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地震往往对震区的社会财富带来巨大的破坏,在灾后重建中,我们应该加强金融支持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合理地调动信贷资金投入到灾区。以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为经营目标的银行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对贷款项目进行审查和借贷的,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撬动作用,通过财政担保、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灾区的信贷投放。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群众生活安置、社会稳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恢复、发展经济、保护自然环境等多项内容,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思想。本文通过考察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中金融和财政政策,分析其在支持灾后恢复重建中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金融支持灾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增加恢复重建融资渠道和密切关注援建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地震过去已一年,灾后重建举世瞩目.由于巨灾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叠加,人们对灾区更加牵挂.在这一年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帮助灾区恢复重建的政策,诸如1+9规划、对口援助措施、灾后城乡住房重建、重大项目布局、失地农民和返乡农民就业、生态重建的制度创新探索等等.尤其是中国刺激经济政策的4万亿投资中,灾后恢复重建安排1万亿,这一切,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经济发展,正在开始走出低谷,"止滑回升",但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不可回避的.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在人民银行总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有关方面的全力支持下,成都分行指导灾区各分支机构、在川各金融机构认真落实国家对地震灾区的特殊金融政策,坚持灾后恢复重建金融支持的市场化、法制化和可持续原则,将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金融改革发展相结合,有力促进了灾区经济全面恢复发展和金融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金融》2010,(6):I0001-I0001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距今已有两年时间。灾难在瞬间定格,而灾区发展的脚步却一刻也不愿停留。灾后重建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希望与信心并进。四川地震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塑造了灾后重建的中国奇迹。在支持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中国工商银行发扬抗震救灾精神,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入灾后重建工作,在加快自身网点恢复重建、努力提升灾区金融服务的水平和层次的同时,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和创新切实可行的金融服务模式和方案,全力支持灾区群众重建家园,在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上充分履行了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5.
金融支持巨灾重建的国际经验与政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金融》2008,(8):9-13
美国、日本等地震多发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在金融支持地震灾后重建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灾后重建救助资金保障体系,特别是在临时信贷资金救助、政策性及商业性保险资金赔偿、政府财政救助资金运作以及立法方面值得我国在灾后重建中借鉴。文章剖析我国灾后救助重建存在的问题,提出金融支持灾后重建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整整三年。灾后恢复重建从2008年9月正式拉开序幕,在全国上下的大力支持和灾区人民的艰苦奋斗下,到2010年9月已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目前,灾区生产和生活秩序已经恢复正常,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健康,灾区群众安居乐业,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这些成就的取得与金融系统实施倾斜性政策扶持和金融业广大干部职工恪尽职守的辛勤付出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7.
资金问题,包括融资、引资,吸引民间资金,都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的重点产业受损情况特别严重,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任务十分繁重艰巨.目前四川灾区灾后产业重建和发展各方面成效显著,灾区产业重建与发展环境条件己有很大改善,但离完成国务院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任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应继续加快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项目建设,努力加大政策支持和对吸引民间资金参与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灾区融资、引资和吸引民间资金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客观描述了汶川地震灾区灾前经济金融状况,在灾后重建巨大的资金需求中地方性金融机构充当灾后重建主力军的必然性以及所面临的困惑,并结合实际探讨了以贷款方式创新达到在积极支持灾后重建的同时防范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大地震重创了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灾后重建工作浩大繁重。一般认为,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由于追求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的内在要求,难以在应急抢险和灾后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此次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们刘历次自然灾害灾后重建的经验,一般灾后重建的持续时间在两年左右,而且据目前消息看,灾后重建的步骤是:首先,打通通往灾区的公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建设帐篷、活动板房等过渡性住房;其次,展开灾后重建的规划,如原址重建或是搬迁等,并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最后,按照规划展开灾区居民区的重建工作。因此可以判断,重建对建材特别是水泥行业和建筑业的影响将持续两年。  相似文献   

11.
做好抗震救灾期间的现金供应工作关系到灾区的重建进程和社会经济稳定。但大地震给灾后现金供应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为确保灾后重建现金供应安全,积极支持灾区尽快恢复生产,本文就抗震救灾现金供应工作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做好灾后现金供应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各部门的艰苦努力以及对口支援省市的大力援助下,经过灾区人民的艰苦奋斗,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灾后恢复重建转入了全面完成重建任务和灾区发展振兴的新阶段。在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及各灾区分支机构切实发挥牵头推动作用,牢记央行肩负的社会责任,坚  相似文献   

13.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对广元市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灾区实际,对灾后重建特殊金融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推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金融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和有关部委的具体指导和大力关爱下,在银行、证券和保险业金融机构总部的倾斜扶持和在川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灾后恢复重建金融支持工作成效显著,灾区特殊金融政策及时出台并实施,信贷资源和各类资金向灾区倾斜,有力支持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5.
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刻骨铭心的不仅是抗震救灾创造的奇迹,还有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突出民生优先,如期实现了中央“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灾区振兴步伐加快,发展后劲增强。在如火如蔡的重建过程中,税收的作用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16.
2008~2011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灾后恢复重建。三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灾区人民奏响了"感恩、奋进"的主旋律,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新家园,书写了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精彩篇章。绵阳的金融机构也为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后重建任务艰巨.资金的筹集、使用至关重要。近期,国务院专门出台了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政策支持意见、对口支援政策等,灾区财政部门如何用好用足这些支持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管好用好资金,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的话:5·12汶川大地震同样考验着中国金融业。在此次地震中,灾区金融机构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由地震引发的一系列经济、金融问题使金融机构理所当然地成为抗震救灾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身处灾区,它们同样也为地震所伤。灾难面前,灾区金融机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它们面临着怎样的困难,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灾难过后,进入更为繁杂、艰巨而长期的灾后重建时期,作为引导、动员信贷资金的重要力量,金融业同样义不容辞地成为灾后重建的支持力量。支持重建,金融业应有怎样的前瞻性的计划和部署,金融业同样也需要回过头去反思,如何构筑金融业抗震的牢固根基,如何能够在未来可能的种种考验中做得更好。本期一线话题的嘉宾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汉中市中心支行行长周夏沛、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德阳办事处主任余江、陕西省保险行业协会汉中办事处主任贺仰安、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相似文献   

19.
以地震为代表的自然灾害对灾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重创。如何尽快实现灾后经济重建,恢复灾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灾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产业经济学对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正确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雅安为例,依托雅安地震灾区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模式及产业结构调整,归纳整理出适宜的灾后产业重构机制,以期为今后的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中央财政加快了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拨付进度,2009年灾后恢复重建基金预算1300亿元已全部下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