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多元化影响。  相似文献   

17.
魏杰  张宇 《财贸经济》1993,(2):22-26
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金融体制与高度集中的行政性经济体制相适应,实际上只是作为政府行政机构的附庸。其主要特征有三:一是金融活动不具有市场经济性质,二是金融经营与金融调节混为一体,三是金融调节与金融经营都行政化。经过十余年的改革,金融体制虽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仍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将  相似文献   

18.
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存在,客观上限制了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融资难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低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应加强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素质,加强其内在融资的能力。同时中小企业应建立健全自身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9.
从根本上说,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近几十年来,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仍然很不完善,去年的温州金融乱象更是暴露出了我国金融体制的内在缺陷。本研究将指出并分析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最后提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联邦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程玉英俄罗斯联邦金融体制已从原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转变为新型的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模式。从改革至今所经历的过程及现需解决的问题方面,可以获得一定的启示。一、现行的金融体制一个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新型俄罗斯联邦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