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勋 《经济师》2006,(11):278-280
发展县域经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破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因素,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点.我国有2200多个县(市),县域土地面积占全国90%以上,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的近8亿的农民生活在县域范围内,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的50%以上.县域一般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属于国家最基础的行政单元.县域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辖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单元,属于国家最基础的财政经济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城市的支持、工业的支持和国家财力的支持,然而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要通过发展县域经济,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来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最大限度地发展县域经济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之道。因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长进 《当代经济》2006,(15):67-68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最大限度地发展县域经济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之道.因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通过县城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物质前提。本文重新定位了县域经济的内涵,通过对县域经济作用的分析,对县城经济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强化科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是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内各类经济的总和,是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各类经济并存的综合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本课题在全面分析福建省县域科技现状、深入探讨县域科技与县域经济之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为进一步推进县域科技事业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总目标、总要求。具体说来,包括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深化农村改革等有关内容。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物质前提。  相似文献   

8.
陈栋生 《经济学家》2007,(1):103-103
县作为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的基层层次,处于安民、富民的第一线,"郡县治天下安",这一古训至今仍然适用.如果说大中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引擎与支柱,县域经济则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县域经济的地位与重要性更加凸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是统筹城乡发展,而县域正处于城乡的结合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撑点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而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关节点、中继点恰在县域;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就近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并举的必由之路.至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构建,农村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科技普及和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网络的发展,无不依托县域的统一规划和组织推进;可以说县级政府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沿指挥部.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县域新农村建设的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等基本理论,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的角度分析资源型县域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认为城镇化滞后和新农村建设偏离城镇化方向是影响资源型县域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应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结合,快速推进城镇化是资源型县域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新农村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是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多部门、多层次、多因素构成,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合理的规划设计、适宜的用地布局、有效的产业规划以及坚固的基层组织建设。对新农村进行合理规划对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定位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县域金融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我国目前县域金融和经济之间还存在着诸多不协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迫切需要县域金融重新明确市场定位,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优化金融生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纪明 《生产力研究》2008,(11):16-17
现实条件下,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需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目前理论界多用区域经济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来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我国的县域经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经济,应当有相应的理论体系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明确县域经济的基本涵义及拓展,对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进行现实思考,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指导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业银行2006年年中工作会议,将业务发展重点定位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既是农业银行在新形势下响应党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号召的具体行动,也为农业银行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家源自农村、连接城乡、长期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大型商业银行,农行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完全可以大显身手、大有作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郡县制在我国历史悠久,萌芽于周、发轫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县作为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的基层层次,处于安民、富民的第一线,“郡县治天下安”,这一古训至今仍然适用。如果说大中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引擎与支柱,县域经济则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县域经济的地位与重要性更加凸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是统筹城乡发展,而县域正处于城乡的结合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力点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而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关节点、中继点恰在县域;从农村富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5.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我们各级政府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奋力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际"粮荒"  相似文献   

16.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岩 《生产力研究》2007,(2):27-28,42
辽宁经济的整体实力较强,但发展后劲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县域农村发展的相对滞后。文章通过分析辽宁县域经济带动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揭示出辽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迎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同时,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为县域社会的和谐建设提供了新契机。因此,发展县域民主,改革传统落后的政治文化体制,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尹成杰 《商周刊》2011,(15):40-41
从发展县域经济的角度看,一些地方,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域,首先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县域经济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无论县域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发展到哪个阶段,农业现代化都丝毫不能放松。抓好现代农业建设,核心力量在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19.
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是国家政策最直接最主要的操作平台.县域经济是目前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是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器.强化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依托.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涵括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学就是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县域金融生态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金融生态的优化将支持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县域金融生态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金融生态运行质量差别很大,而且区域的差距很明显。因此,县域金融生态的优化尚需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