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目的:分析地方政府土地供给行为策略互动,以及引资竞争和财政竞争对其策略互动行为的影响,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地方政府土地供给行为存在显著正向策略互动影响,并在用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供给面积中,住宅用地供给面积互动影响程度高于工业和商服用地;供给价格中,工业用地供给价格互动影响程度高于商服和住宅用地;(3)引资竞争对地方政府间工业用地供给面积和价格互动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对面积具有同向互动影响,对价格具有反向互动影响;(4)财政竞争对地方政府商服和住宅用地供给面积和价格具有显著同向策略互动影响。研究结论:地方政府土地供给行为存在显著策略互动,但因土地用途不同存在显著差异,且引资竞争和财政竞争是导致其策略互动行为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杭州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基于特征价格的两维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从特征价格的视角,构建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两维度分析框架,并对杭州市住宅市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计量分析法。研究结果:住宅特征对住宅价格影响程度的差异性以及住宅特征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了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异。研究结论: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分析框架是有效且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索35个大中城市住宅地价房价比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中35个大中城市2010—2017年住宅地价房价比的监测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面板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2010—2017年,35个大中城市地价房价比的平均值呈现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区域间绝对值和变化趋势的差异较为明显;(2)35个大中城市的地价房价比大致呈东南高、西北低的阶梯状格局,大部分城市的地价房价比分位数在研究段内未发生明显变化,仅北京、广州和呼和浩特明显上升,长春和合肥明显下降;(3)从关联特征来看,35个大中城市的地价房价比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性,其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013年达到最大;(4)通过面板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发现,住宅用地供给对本地地价房价比有显著负向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本地地价房价比有显著正向影响。空间效应方面,本地住宅用地供给和人口密度对邻近城市地价房价比有负向溢出效应,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对邻近城市地价房价比有正向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住宅地价房价比不仅受本地土地供给、房地产开发规模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还受到邻近城市住宅用地供给和房地产开发规模的影响,因此房地产市场调控应该同时注重"城市联动"和"因城施策"。  相似文献   

4.
利用GIS技术与数理统计方法,对河北省2011—2016年住宅用地价格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以环首都地区作为重点区域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全省住宅用地价格Ⅰ类区逐步向Ⅱ类和Ⅲ类区转变,省域内存在平泉县—三河市—赞皇县住宅用地价格"分界线";(2)环首都经济圈13个地区住宅用地价格呈增长趋势,区位优势地区住宅用地价格提升较早,2016年以前环首都西北部地区,住宅用地价格变化相对迟缓;(3)住宅用地价格与常住城镇人口、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程度存在差异。未来整体上住宅用地需求增速趋缓,住宅用地价格提升有一定空间。建议构建大数据分析网络,加强监测监管严格市场管控,完善土地供给制度优化供应结构。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基于新拍卖理论框架,探究住宅用地“两集中”新政的政策效果,为优化土地调控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诺奖拍卖理论构建两阶段升价模型和多物品同步多轮加价模型进行均衡策略分析,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两集中”新政对住宅用地出让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1)在短期内,“两集中”新政使城市住宅用地出让单价仅提高0.087%~0.407%,使城市住宅用地出让总价仅提高0.086%~0.394%;(2)竞拍起始价设置越高,住宅用地成交单价和总价也越高;(3)联合竞价人在住宅用地市场上比单一竞价人更具有优势,是提高住宅用地出让价格的重要原因;(4)异质性研究表明,“两集中”新政主要影响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住宅用地市场,使一线城市住宅用地出让单价仅提高0.949%,出让总价仅提高0.955%,“两集中”新政对二线城市住宅用地出让单价和总价的影响均不显著;(5)城市供需结构和竞价人的短期非理性行为是抑制“两集中”新政平抑住宅用地出让价格效果的重要原因。研究结论:(1)严格设置最高限价和最高溢价率可促使竞价人理性竞拍;(2)适当提高保证金额度可促使竞拍价格逐渐趋于理性竞争;(3)加大对竞拍企业的资金监管,控制供给水平,能够维护市场总体稳定和平衡;(4)规范地方政府在出让土地中的变相提价弥补财政的行为,能够降低地方财政对出让土地收入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以南京市为例,探索城市住宅地价影响因素及其边际作用空间变化性及各因素边际作用大小空间分布状况,为城市土地科学管理提供帮助。研究方法: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研究结果:(1)地铁站点、商业网点、水景观、绿地公园对住宅地均价的边际影响能力的空间变化性强,高等学校、医院等其他因素边际作用的空间变化性较弱;(2)容积率住宅地价边际增值能力高于其他因素,各因素在具体不同地块上边际作用能力高低不同。研究结论: GWR模型可以改进传统空间回归方法,可对城市地价影响因素边际价格作用空间变化性进行良好的估计;住宅土地价格对快速交通、商服条件及自然景观因素较为敏感,反映主城区人们对住宅便捷性及休憩性呈强偏好;容积率边际增值能力空间变化弱与土地的住宅性用途有关,但容积率始终是边际增值能力最高的因素; GIS良好的输出图像可视化技术能够指导相关部门调控具体地块的主要规划因素,促进城市土地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7.
对于住宅价格上涨的因素分析很多,分别归因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城市化带来的大中城市人口增加、消费价格指数的增加、以及由于2006年的浮动汇率制改革使得人民币贬值而带来的资本流动性剩余导致的诸如利率降低和其他产业收益率下降等等。但诸多文献也指出土地供给的限制对于住宅价格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本文以北京为例,首先分析了1999至2014年的住宅价格和土地供给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北京土地供给对住宅价格有着负向关系,这种负向效应在土地供给后第二年达到最大,第三年之后便逐渐消失。因此,不可否认北京土地供给的限制部分导致了住宅价格上涨。而要彻底解决住宅价格问题,放松土地市场的供给限制,让土地回归市场机制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土地供给错配的典型特征,明晰城市土地供给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提升土地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经验证据。研究方法:从土地供给过度与供给不足视角解析城市土地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通过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构建城市土地供给错配指数,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土地供给错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地区、城市规模、人口流动方向分别呈现出“东少西多”“阶梯递减”“逆向配置”特征。(2)城市土地供给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影响效应在不同类型城市存在异质性,城市土地供给过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作用强于土地供给不足。(3)城市土地供给过度通过创新创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双重路径显著抑制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土地供给不足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应警惕土地配置过度的“经济效率”陷阱,强化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的人地挂钩机制,因城施策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9.
城市土地市场调控政策工具的时滞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土地市场调控政策工具时滞的类型及其产生,研究土地供给控制政策工具对商品房上市的时滞效应。研究方法: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发现土地供给控制政策工具的时滞:(1)效应显著;(2)持续长;(3)影响市场运行;(4)具有正负向作用。研究结论:调控政策工具的时滞与传导机制和市场主体的预期等因素密切相关,应当进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用地不合理利用占用大量农用地和生态用地,土地价格是国家调控土地市场供需的重要杠杆。基于我国10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地价数据,分析城市建设用地价格扭曲的时空变动和影响价格扭曲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建设用地价格扭曲的绝对量呈上升趋势;(2)中西部城市建设用地扭曲程度快速上升,区域间的"梯度化"特征逐渐消失;(3)对城市建设用地价格扭曲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和收入提升等推力因素、人口状况和城镇化发展等拉力因素显著加剧了城市建设用地价格扭曲,城市特征中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显著降低城市建设用地价格扭曲,而环境条件改善加剧了城市建设用地价格扭曲。  相似文献   

11.
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从微观角度分析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各因素的影响路径。研究方法:指数函数模型定量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随着征地地块面积的增大,地价也增大,而用途对土地价格的影响与在城市土地市场出让过程中对土地价格的影响不一致,政府的期望对征地价格有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从微观角度对农地城市流转价格影响因素分析是可行的。目前中国征收集体土地市场虽然主要是政府定价,但随着征地制度的逐步改革,征地补偿逐渐引入市场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微观手段调控征地市场。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南京市住宅用地的特征价格模型,探讨了微观因素对城市住宅用地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块的实际出让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等地块特征,城市中心可达性、公共交通状况等区位特征,三级甲等医院可达性、省级实验小学可达性等邻里特征对住宅用地价格有显著的影响.通过特征变量系数的比较发现,城市中心可达性对地价的影响高于省级实验小学可达性,而省级实验小学可达性对地价的影响又高于三级甲等医院可达性.研究还考察了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控制各特征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同质住宅用地价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基于轨道交通静态网络结构和动态网络规模视角,探究轨道交通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及异质性,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沿线土地开发和土地价值捕获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特征价格模型。研究结果:(1)轨道交通对住宅价格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最大影响范围为1 400 m。(2)不同度数中心性站点对住宅价格的影响不同,在影响强度上,从大到小依次为首末换乘站>换乘枢纽站>普通换乘站>常规或首末非换乘站;在影响范围上,换乘站的影响范围为800 m,而非换乘站为1 400 m;在影响趋势上,换乘站的资本化效应与到地铁站距离之间呈倒“U”型关系,而非换乘站的资本化效应随到地铁站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3)站点的中介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与住宅价格之间呈现显著的正向关联,但与轨道交通的资本化效应之间呈现显著的负向关联。(4)早期运营的轨道交通对沿线住宅价格的影响随着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的扩大而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趋势。研究结论:轨道交通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土地价值捕获应统筹考虑轨道交通站点的网络结构特征和轨道交通网络的规模。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系统梳理上海市土地市场体系结构,分析上海市各类土地市场在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借鉴其他城市和地区土地市场供给侧改革经验,提出上海市土地市场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描述分析和政策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上海市土地市场已经发展为实体与指标结合、城市与农村共存的复杂体系,同时存在指标市场发展薄弱,实体市场中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分割,一级市场垄断过强,二级市场发育程度低等问题。研究结论:上海市土地市场供给侧改革的方向有政府职能转变、摒弃垄断供给、构建多元土地供给格局、土地供给多元价值取向和差别化精准供地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省会城市地价空间变化实证研究——以昆明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借鉴西方城市空间结构均衡理论,分析中国省会级单中心城市地价空间变化特征,探讨影响中国单中心城市地价空间变化的因素,地价空间变化曲线及其优化土地利用模式。研究方法:采用昆明市2001—2005年的实际交易地价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结果:随距市中心距离增加,地价呈逐步衰减的趋势,但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和方位差异。地价空间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距市中心的距离,其次是商业中心分布、城市公用设施和自然条件等。研究结论:昆明市地价空间变化实证研究表明,经过10余年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地价对土地资源空间配置已发挥作用,省级单中心城市地价空间变化基本符合阿朗索空间结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对站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机制,本文选取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各站点周边800米范围内的住宅楼盘作为样本,选取相应的特征价格变量,构建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线性方程、半对数方程与全对数方程,定量研究了武汉市地铁2号线对城市住宅价格的影响机理。并且根据样本数据所呈现出来的价格衰减趋势在空间上的差异,分段研究了住宅价格在不同距离区间上的空间衰减规律。结果表明:(1)城市轨道交通对站点周边一定范围内的住宅具有明显的增值作用:住宅价格及其与地铁站点的距离总体上呈现负相关关系,住宅价格随距离的增加而下降。(2)住宅价格随着物业与地铁站点距离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呈现出不同的敏感度:表现为"两端敏感、中间平缓、总体下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实证检验地方政府土地供给结构对区域房价的影响。研究方法:在分析土地供给结构影响房价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9—2015年的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加以检验。研究结果:土地供给结构显著影响房价水平,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表明住宅用地供给比例提高1%,房价分别下降0.126%和0.103%;基础设施用地供给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房价分别上升0.062%和0.051%;工业用地供给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房价则分别上升0.116%和0.110%。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在土地供给结构与房价的因果链条中起到重要的调节效应,即财政压力越大的地区,提高住宅用地供给比例对房价的抑制效果微弱,而基础设施和工业用地供给比例的增加则对房价的抬升效应更大。研究结论:为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保障城市居民住有所居,在加快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土地供给结构,加大住宅用地供应的同时,也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逐步向持有环节的房地产税转变,以降低财政压力对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扭曲效应。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揭示并分析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间的耦合交互关系,从空间效应视角探寻两者协调发展路径。研究方法:SVR算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效率间存在彼此影响、相互约束的耦合协调关系;(2)2003—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局部差异显著;(3)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效应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逐步显化,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根据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耦合特征,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策略和城市土地利用管控策略,推动产业与土地要素的高效融合。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洪山区城乡结合部农地城市流转决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目的:研究地块空间特征和土地流转收益的不确定性对城乡结合部农地城市流转决策的影响。研究方法:经济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样点周围建设用地比例、样点是否在建设用途分区内对流转决策有显著影响,坡度、地价等级、固定资产投资等变量对流转决策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政府制定农地城市流转决策时,应谨慎选择时机,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决策的空间相关性,并做好农地城市流转决策收益与风险承担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8年海淀区POI数据与330个样点的住房成交数据,运用了SDE模型和Kriging方法对海淀区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异现象和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①海淀区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特征是以万柳、定慧寺、知春路为中心向外逐渐降低的多核结构.分析表明,住宅小区价格对高等学府、风景园林、商业中心较为敏感,呈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