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是土地整治与村庄布局规划的核心内容,探索农村居民点优化的路径,指导开展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法]以西安市相桥街道为例,在对村庄结节性的评价的基础上,运用K-均值聚类与改进引力模型等方法确定村庄组团和村庄类型,并运用加权Voronoi图划定不同类型村庄的实际影响范围。[结果]村庄规模、经济因素、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与区位条件对村庄结节性水平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3587、0.4220、0.2193,识别出相桥村、田市村、八里村、朝阳村4个中心村和以其为核心的4个村庄组团,确定出17个重点发展型、61个迁村并点型和176个规模控制型居民点。[结论]基于引力模型与加权Voronoi图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合理地制定了相桥街道居民点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案。相桥案例对于同类地区居民点布局优化的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效应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整治前后指标值的对比,定量分析农村居民点整治对区位、农村居民点集聚、农用地集聚、农村景观和整治区域居民的影响。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景观格局分析法。研究结果:(1)整治促使农村居民点用地向公路两侧和城镇周边集中,明显改善了农村居民点对外交通状况,有利于利用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2)整治明显改善了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耕地不连片的问题,提高了居民点的聚集性,也提升了耕地规模化经营的潜力;(3)整治提高了农村地区各类景观的聚集度和连通性,但也降低了景观格局的多样性;(4)整治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也增加了农户的平均耕作半径。研究结论:整治改变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区位条件、集聚程度,也影响着农村的景观格局和农户的生产生活,整治实践中应根据效应评价结果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3.
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目的:通过梳理国内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研究的成果文献,找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总体上,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要比结构优化研究充分;技术方法上,空间布局是以GIS技术支持下的定量研究为主,结构优化是以整理和规划背景下的定性研究为主。(2)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景观分析方法能较全面地刻画长阳山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长阳农村居民点受海拔、坡度、坡向、河流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公路、农村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距离、居民点用地规模、土地规划等社会经济因素和耕地面积、园地面积等生产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以加权Voronoi图为属性有层次搜寻局部中心,并依此构建的5级村庄等级层次更符合长阳农村居民点的发展规律。研究结论:根据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环境因子的量化关系确定居民点权重,并构建加权Voronoi图分割势力范围,为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量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影响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影响因素分析,探索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1)从房屋的结构和利用来看,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为6.2%—8.0%;(2)从当前农村人口迁移的角度看,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很大,全省总体水平应该在20%以上;(3)从农村人口迁移前后农村居民点条件差异的角度,土地整理后增加耕地、建设用地数量要打折扣;(4)整村搬迁和拆旧平空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两种方式,适合不同情况;(5)农村居民点整理需要政府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6)向小项目倾斜、向基层倾斜是分散、小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管理模式。研究结论: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巨大潜力,应该优先从耕地整理潜力大的几个盆地开展,优先实施拆旧平空的旧村改造。  相似文献   

5.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实现的可行性,有效评估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及增加耕地潜力。研究方法:以济南市为例,选取地形、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土地资源和宅基地利用等11个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修正指标体系,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修正为现实潜力,并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估算增加耕地潜力。研究结果:济南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修正系数平均为0.43,理论潜力转化为现实潜力的可行性较差,全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系数平均为25.76%,且北部平原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大于中南部低山丘陵区。研究结论:(1)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转化为现实潜力的可行性受自然条件、社会基础、经济实力和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制约;(2)受自然限制性因素制约,农村居民点并不都适宜整理成耕地,应该因地制宜地对农村居民点采用多样的开发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造成大量农村宅基地闲置或低效利用,加之宅基地布局散乱、基础设施配套不全,严重影响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以景泰县为例,在测算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的基础上,应用加权Voronoi图进行农村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空间热点分析,探究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向与发展的路径策略。结果表明,景泰县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为876.16 hm2,整治潜力较大;农村建设用地适宜性整体较好,但各区域的差异较大,划分为适宜性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农村居民点发展模式区,并针对性地提出管控策略,为更好地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为科学指导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优化,文章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通过聚类分析和农村居民点发展潜力评价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镇化类型、中心村类型、控制发展类型、适度挖潜类型和迁村并点类型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引入引力模型,构建农村居民点引力矩阵,确定农村居民点引力最大牵引方向即农村居民点的初步迁移方向,然后进一步分析其迁移方式,并结合空间整合原则对初步迁移方向进行调整,确定农村居民点的最终迁移方向,从而为迁村并点型农村居民点的迁移合并提供合适布局位置,实现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调整。  相似文献   

8.
村级尺度下的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村级微观尺度出发,利用GIS技术手段与景观生态学原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重庆市荣昌县梅石坝村农村居民点优化前的空间格局、形态特征、景观指数、人均用地规模四项基本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实地调查归纳出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三项原则:①尊重农户意愿;②依托现有居民点适度集聚;③充分顾及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基础优化现有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析优化后基本特征的变化,提出了"一村一核,一社一心"的优化布局模式。优化后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实现了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更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基于格网尺度的永城市土地利用转型研究与热点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基于格网尺度分析河南省永城市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化规律。研究方法: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测算土地利用变化速度,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方向及原因;在格网尺度上,采用Crime stat软件探测土地利用转型热点,运用Moran指数分析土地利用转型的空间关系与集聚状况。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动态度总体变化平缓,但城市建设用地变化较大;(2)2005—2010年各用地类型的转移幅度均比2000—2005年大,耕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转移方向以互相转化为主,城镇用地面积增加的来源主要是耕地和农村居民点;(3)土地利用转型热点地区在空间呈现集聚与正向相关关系,不仅数目增多,而且范围不断扩大,且集中在中心城区和路网发达区域。研究结论:(1)采煤塌陷区空间形态的复杂性及新城区的迅速发展,决定了遥感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有效手段,格网尺度的研究更能精准刻画土地利用转型的过程与特征;(2)永城市是河南省粮食主产区,担负着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使命,但来自于老城区采煤塌陷与新城区快速建设、处于省际边界地区强力推进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保护耕地的压力越来越大,建设用地供给侧改革的开源与节流是永城市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0.
运用全国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分析了农地规模经营对耕地粮食产出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全国划分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三大粮食生产分区进行了区域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总体、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农地经营规模均与耕地粮食产出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区的农地经营规模水平均未达到最优,即当前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水平;(2)总体和分区域来看,地均化肥施用量和有效灌溉率对耕地粮食产出率均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和成灾率则对其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3)农地规模经营需要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注重规模经营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使得乡村普遍面临人口流失、耕地撂荒及居民点闲置等问题,严重限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效率。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实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要内容。文章以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与巴南区石龙镇为例,探讨西南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的科学方法。首先,结合西南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条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居民点分布特征;然后,构建包括限制性评价与适宜性评价两个阶段的西南地区居民点综合评价体系;基于对未来乡村发展趋势的判断,依据公平与效率原则,将现有居民点划分为发展型、保留型及迁并型等3类;在此基础上,运用加权Voronoi图确定重点发展型居民点的增长极引力范围,明确迁并型居民点与保留型居民点的发展方向,最终确定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优化方案。经过优化,崇龛镇基于效率原则确定出222个重点发展型居民点,节约农村居民点用地0.813km2;石龙镇基于公平原则整理出416个重点发展型居民点,节约农村居民点用地0.301km2。研究能为2个示范镇农村居民点的规划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西南地区开展新型城镇化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提出保障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专家咨询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增大、耕地保护缺乏长效机制、粮食生产致贫影响种粮积极性、提升耕地综合产能的投入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成为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结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是实现耕地保护由数量管控向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三位一体的重大转变。具体包括:(1)转变耕地保护思路,丰富粮食安全内涵;(2)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增强耕地保护积极性;(3)全面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产能;(4)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比较效益;(5)探索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打造绿色粮食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3.
衡水市的城乡建设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耕地大量被占用;(2)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3)中心城市和县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辐射带动能力较弱;(4)农村居民点超标用地与闲置并存.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的思路:(1)按照“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紧凑发展、小城镇聚集发展”的原则,建立多极、轴线与组团式发展的城镇工矿用地格局;(2)农村居民点布局以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为原则,积极建设中心村.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要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健全土地市场体系,强化土地用途管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挂钩”政策,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治对中国粮食产出稳定性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整治对粮食产出稳定性的贡献,为制定合理高效的土地整治政策,促进粮食增产稳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H-P滤波法实证分析中国粮食产量的波动性及增长趋势,然后基于C-D生产函数,分别建立趋势产量和波动强度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土地整治对粮食产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量均对粮食长期趋势产生不同程度促进作用;农业劳动力对主产区粮食长期趋势影响显著为负,对非主产区却有正向影响。(2)土地整治面积和单位面积投资额均降低了全国及主产区粮食产量的波动程度,土地整治规模在全国和主产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1.4162和-2.2215;单位土地整治面积投资额在全国和主产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7589和-1.3509。(3)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对全国和主产区的粮食产量波动强度影响为正,影响系数分别为0.8018和1.3931。可能是通过土地整治新增的耕地质量较低,产出不高,导致了粮食产量波动。土地整治投入在非主产区均表现为不显著。研究结论:应继续推进尤其是主产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加大土地整治投资强度,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合理使用整治资金,注重提高新增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将土地整治投入和管理机制与农业生产系统运行机制、自然因素等有效结合,并制定差别化区域政策,以保障粮食增产稳产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湖北633户调查数据,构建农户粮食生产能力实证模型,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考察了土地禀赋和要素投入强度对农户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并揭示二者对兼业户和纯农户的效应差异。结果表明:(1)农户土地经营的"规模不经济"和土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负向效应显著,标准系数分别为-0.064 9和-0.024 7;(2)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强度对农户粮食生产能力的增量效应显著,标准系数分别为0.375 9和0.083 9;(3)土地禀赋与要素投入强度对兼业户和纯农户粮食生产能力的效应差异显著,兼业户土地"规模不经济"和人均耕地指数的减量效应大于纯农户,而化肥投入的增量效应小于纯农户。因此,要大力培育发展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广泛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模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农户生产环节外包,从而提高农户粮食生产能力,有效保障粮食供给。  相似文献   

16.
哈尔滨市阿城区农村居民点景观各局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利用2008年第二次土地调查矢量数据和地形图等数据,采用景观指数法、相关分析法、缓冲区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应用ArcGIS软件,分析了阿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与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论表明:①阿城区农村居民点总体上属于集群分布,数量多,规模较小,但个体差异较大;②农村居民点分...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研究山区农村居民点还耕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依据研究区统计年鉴,利用AreView和FRAGSTATS软件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特别是居民点用地分布特征和景观指数.根据研究区耕作半径和农户抽样调查问卷分析农户耕地种植意愿和效益.从景观生态和农户行为的角度探讨居民点整理成耕地的可行性.研究结论: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和农户行为的角度出发,山区农村居民点都不适宜整理成耕地;应该因地制宜地对农村居民点采用多样的开发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8.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是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的重要环节,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研究其对规模户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分析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规模户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异质性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能够显著提高规模户的粮食生产效率,在充分考虑内生性后结果仍然稳健;(2)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更能够提高较大规模、低兼业程度和纯粮食种植规模户的生产效率;(3)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会通过增加生产投资、扩大粮食种植规模来提高规模户粮食生产效率。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一方面,要继续加大规模户的支持力度,发挥规模主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防止出现“高补贴,低效率”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探寻土地耕作成本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价格、农业规模经营和土地永久弃耕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经济学模型。研究结果:由土地质量差异形成的土地耕作成本自然递增规律,通过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而决定着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并影响政府农业补贴和土地规模经营的实际效果。研究结论:未来国内的粮食价格将由必须投入农业生产的质量最差、劳动生产率最低的耕地上的粮食生产成本决定;政府提供的农业补贴,只能保证国内的粮食供给,但不能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大规模的粮食进口会降低国内的粮食价格,使一部分耕作成本较高的耕地出现永久弃耕,从而降低粮食自给率。  相似文献   

20.
不同粮食分区耕地占用动态与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定量分析中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1996年至2005年耕地占用状况及土地产出效率,为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量化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不同粮食分区耕地都呈减少的趋势,但各区耕地减少速度不一,粮食主产区耕地非农化速度慢于产销平衡区.产销平衡区慢于主销区;(2)经济增长与耕地占用呈极显著的相关性,不同的粮食分区经济增长对耕地占用的依赖程度存在差异;(3)粮食主销区耕地占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单位土地面积的GDP产出效率都明显高于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研究结论根据不同粮食分区耕地占用的区域差异,在协调经济发展与占用耕地二者矛盾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所差别的地区耕地保护政策,提高非农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减缓经济发展所引致的对耕地保护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