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储蓄分流、金融风险与储蓄—投资转化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对储蓄分流的一些模糊认识,在区别储蓄和储蓄存款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储蓄分流这一概念的内涵。在对我国近几年储蓄分流现状进行了剖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的储蓄分流没能较好地达到储蓄分流的预期目标。因此,当前的居民储蓄分流仅仅是一种有储蓄分流之名而无储蓄分流之实的储蓄分流。最后,本文提出了提高储蓄分流实际效果的政策建议,包括:储蓄分流应着眼于促进多层次金融市场的融资形式及工具的多样化;应该从优化资源配置的高度审视股市的发展战略;适当提高消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重构微观经济基础和建立市场经济的支持性系统。  相似文献   

2.
我国居民储蓄的持续增长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居民储蓄增长的原因,许多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本文试图从预防性储蓄理论出发,联系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和变革来解释这一问题。该理论认为储蓄的主要动机是预防意外事件,当人们预期未来收入不确定时,就会进行预防性储蓄。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居民预期未来收入不确定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徐志刚 《金融研究》1991,(11):20-23
中国金融学会储蓄研究委员会于8月下旬在浙江舟山召开了1991年储蓄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各系统的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为适应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建立和完善我国居民储蓄动员机制"的主题,回顾了"七五"期间我国居民储蓄走过的道路,展望了"八五"期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我国居民储蓄额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从储蓄规模的构成看,其中高收入层的储蓄数额要远远高于低收入层的。针对这种情况,经济理论界的人士有的认为应通过启动高收层的消费来拉动居民的消费需求,有的认为应通过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来缩小各收入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那么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规模到底多大为宜,一个国家又如何来启动投资、消费需求呢?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储蓄规模、储蓄与消费关系的理论,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或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回顾'七五'期间我国居民储蓄发展的变化特点,探索建立和完善适应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居民储蓄动员机制,对于'八五'期间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一、'七五'期间我国居民储蓄发展的几个变化特点'七五'期间,我国居民储蓄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从1985年末的1622.6亿元,上升到1990年末的703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4.1%,是建国以来增长率最高的一段时期。由于这一时期居民货币收入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6.
谢平 《金融研究》1993,(8):23-27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个人储蓄已成为90年代我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由此个人储蓄行为构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储蓄行为实际上包括两方面,一是总量问题,即个人储蓄率,二是对储蓄结构的安排,即个人金融资产结构,这种结构安排一方面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货币政策。一、个人收入与储蓄总量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部分,就形成储蓄。储蓄分为实物储蓄和金融性储蓄,中国经济改革14年来,  相似文献   

7.
一、居民储蓄的规模及分布居民储蓄是指居民取得的可支配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余额。我国的居民储蓄主要形成储蓄存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迅猛增长,截止到1997年6月底,储蓄存款总额已达42771.2亿元,但是由表可看出,我国1996年城镇居民储蓄...  相似文献   

8.
居民储蓄心态变化趋势及银行储蓄经营对策———承德市居民储蓄问卷调查中国人民银行承德分行安勇聪唐晓明为了了解居民对储蓄利率政策调整的心态反应,分析居民投资变化趋势,研究银行储蓄经营对策,我们进行了一次对承德市区居民的储蓄问卷调查。一、调查的基本情况这次...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持续稳定增长,到2003年9月居民储蓄存款首次突破10万亿元。经济理论界不少人士对此忧心忡忡,认为储蓄过多和增速过快影响消费与投资,需要通过调控手段分流储蓄存款。本文通过分析储蓄存量与人均储蓄、收入、消费、投资、存差等相关因素,认为我国居民储蓄存量并不多,要接近较高层次的小康水平,应在21世纪初十年左右的时间内达到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储蓄2万多元、总量20万亿~30万亿元;在政策上,只有努力扩大就业面,提高城乡居民预期收入,才是鼓舞全社会消费信心的有力杠杆;在理论上,过度渲染将储蓄资金驱入股市将潜伏巨大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八十年代和日本五十年代同处于经济腾飞前的准备时期,而且都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但由于不同的储蓄吸纳机制作用,日本利用高储蓄率连续经历了“神武景气”和“岩户景气”,人均GNP由1955年的250美元上升到1965年的1035美元,顺利地完成了由“储蓄大国”向经济大国的过渡。而我国的储蓄余额现已突破5000亿元,人均GNP却只由1978年的200美元上升到1988年的350美元。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高储蓄率只是支撑了我国过热经济的运行。就此,笔者仅对中日两国储蓄吸纳机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今年2月15日,酝酿5年之久的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在天津正式开业,这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第一家按照国际通行模式运作的专业住房储蓄银行。消费者在选择住房贷款时,除了商业银行贷款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外,有了第三种贷款模式——住房储蓄贷款。目前,其住房储蓄产品从德国施威比豪尔住房储蓄银行引进,该产品是欧洲最成功的住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融》1989,(8):10-12
长期以来,我国的储蓄工作一直受到普遍的重视。解放初期,储蓄作为稳定物价、稳定市场的手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展到今天,数以万计的储蓄网点遍布城乡,数以十万计的储蓄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随着金融事业的发展,储蓄工作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到目前,在银行  相似文献   

13.
吴艳 《西安金融》2007,(12):37-38
本文首先提出了影响我国储蓄增长的三个因素,即租金效应、实际存款利率和居民收入,接着针对我国储蓄的利率与收入效应进行了检验,得出居民收入增长对我国储蓄的影响作用明显,而利率效应始终处于不显著的地位。针对检验结果.提出扩大居民消费倾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任澎 《新金融》1990,(1):40-41
去年上半年,在我国日趋严竣的金融形势面前,交行的业务经营方针做了重新调整。即由原来的“三个为主”逐步转向了“三个结合”,并且改变了以往吸收存款侧重于企业存款的状况,提出了既要抓企业存款又要抓个人储蓄的经营方针。  相似文献   

15.
对居民储蓄高增长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国内居民储蓄的高增长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乐观的态度认为10万亿元的居民储蓄表明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并且将成为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有力保证;悲观则认为在储蓄高增长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认为畸形的储蓄高增长恰好暴露出经济结构的失衡。本分析了导致我国国内居民储蓄高增长的深层原因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系列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储户的窘境     
公众关于增加储蓄利率以扩大存款供给的愿望,降低了储蓄账户的利息。结果是,人们被储蓄搞得挺沮丧,就决定减少储蓄。因此,改变储蓄利率是不可能的,对吗?  相似文献   

17.
储蓄管理的稳定性和增长性原则在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储蓄管理工作总的原则是什么?我认为应当是保证储蓄的稳定性和增长性。为什么是这样呢? 可以说,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起飞的初步阶段,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而资金短缺。资金从何而来?除了依靠多种形式争取外资外,积累资金来源的重点是在国内,储蓄便成为我国筹集建设资金的重要形式。储蓄对我国经济发展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占信贷资金增加额的比重逐年增加,已达70%以上,储蓄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贷资  相似文献   

18.
当前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储蓄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德州市分行张建军,吕志强,徐征居民储蓄存款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做好储蓄工作对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简要分析当前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储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  相似文献   

19.
张文斌 《新金融》1990,(5):42-43
我国目前正处于治理整顿、深化改革阶段,资金短缺与货币存量过多已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通过增加国民储蓄、构造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不失为解决资金短缺与货币存量过多的措施之一。对此,日本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20.
教育储蓄是目前形势下,人民银行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而推出的一种新的储蓄品种,旨在鼓励城乡居民以教育储蓄的方式为子女教育积蓄资金。但在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储蓄难以发挥应体现的作用。一方面由于本金储额偏低,不能适应目前家庭筹措子女就学费用的实际需要。《教育储蓄管理办法》规定,教育储蓄每户本金合计最高限额为2万元,这与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