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区分不同贸易方式,利用OECD国家(地区)间投入产出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部门国内使用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最高,其次是非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最低。1995-2011年国内使用产品和非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得到提升;国内使用产品的全球价值链长度明显大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和非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全球价值链长度,非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全球价值链长度要大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1995-2011年间各种贸易方式下的制造业部门产品的全球价值链长度都呈延长趋势;制造业部门国内使用产品的上游度水平最高,其次为非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上游度水平最低。1995-2011年各种贸易方式下的制造业部门产品的上游度水平都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单位增加值的就业效应指标,开展了相应的部门分解,结合WIOD数据库,计算了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完全增加值系数和完全就业系数。结果表明:传统的以产出为基准计算的就业量低估了国内真实边际产出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即以单位增加值为基准计算的就业效应更大;虽然低端技术制造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的就业创造效应最强,但不稳定,对外部冲击十分敏感;低端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过程中,增加值增长与就业增长短期内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将制造业各行业的单位增加值的就业效应进行部门分解发现,中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耦合发展是未来国内就业增长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与中国的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借鉴Timmer等提出的GVC收入及核算框架,测算分析了全球制造业产品增加值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各部门的分布情况,以及各国基于GVC收入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判断中国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上的竞争力及分工地位。结果显示:中国参与制造业GVC分工获得的增加值收入居世界第一,但与主要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产品GVC收入中,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贡献较小,中国仍然位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不过从发展趋势看,中国在制造业GVC分工中的地位有一定提高;中国在纺织品、皮革与鞋类,电子、电器与光学设备与机械设备的GVC分工中具有比较优势,在交通运输设备的GVC分工中比较优势有较大提升,在木材、纸制品、印刷与出版与化学品与非金属矿产品的GVC分工中比较劣势最明显。人力资源禀赋、贸易开放度和外商直接投资是促进中国在制造业GVC中竞争力提高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出口的完全国内增加值和细分贸易数据,对我国近20年来的贸易模式变化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在剔除进口中间投入品的贡献,用各部门的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对按Lall(2000)技术密集度商品分类的中国出口结构进行修整后,中国目前出口中占主导的仍是低技术产品而非高技术产品;同时,基于微观产品层面、细分贸易数据对中国进(出)口商品构成、技术含量及贸易品质的考察也表明,虽然中国的贸易模式正日益向更高层次发展,但中国的贸易模式与发达国家仍存在显著差距,中国的贸易模式并没有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夏杰长  倪红福 《财贸经济》2017,(11):115-130
服务在贸易中的作用一直被忽略,直到近年来,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我们对服务业作用的认识从作为中间投入提升到服务具有创造价值的作用.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利用最新的增加值贸易测算和分解方法,测算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在出口贸易中的作用,并初步考察了企业内置高端服务活动的价值.研究发现:(1)服务业增加值的直接出口相对比较少,主要通过隐含在制造业部门而间接出口.服务业各行业前向联系的增加值出口与相应行业总值出口的比率几乎都大于1,且该比率远大于第二产业.(2)服务业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被低估.按增加值测算方法计算的服务业增加值出口比重达31.32%,比传统总值贸易方法计算的服务业比重(13.92%)高17.4个百分点.(3)无论是按传统总值贸易方法还是增加值测算方法,中国服务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相对较低,甚至比印度服务业出口比重还要低.(4)中国制造业部门内置的高端服务活动(研发、管理)的比重较低,导致出口中来自制造业部门的内置服务活动价值的贡献很少.  相似文献   

6.
本文估算了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融资约束及其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系统检验了融资约束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融资约束显著抑制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融资约束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提升的抑制作用具有异质性,加工贸易企业、民营企业、低生产率企业、东中部地区企业的融资约束对其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提升的抑制作用较大;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和成本加成率是融资约束抑制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提升的两个重要机制。因此,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缓解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状况,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水平,同时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本加成率,是提高中国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推动中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利用Eora 26数据库1990—2013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得到61个国家(地区)的制造业贸易增加值,据此构建"一带一路"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并对其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增加值贸易在2003年以后增速明显快于2003年以前,其中最终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DVA)对制造业贸易增长的贡献最大,国外增加值(FVA)存在较大上升空间;"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联系密切,中国及其周边主要国家占据着网络的核心地位并在网络中发挥着"桥梁"作用,推进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贸易协定关系、总体经济规模会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制造业贸易网络的发展,而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人口规模差异等因素则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勇平 《商业研究》2003,(16):27-28
考察我国制造业对出口的贡献以及制造业发展速度 ,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是欠妥的。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前景的基本趋势应是高加工度化和制造业与其它部门以及制造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速面临快速下行的巨大压力下,能否依托服务出口重塑"稳增长"动力源,成为理论和实践部门亟待回答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文章从增加值这一真实出口增长角度,运用WIOD最新发布的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了中国和43个其他样本经济体2000~2014年的出口增加值、出口总额和出口附加值率等相关数据,通过行业层面和国别层面的比较研究发现:(1)与制造业相比,虽然传统总值核算法下中国服务业出口不到制造业的25%,但增加值层面的出口却已到制造业的80%左右,且从发展趋势看,制造业出口附加值呈下降趋势而服务出口增加值呈上升趋势。(2)从国际比较来看,无论基于传统总值核算还是增加值核算。  相似文献   

10.
郑玉 《财贸研究》2021,32(9):14-31
基于中国双边-部门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了国内中间产品创新对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国内中间产品创新显著提升了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且这种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提高中间产品内向化程度和引致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实现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国内中间产品创新的提升效应存在显著的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型趋势;国内中间产品创新的提升效应存在空间、技术密集度以及分工层次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错配弱化了国内中间产品创新对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效果,且这种弱化效应主要源于人力资本过度配置.这一研究对于协调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平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国内增加值出口为视角,利用我国与55个贸易伙伴国17个制造业行业2002—2018年的相关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深入探讨数字技术投入对我国制造业形成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投入水平提升显著促进了我国制造业形成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内生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对我国制造业形成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会因数字技术来源差异、产品特征差异、制造业要素密集度差异以及国家收入水平差异而表现出异质性;机制检验显示:数字技术投入水平提升通过降低贸易成本、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以及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促使我国制造业形成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  相似文献   

12.
从2009年起光电设备制造业的双边贸易差额在中美贸易逆差总额中的占比超过40%,剖析其双边贸易失衡问题对于揭示中美两国真实的贸易态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全球价值链理论体系的兴起为重新审视双边部门贸易情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研究框架,本文利用WIOD国家间投入产出表,采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法,从贸易规模、产品结构、产业关联以及国别结构等方面,对2000-2014年间中美光电设备制造业双边贸易进行增加值分解,研究表明传统贸易统计模式下的中美光电设备制造业双边贸易失衡被夸大;尽管中国对美国确实存在贸易顺差,但中国在双边贸易中的获利能力相对美国较弱,中国在双边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份额低于美国,且以最终品出口为主;尽管中国产业中间品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印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产品内分工正在快速深化的背景下,文章基于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的视角提出测算出口贸易对GDP形成的贡献率,出口贸易增长对GDP增长的影响以及单位出口产生的国内增加值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方法,进而利用WIOT数据库数据测算了出口贸易对中印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出口贸易对中印GDP形成的贡献率呈上升态势,但单位出口产生的国内增加值呈下降趋势,出口规模扩大是出口贸易对中印GDP形成贡献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中国出口增长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印度出口增长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出口增长对中国经济增大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对印度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观察发现,纺织及服装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等传统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对中国GDP形成的贡献率均呈下降趋势,中印均由主要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分别转向主要通过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核心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出口贸易对印度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大于中国。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数字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本文基于2009—2018年的数据,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制造业14个核心行业的数字化投入,测度制造业数字化投入影响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机制。实证表明,制造业整体数字化对出口国内增加值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国内增加值有抑制作用,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国内增加值都有促进作用。最后从夯实制造业数字技术基础,充分发挥技术密集型行业带动作用与技术溢出效应和通过政策引导贸易规则建立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末,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开始向中国转移,对拉动国内经济增长,提高国家工业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分析转移到我国的制造企业和快速发展的国内企业,多数集中于一般的生活消费、原材料等低端制造领域。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所需的高端装备产品仍处于严重的依赖进口局面。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每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设备购置总值中,国产设备一直低于一半。可以说国内制造业市场是:低端过剩,高端短缺。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也引进了许多先进技术和产品,部分产品的…  相似文献   

16.
《商》2015,(34):95-96
近几年兴起增加值贸易核算因为能消除"统计幻象"、规避中间产品重复计算、准确反映各国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与国际分工的贸易利得与出口绩效而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中国,其真实出口竞争力与世界最发达的美国的比较也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本文基于贸易价值增值的视角,利用最新的OECD增加值贸易数据库(Ti VA)分别用国际市场份额MS、显性比较优势RCA及出口相似度ES三个指标对中美两国的制造业出口竞争力进行评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间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已经无法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真实贡献,而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却可以评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收益。本文采用增加值贸易的核算方法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进行了重新计算,发现传统统计方法的出口贸易比增加值方法高出20-40%。另外,传统方法和增加值方法计算的我国行业出口占比也存在较大差异,传统方法的制造业出口占比被高估了10-20%,服务业出口占比被低估了10-20%。  相似文献   

18.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不但在国家之间深入发展,而且延伸至一国之内,形成了国内价值链,尤其是对于地大物博、区域差异较大的中国更为明显.本文在构建嵌入次区域的全球投入产出表基础上,拓展了增加值出口和总出口增加值分解方法,对1997、2002和2007年中国各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各区域的增加值贸易存在较大差异,传统总值贸易统计高估了中国各区域的贸易顺差,甚至一些区域出现传统总值国际贸易顺差,而增加值国际贸易逆差的情形.(2)中国内陆区域通过向沿海区域提供中间产品而间接实现增加值出口.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数据一般高估了沿海区域和低估了内陆区域的对外贸易贡献.(3)加入WTO后,中国各区域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快速上升,且沿海区域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高于内陆区域.但垂直专业化程度上升的结构因素各异,内陆区域主要是由与国内其他区域的垂直专业化联系加强而导致的,而沿海区域主要是由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垂直专业化联系加强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价值链时代,中间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扩大,致使传统贸易核算方法无法准确评估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贡献。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WIOD),通过传统和增加值两种核算方法,对中日双边贸易收支情况,双边贸易重要性差异,出口结构变化以及优势产业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增加值核算方法下的双边贸易更趋平衡;双边贸易重要性对中国而言在下降,对日本而言则在上升;双边中间品出口增长显著,产品内的国际分工在两国之间不断深化;传统贸易核算方法高估了中日贸易结构的优化程度,尤其是制造业贡献率;中日贸易互补性明显,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优势,而日本的优势则表现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上。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提速推进与RCEP成员国的经贸谈判,这是引领经济全球化和提振后疫情时代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积极信号。基于OECD(2018TiVA)数据库,创新性的以增加值贸易视角比较测度分析了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实证检验了增加值贸易下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值贸易下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静态产业内贸易主要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部门;区域内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动态演变和参与国际化生产层次具有"劳动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阶梯状特征;FDI、人均GDP、工业化水平、开放经济距离和基础设施质量是影响增加值贸易下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且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和行业异质性。基于此,结合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贸格局,从增加值贸易视角我国应积极采取促进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