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演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总结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的演进趋势。研究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概括总结方法,以59份相关政策为样本,从出台时间、纵向层级和文本横向构成等方面构建分析框架,将政策文本内容进行编码统计获得定量化数据。研究结果:(1)政策数量由1978—1994年间的合计4项演变为1995—2014年间的年均3项,国家、省级及市县层面的分别占32.20%、11.86%和55.94%,涉及17省份;(2)政策形式多为通知、意见、管理办法等,效力层级较低;(3)政策内容经历了由禁止、严格限制再到探索规范流转的过程,涉及流转条件、方式、程序,交易主体、地价、收益及税费,法律责任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研究结论:现有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细则,难以有效应对新形势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复杂性,提出科学开展政策评估、加快修改相关法律、出台国家层面指导意见及加强监管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重新认识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以期对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时空锥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是历史的必然;(2)集约用地是在保持土地用途不变和供给有效的前提下,通过资金、技术、政策和管理等投入,提高土地承载力、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产出效益的合理用地;(3)节约用地是政府部门为了达到一定的土地总量管控效果,通过限制土地供给数量并采取科技方法,约束浪费土地行为和有效节省各项用地。研究结论:通过制度供给形成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更为紧密和协同的相互关联与互为促进,在政府正确行使监管与调控土地市场职能转变过程中实现二者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低效利用以及过度集约问题,探讨不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及适度集约利用状态。研究方法:采用匹配度模型、曲线估计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模型,对山西省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分区优化。研究结果:(1)1999—2012年山西省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匹配趋势逐渐由失调、磨合向协调转变,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匹配水平差距却在逐渐扩大;(2)2018年山西省城市化水平处于低于30%、30%~70%和高于70%时,以单位城镇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为表征的土地适度集约利用值分别为249.93万元/km~2、367.57万元/km~2和692.72万元/km~2,两项指标叠加全省可划分为平稳发展区、重点挖潜区和优化拓展区,并提出了不同地区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控政策。研究结论:不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土地适度集约利用研究能为制定区域差别化政策提供参考,以促进该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达到适度状态。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江苏省2005—2015年间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变特征,为提升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用地与产业结构、改进土地利用政策等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相对发展率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研究结果:(1)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总体呈增长态势,南北差异明显,高值点主要集中于苏锡常地区、南京市和南通市;(2)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空间离散程度不断下降,总体差异和区内区间差异呈现持续减小态势;(3)城市发展速度存在明显的时间阶段性与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4)各地级城市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高值集聚主要在苏南和苏中地区,高值集聚中心由单个城市向城市连绵区方向发展,苏北地区一直表现为低值集聚。研究结论:城乡建设用地外延扩张和低效利用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模式已无法适应发展要求,高效集约利用城乡土地才是保障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煤矿开采用地土地利用特点选取4个评价指标构建了煤矿用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西省阳泉市21个井工煤矿为例,采用变异系数法与聚类分析法对其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阳泉市21个井工煤矿矿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偏低。时间变化上,2013年矿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其次是2012年、2014年;空间差异上,矿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好的是运裕、开元、三矿、南庄煤矿,较差的是温家庄、寺家庄、南岭煤矿。影响煤矿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因素有:(1)煤炭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2)损毁土地恢复情况;(3)矿区资金投入;(4)矿山土地开发秩序。  相似文献   

6.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必然趋势。采用突变级数法构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以永州市11个县(区)为实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突变级数法评价结果与传统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1)整体而言,永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县(区)处于中度利用状况;(2)在空间格局上,永州市北部县区优于南部地区,北五县区集约用地水平的内部差异较小,建设用地利用整体处于集约水平状态;而南六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比较显著,呈现极度不均衡状态;(3)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地域分异明显,大致按地貌类型划分呈现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研究山东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用地政策具有参考价值。研究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空间分异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宏观尺度上,全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得分为79.45分,全省67所高校中最高为100分、最低仅为35.68分,差异明显;不同类型高校得分也存在显著差距,部分院校特色用地安排不足;(2)中观尺度上,全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吻合,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特征。城市规模等级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正相关,等级越高,集约程度越高;(3)微观尺度上,老校区集约度高于新校区;经翻修和扩建后的老校区,集约水平高于非教学用地比重大的老校区。研究结论:山东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且区域差异明显,建设时间、区位条件、结构布局等是影响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不同情况下的高校建设标准应酌情考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四平市区为研究区域,以2002~2010年数据为基础,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测算了四平土地利用结构的效益.结果表明:(1)四平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益总量总体上呈波动式上升趋势;(2)土地利用结构效益中竞争分量正负波动,成为四平土地利用结构效益增加的限制因素;(3)从具体用地类型总效益来看,第一产业用地的效益极弱,第二产业用地效益极高,说明四平市用地结构极其不合理;(4)四平市今后应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角度,运用地价杠杆及政策引导产业选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梳理中国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演化过程和各阶段主要特点,分析政策有待改进的方面和改革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规范分析法,根据对国务院、国土资源部等工业用地节约集约相关政策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将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演化过程归纳为4个阶段,并总结现阶段中国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不足。研究结果: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可分为4个阶段,总体上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管理政策不断完善;在政策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应加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创新,探索和深化节约集约利用精细化、差别化管理,并将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纳入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节约集约用地正在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统领土地资源管理的抓手。笔者曾经多次考察研究香港的集约用地模式,也研究过澳大利亚、美国一些大中城市的用地模式和用地特征,发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结合这些研究成果,谈一下新常态下的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工具的选择。节约集约用地形势的基本判断当前,节约集约用地已经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管指标到管规划,再到管政策、体制、机制和制度,  相似文献   

11.
采用对比分析、归纳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以郑州市为例,研究了住宅用地的特点、集约利用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住宅用地具有用地多、类型多、投资多、分布广的特点;(2)住宅用地属于生活性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不但要体现合理的城市规划与布局,更应体现居住的舒适程度;(3)住宅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包括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3个因素,宗地基础设施投入程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和基准地价实现程度5个因子;(4)郑州市住宅用地普遍存在过度集约的现象,住宅环境质量不尽人意。研究所建立的住宅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可行的,分用途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对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泰兴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着用地供需矛盾大、土地利用效率低、占补平衡资源少、存量盘活成本高、违法用地控制难等问题。破解泰兴市用地难题的路径:(1)加强规划引导,以管控促集约保发展;(2)加强土地整理,重点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和耕地占补平衡项目;(3)加快土地市场体系建设,以市场提效率促集约保发展;(4)建立健全节约集约评估机制,出台奖励措施,全面盘活存量土地,整体联动推进节约集约用地;(5)加强执法监察,全面落实园区、乡镇的土地管理责任,联席会议、联动执法、联合督办,积极构建违法用地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3.
江阴市电力行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对江阴市电力行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为电力行业土地集约利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AHP方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江阴市电力行业用地集约水平整体偏低;(2)参评企业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综合评价结果差异性较大。研究结论:宜从市场机制、政策导向、技术创新等方面构建电力行业土地集约利用对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遗传投影寻踪模型的交通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对2006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交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全国交通用地集约利用相关政策建议。研究方法:针对交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的多目标和指标间的不相容性,提出交通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遗传投影寻踪模型。研究结果:(1)全国公路与铁路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以及交通用地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对集约利用水平影响较大。(2)2006年全国交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东南—西北依次递减趋势。研究结论:遗传投影寻踪模型采用直接审视数据—通过计算机模拟数据结构—评价的新途径,为交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山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探索山西发展与保护并举的节约集约用地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和因果分析法.研究结果:山西省建设用地总体规模从趋势上成线性关系,建设用地虽处于节约集约利用状态,但整体上山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是很高,呈现持续提高态势.研究结论:构建节地型模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合理空间布局、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宁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时空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对宁夏2011-2014年各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宁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区域性的时空差异分析,总结出宁夏全区各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时空差异规律及特点,并提出未来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长株潭地区建设用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长株潭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友好性利用水平,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分析两型社会建设和建设用地集约友好性利用的关系,阐释建设用地节约友好利用的内涵,然后构建建设用地集约友好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长株潭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友好利用演变趋势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发现,1995-2007年间,长株潭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友好利用水平处于曲折式上升状态。结果表明:尽管该城市群区域建设用地利用总体上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但是依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因此要注意建设用地政策的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8.
从宏观层面分析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区域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区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力,为土地利用相关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以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为因变量,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模式主要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由于农村居民点土地缺乏行之有效的退出机制,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越粗放。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政府财政支持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驱动力不同,可分为城镇化驱动型、规划政策引导型、混合驱动型和尚未形成用地节约集约的起步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规划节约,是最大的节约",开展节约集约用地首推土地规划管控——从更高层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近年来,江苏省金湖县在实施土地规划管控推行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开展实践创新,建立土地规划三项管控:项目选址前置管控、产业用地规模管控、城乡区域协调管控.这三项管控的实施,将土地规划管控由项目选址延伸到产业发展管控,由用地总量规模细化到空间结构功能管控,既发挥了土地规划龙头和统筹协调作用,又增强了土地规划管控实际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政府主导统一储备开发模式,有利于调控土地市场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新认识:节约集约用地是一项系统工程47号文件是继《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文)后,对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落实和细化,也是对全国国土资源部门加强节约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