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已经进入了开放经济的时代 ,尤其是随着加入WTO的日益深入 ,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显得越来越重要 ,国际收支平衡与否已成为衡量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国实力的一个主要标志 ,因而追求国际收支的平衡是一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目标之一。自十六大以来 ,我国政府在宏观经济方面提出了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其作为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来看 ,我们有必要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对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进一步研究。一、国际收支调节的分析在开放性经济条件下分析国内外经济均衡时 ,我们一般以“IS -LM”模型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边是打压通货膨胀需要收紧流动性,一边是经济发展需要注入流动性。如今,全球多个国家都处在经济发展的两难抉择中。在通货膨胀稍趋缓和后,面对放缓的经济数据,多国央行再次开启了流动性闸门。 相似文献
3.
在开放经济下,国际收支平衡是同时实现内、外部均衡的重要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蔓延的影响增加了中国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难度,使我国的宏观调控逐步由注重内部均衡越来越多地转向关注内外均衡。 相似文献
4.
5.
开放条件下外汇储备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现状及国际比较,分析了开放条件下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冲击路径。研究发现:外汇储备变动主要通过货币供应量、货币供给结构、货币内生性及“三元悖论”等渠道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一步阐明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应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促使国际收支结构平衡,以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6.
从全球资本视角看,中国流动性过剩是全球国际资本流入和国内政策因素综合形成的结果,是在全球资本流动过剩环境下,国内货币迷失和货币政策目标不明导致的资本流动性沉淀。为应对流动性过剩,我国要利用全球资本流动疏通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优化金融产品结构,创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构建基于G4(美国、欧元区、日本和英国)经济体的货币供给(又称之为发达国家流动性)指标,运用FAVAR模型研究发达国家流动性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经济受到风险因素冲击时,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为了缓解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加流动性,此举会对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短期收紧的利率和汇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发达国家流动性增加对我国金融经济波动的不利影响,但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长期中,发达国家流动性的冲击几乎不会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另一种解释——基于银行资产负债表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克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5)
由于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影响了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从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角度来看,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中外汇储备过快增加造成的。解决我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外贸政策以及金融市场政策等方面应该协调配合,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9.
“流动性过剩”研究综述(上)——流动性过剩的内涵、衡量标准及产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和金融运行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并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本文对这些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有效需求不足到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流动性陷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目前形势下,通过降低利率、扩大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财政、货币政策进入“流动性陷阱”已既成事实,要想走出陷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5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步入了"高位回稳"、"经济常态化"、"价格偏高"、"结构良性化"的运行轨道。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一方面延续了2010年经济运行的逻辑,另一方面将出现货币政策的全面转向、外部环境的变异以及"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启动等新因素,这决定了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呈现"复杂但却平稳"的态势。本文利用模型对于相关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缓解流动性过剩,中国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连续加息就是其中之一。从加息对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加息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不大;对房地产市场存在时滞效应,且作用极弱;对资本市场影响有限。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利率不宜作为当前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工具,建议将调整汇率作为当前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工具,在现有人民币汇率基础上,盯住美元,保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长期稳定,减弱热钱涌入的冲动。 相似文献
14.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积极采取货币政策来挽救深受打击的美国金融市场。但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出现,传统性货币政策效果受到影响,美联储开始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创新,采取了一系列非传统性货币政策。文章从"流动性陷阱"理论出发,对次贷危机后美国货币政策演变的原因、内容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5.
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将极大的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而金融市场的不少变动,也与人民银行执行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本文就专辟出来,对此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正>要解决当前经济体所面临的经济增速和物价上涨的矛盾,以及流动性的结构性差异,唯有通过资本市场来疏导适度宽裕的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从2011年2月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为了解决负利率过大会扭曲经济体的资源配置这一矛盾,央行仍然启用了价格型工具。由于未来一年都将接受4%左右的通胀水平,因 相似文献
17.
18.
该文从"事前"货币需求角度,将流动性过剩定义为货币供给大于"事前"货币需求,两者的缺口定义为超额流动性。该定义权衡了货币供给和需求双方的交互性,从社会整体角度去度量流动性,克服了传统度量指标的不足。从实证结果看,超额流动性指标对我国流动过剩拟合程度良好,流动性过剩是引起通胀的显著原因,对通胀解释力度较强,半对数弹性为0.91。笔者从"事前"货币需求角度,提出建立恰当的流动性指标、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增加"事前"货币需求、丰富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数量型"货币工具等治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美国的消费投资与全球流动性泛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美联储试图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刺激国内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的增长。研究表明,由于美国经济的问题不是流动性短缺,因此,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仅没有带来美国经济的复苏反而带来全球美元流动性泛滥,强化了全球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作为国际货币的主要发行国,美国应该放弃这种与邻为壑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保持全球经济和金融的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