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用制度变迁理论解释中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研究方法: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结果: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过程中,建设用地价格的上升、农民政治地位的提高以及宪法秩序的改变,导致了农民对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流转权利的需求.农民采取黑市流转、变相流转等方式进行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地方政府有很强的改革意愿,突破了中央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限制;中央政府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供给的态度分为两个阶段:在地方政府自发制度创新之前,由于放开流转给耕地保护和国有土地市场带来冲击,不能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在地方政府自发制度创新之后,由于中央政府在地方推动的制度变迁中分享了收益,同时维持原有制度安排的成本太高,中央政府开始逐渐承认并主动推进地方政府发起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2.
土地市场作为要素市场之一,加快发展和完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自 1990年《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有土地市场经过 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城乡结合部土地隐形交易大量存在的事实告诉我们,发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十分关键,也是推动国有土地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建设用地有偿流转   减少占用新增土地  长期以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允许进入市场,市场发育不完善、不健全,与国有土地市场相比,显得相对滞后。但只要存在土地级差地…  相似文献   

3.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且已形成一系列典型模式与经验.本文拟以天津宅基地换房、成都农权交易所、嘉兴两分两换、宣城农屋贷款模式为典型案例,分析各自的模式背景、结构、绩效.以期找到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改革主要涉及几个大的方面: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村合作组织、县乡体制改革。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农民集体土地和农户承包土地的确权问题、如何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权市场、如何巩固和加强基本经营制度、如何发展专业农户和农业合作、如何改革农村金融和发展农业保险、如何进行县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问题始终是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最基本问题之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其中突出的部分。以国家新农村建设为目标,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的分析发现,新农村建设设定的六项目标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关联紧密,新农村建设需要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完善。建议:加大农村土地产权内容和关系的宣传力度;加强规划机制,保障耕地资源;正确处理收益分配关系,促进和谐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经济属性及其运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物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现实中的物品可划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公益性地质工作产品由于不具有排他性、供给主体非常确定,需求多样性、外部性与多变性等特点,当属于公共物品。公益性地质工作应当按照其公共物品的属性及自身规律,结合社会需求,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多公共产品,并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形成自己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混乱,而现有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方面存在理论与方法缺陷。文章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及机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空间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空间研究领域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论为现有研究存在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研究内容不健全、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和空间描述为主等问题。建议未来该领域研究应跳出传统土地管理相关理论,多学科交叉,探索地理学、经济学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方面的理论框架;基于空间格局—演变机制—优化配置的思路,构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变动力模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与人口/产业的相互影响模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空间模型,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机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与人口/产业的协调机制、城乡联系机制下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优化3方面来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  相似文献   

8.
当前揭东县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还没有开展,而隐蔽性流转却普遍存在,本文在分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必要性和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二元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与城乡企业、居民身份相挂钩,长期依赖城乡分割管理的路径,形成了典型的城乡建设用地双轨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土地所有的“二元”、“双轨”制,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使城乡两个土地市场接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可以先改革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再改革增量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同时,应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的土地收益分配调节机制。●要进一步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完善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制度,处理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之间的关系,并积极吸收公众参与和监督。  相似文献   

10.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特点,探讨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提出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尤其是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变得日趋活跃。为了使土地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过程中,应逐步完善产权主体,合理收益分配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政策,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一条快速稳妥的通道。此举对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的开拓、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等都会带来积极效应。开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13.
杨慧娟 《中国土地》2012,(12):45-47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土地问题中的焦点性问题,关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集体建设用地大量入市,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转形式多样,以租赁为主;流转主体多元化,土地经济关系错综复杂;流转地类多样化,但生产经营性用地居多;流转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例关系。这些所带来的问题是:一是割裂了土地有偿  相似文献   

14.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不清,确权工作滞后。根据《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但由于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主体和执行主体虚化,导致有些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混乱,给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5.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成为国内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其中集体建设用地问题尤为复杂.笔者最近通过对常德市的调研,对目前集体建设用地的现状、存在的缺陷等有了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16.
小城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转大量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结构的调整,小城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规模正逐步增大,集体内部流转和外部隐性流转并存,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土资源部对河南、浙江、上海、江苏和广东五省市的调研表明,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不仅普遍存在,还在各地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正>从1995年国家批准的第一个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至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已探索实践了20年,虽然尚未取得全局性、本质上的突破,但改革基本是沿着既定方向不断深入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无疑是我国土地政策的一项重大改变,其驱动力既有内生性,又有显著的外部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内生性第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的封闭性,引发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政府的利益冲突,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上海的经济社会建设突飞猛进,郊区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各类建设用地随之迅速增加,土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自1991年以来,上海共占用各类建设用地约160万亩,年平均在10万至11万亩。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很难实现。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非国家行政执法机关,不可能行使行政处罚权。即使收回土地使用权事先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相似文献   

20.
乡镇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异化与法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乡镇集体建设用地有必要在制度上正本清源。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主要就是乡镇集体建设用地,它并不是真正的集体建设用地,而是由乡镇政府代管的所谓的集体建设用地,但本质上应该属于国家建设用地。现行法律所规定的乡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方式属于申请、审批的设立方式,体现的是一种超强性土地征收的立法精神,有必要对该项制度进行"去超强化"。现行法律所做的有关集体土地所有权转归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规定体现了物权法的固有性要求,但是实属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