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婷 《浙江金融》2015,(4):48-53
信用评级不仅能为投资者提供风险信息,对企业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本文利用2011-2013年发行的企业债与公司债数据,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揭示出信用评级内在的信息含量。研究发现,债券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债券融资成本随着信用评级的上升而下降,债券特征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力要显著大于企业财务特征,企业财务信息并不能直接影响债券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品种和交易主体及规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评级业基础薄弱、准入门槛低,评级机构众多,信用评级的结果缺乏公信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本文将对我国信用债券的评级质量进行探讨,分析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3.
发展我国债券信用评级市场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军  李新 《中国金融》2006,(7):56-57
我国债券信用评级是伴随着企业债券的发行而产生的。1987年,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开始对企业债券及评级进行统一管理。近年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极大推动了债券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今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整个债券市场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债券信用评级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债券融资发展中的信用评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相伴而生,并促进了债券融资的发展。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趋势看,无论从客观要求还是完善信用评级自身之需要,加强我国信用评级的建设都极为重要。本从信用评级产生发展的角度,探讨信用评级在债券融资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债券信用评级还处于发展初期,存在评级质量不高、无序竞争等问题,难以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权威性的服务,阻碍了信用评级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范信用风险、增强资本市场运作效率等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究其根本原因,解决相应问题:一是加快征信立法进程,协调强化监管,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债券市场评级外部环境;二是评级机构自身应完善内部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自律合作,努力树立行业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在成熟的债券市场中,信用评级是有效的风险揭示工具,在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债券信用评级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社会对我国债券信用评级究竟能否有效揭示债券风险争议较大。本课题运用OrderProbit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债券信用评级信息可以被公开信息解释的程度,检验我国债券市场中信用评级对债券风险揭示的有效性,并从法律制度、监管机制、外部环境和信用评级机构自身四个角度对债券信用评级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评级质量是评级机构的立身之本,研究如何有效识别、判断评级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建立健全信用评级质量检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围绕谇级间接一致性检验问题,从利差检验法着手,对853个信用债样本进行方差分析,并引入先验对比检验和趋势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不同信用等级对应的债券利差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信用利差与信用等级呈...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8-2019年长期信用债数据,本文实证研究发现:评级分析师任期越长,信用评级越低;较长的分析师任期能够影响评级准确性,降低"未能预测违约"的第Ⅰ类错误,增加"错误违约预警"的第Ⅱ类错误;相比于短分析师任期,长分析师任期能够增强信用评级对信用利差的降低作用.本文还发现,相比于未被投资者付费评级机构评级的债券,投...  相似文献   

9.
2015年,新《预算法修正案》正式实施,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券将成为地方政府唯一的融资模式。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作为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体系建设亟需完善。本文对体制不同的经济体——美、日、印三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借此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际债券评级市场最显著的发展特征是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仍然保持着寡头垄断地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并且,可以预见这种情形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会有根本性的转变。伴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与探索,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适应于现代金融体系要求、架构完整、制度较为规范的债券评级市场。但由于我国债券评级机构发展历史较短,与国际先进评级机构相比,在制度体系、评级方法、数据积累、理论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本文简述了国际债券评级市场的发展现状,回顾了我国债券评级发展的历程,总结了发展经验和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从扩大我国债券评级市场需求、提升评级市场地位和评级机构自身实力、完善评级行业法制体系以及支持本土评级机构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着手推动我国债券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小琳  朱松  陈关亭 《金融研究》2017,441(3):130-144
基于中国信用债券市场的近期违约事件,本文研究发现:涉事评级机构不仅没有因为涉及债券违约事件而收紧信用评级标准,反而更加高估企业的信用评级水平,并且涉及的债券违约事件越多,高估信用评级的程度越大。但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方式惩罚了涉事评级机构,导致其市场份额相对于非涉事评级机构出现显著下降或者增长较低的态势,同时涉事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意见对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2.
影响信用评级市场发展与评级产品应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和评级产品应用受制于法律法规不完善、评级管理不统一、评级需求失衡、制度机制不协调等因素。应加快信用评级市场管理的法制建设,明确信用评级市场的地位与作用,理顺监管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强对信用评级产品应用的政策扶持,提高信用评级市场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陈关亭  连立帅  朱松 《金融研究》2021,488(2):94-113
本文揭示了多重信用评级的信息生产机制和信用认证机制,排除了“信用评级购买”假说对于多重评级动机的解释,研究发现:多重信用评级有利于降低债券融资成本;相对于不一致的多重信用评级,一致的多重信用评级更有利于降低债券融资成本。在多重信用评级中,相对于评级机构均为“发行人付费”模式,兼有“投资者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更有利于降低债券融资成本。此外,当多重信用评级的评级意见不一致时,平均评级的信息含量最高,即综合不同信用评级所包含的多种信息比任何单一信用评级更加具有信息含量。本研究为我国债券市场双评级制度提供了理论和经验证据的支持,有助于完善多元化信用评级制度和债券市场监管制度,并提示发债企业可以通过多重信用评级向市场传递更多和更具效度的评级信息,以弥补单一信用评级的信息不足和评级结果失准,减少投资者决策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债券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4.
目前已有研究认为金融中介机构竞争会带来市场效率的提高,本文利用2012-2017年债券市场的微观数据研究“发行人付费”模式评级机构之间的竞争对评级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评级机构竞争会导致评级结果膨胀与评级质量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当评级竞争加剧时,“发行人付费”模式的评级机构会对有较多业务联系的企业放松评级标准,给予更高信用评级。我们的研究也发现评级机构的外资背景、承销商的良好声誉和媒体关注均有助于减小“发行人付费”模式下评级机构竞争的负面影响。同时,债券市场评级竞争还存在对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评级竞争导致的评级质量下降也降低了股票市场的信息效率。这说明,“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评级机构竞争会降低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投资者付费”模式的推广和评级行业的对外开放有助于改善国内评级行业的评级质量。本文的研究也为国内债券市场进一步发挥双评级、多评级以及不同模式评级的交叉验证作用提供了一定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郎香香  田亚男  迟国泰 《金融研究》2022,499(1):135-152
本文以2008年至2017年的公司债券为样本,研究了发行人变更评级机构的影响,以此来解释评级市场上发行人频繁变更评级机构的现象。本文发现发行人变更评级机构后,其信用等级得到显著提升。发行人变更评级机构的行为对信用等级的影响在以下两种情形中更显著:一是当发行人所处行业或评级机构所在的评级市场竞争激烈时;二是当发行人主体评级位于AA信用等级的临界点时。进一步研究发现,考虑到评级机构变更与信用等级之间的交互影响,变更评级机构的发行人整体上可实现发债成本的降低。但该类发行人未来的违约风险增加、经营业绩下降。最后,本文发现债券发行规模较大以及非国有发行人更倾向于变更评级机构来提高信用等级。本文通过分析发行人更换信用评级机构的动机和后果,为监管部门构建以评级质量为导向的良性竞争环境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是企业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基石.本文运用Altman的Z模型对我国发债企业的主体信用进行了评级,将其结果与现有企业债券评级结果相对照后,发现存在众多信用评级相背离现象,并对我国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三大评级公司主权评级模式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美国穆迪、惠誉、标准普尔三大评级公司的主权评级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和评析。首先逐一简要介绍了三大评级公司各自的主权评级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各模式的先天和后天两方面缺陷及其根源;最后总结了三大评级机构主权评级模式的五方面问题,并指出由其垄断国际评级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将面临重构。  相似文献   

18.
李明明  秦凤鸣 《金融研究》2016,436(10):16-31
本文采用19个欧元区国家1995至2014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主权信用评级改变对于本国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债务危机期间的异质性。实证结果发现,评级机构的主权升级会带来本国经济增长率的提升,主权降级会导致本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在债务危机时期,主权降级对于本国经济增长率的降低作用更小。同时,一国的主权降级会传染到欧元区其他国家,带来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主权升级则没有表现出传染效应。在债务危机时期,主权降级的传染效应变弱。进一步地,对于主权评级水平更低和主权评级变动不频繁的国家而言,债务危机时期主权降级对于本国经济增长率影响力的下降程度更大。本研究对于认识国际评级机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寇宗来  千茜倩 《金融研究》2021,492(6):114-132
考虑到评级机构拥有市场声誉的本质在于其可以通过扭曲评级从而对市场产生影响,本文分两步研究中国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的市场声誉:第一步,将信用评级对各种基本面因素进行回归,并以实际评级与回归预测值的差值作为评级偏差的量度。与既有文献相比,本文的重要改进是在基本面因素中引入了发债企业与各评级机构(分支机构)最短距离的均值和方差,这能较好地控制因发债企业私有信息可能造成的选择偏误。第二步,考察评级偏差和机构特征如何影响企业的发债成本。研究表明,中国评级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显著的市场声誉,但各评级机构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最后,考虑到评级机构与发债企业在选址上可能会有集聚效应,我们基于高铁开通事件进行双重差分检验,研究表明本文结论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