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中美贸易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较快的发展,贸易已经成为双方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逐渐成为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特别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美国更是对中国产品发起了更加有恃无恐的贸易保护措施。这些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两国之间的特定的贸易结构,而这次的金融危机下的贸易摩擦,是新形势下美国本身经济状况、中国贸易缺陷以及两国的贸易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刘峥 《时代金融》2012,(24):106
文章首先引入"新特里芬难题"的概念,在揭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致命缺陷的同时,重点强调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必要性,最后,通过比较提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可能方向与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刘峥 《云南金融》2012,(8X):106-106
文章首先引入新特里芬难题的概念,在揭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致命缺陷的同时,重点强调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必要性,最后,通过比较提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可能方向与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总结中美贸易特点的基础上,以目前的经济危机为背景,对中美贸易摩擦形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总结中美贸易特点的基础上,以目前的经济危机为背景,对中关贸易摩擦形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经济危机形势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曙霞 《新金融》2009,(5):30-34
经济危机发生前,国际货币体系表现为中心--外围格局,这种格局使全球国际收支产生了严重的失衡.一方面是美国经济项目逆差和财政的严重双赤字,另一方面是资源性输出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经常项目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的累积.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人们对这种格局能否持续产生担忧.但至目前来看,人们尚未对美元汇率失去信心,美元本位仍没有动摇,这种失衡的格局短期内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8.
黎艳艳 《时代金融》2012,(21):301-302
本文主要从重商主义的视角来解释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及其原因,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根源主要体现在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上,致使美国认为中国长期贸易顺差损害了其利益,故多次对中国的产品出口进行不合理的反倾销调查。然而,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中美之间的市场是存在互补性的,所以中美之间贸易进行是合理的,而中国并非是因重商主义的思想而对美国实现长期贸易顺差,这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中美之间贸易摩擦问题解决的入手点也应该是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双方贸易渠道。  相似文献   

9.
黎艳艳 《云南金融》2012,(7X):301-302
本文主要从重商主义的视角来解释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及其原因,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根源主要体现在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上,致使美国认为中国长期贸易顺差损害了其利益,故多次对中国的产品出口进行不合理的反倾销调查。然而,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中美之间的市场是存在互补性的,所以中美之间贸易进行是合理的,而中国并非是因重商主义的思想而对美国实现长期贸易顺差,这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中美之间贸易摩擦问题解决的入手点也应该是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双方贸易渠道。  相似文献   

10.
11.
特别提款权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立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其从诞生之初就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联系在一起。本文简要回顾了特别提款权发展的历史过程,介绍了其定值以及分配方法。从目前的情况看,利用特别提款权直接取代主权信用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式条件仍不成熟,而特别提款权替代账户则是一个较为现实的方案,这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国际政治角度来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过程,阐述了国际政治因素与国际货币体系的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关键在于公权力的形成而非“理想设计”,建议以多极均势的策略制衡美国金融霸权、最终构建超主权货币。同时,中国应该依据自身的实力积极推进构建新秩序。  相似文献   

13.
全球流动性膨胀与图际货币体系危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描述了黄金非货币化后国际本位货币美元以及欧元向外过度提供引致全球流动性膨胀的机制和规模,指出了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和经济虚拟化的过程,进而从境外美元资产规模和投机资金力量、美国外汇储备等方面分析了美元危机不可避免的原因,目前美国的次贷危机只是美元危机的一个前奏。最后文章指出国际第二大本位货币欧元已经加入了无节制扩张行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巨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将加剧全球货币金融体系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危机的爆发及扩散,使得人们对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合理性产生怀疑.美元虽然仍将保持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但相对地位会下降,这为人民币等其它货币提升国际地位提供了空间.由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将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大影响力,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不会逆转.金融危机显示出独立投行模式的缺陷,金融业将更加趋向于综合经营.未来金融监管应与金融创新相适应.公允会计准则、评级体系等也需要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关干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此起彼伏,相关改革方案也层出不穷。从国际货币体系由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黄金→美元本位制→美元本位制的历史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国际货币形态的更替首先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汇率制度的变革决定于大国之间的长期博弈。尽管目前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有多种选择,但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将是由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黄金、特别提款权等多种货币相互制衡的国际货币格局。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无疑是关键的推动力。从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看,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应当是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三步走”的战略。决定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功的根本因素,在于我们能否正视国内经济发展的深层体制和结构问题,能否通过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外留易不断增强制措条件。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及其相关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讨论,而对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与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目标的讨论需要深化对相关机制的研究。本文分析了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必要条件和特别提款权的缺陷及改革的复杂性,提出将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作为现实选择,认为美元、欧元与亚洲关键货币将成为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推行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也需完善国际汇率协调机制,对美元发行应建立国际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17.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对危机根源的已有研究多从监管缺位、政策失误、低估风险等方面进行。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另辟蹊径,从货币角度层层剖析危机成因,并提出现行货币体系的不完善是最终引发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因此,货币体系改革势在必行,货币体系改革不仅对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同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文章最后分析了已有改革方案,并对我国在未来改革中可行的作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美国金融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救市新政中“只买国货”条款,就象一枚未引爆的重型炸弹落入给全球经济带来繁荣的自由贸易花园里,预示着在全球金融危机余患的撞击下引爆保护贸易的冲击波。中国应勇敢地面对,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并保持与其他贸易伙伴的互动、抑制或排除贸易保护主义的恶性膨胀,维护全球自由贸易的氛围。并苦练内功,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使我国的经济顺利渡过阵痛期。  相似文献   

19.
潘敏 《金融研究》2016,428(2):106-112
构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对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优化政策工具组合、转变政策调控方式、疏通政策传导渠道和提升政策效果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将更趋多元化,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加困难;中央银行在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择中兼顾数量目标和价格目标的平衡与转换能力的要求更高;中短期结构性政策工具虽然有利于稳增长,但需要解决中短期政策工具与长期目标之间的期限匹配、发挥政策工具的市场调节功能以及优化政策工具组合搭配等问题;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换则面临多元目标下的相机抉择向单一规则转型、调控时机把握、调控力度掌控以及利率调控模式选择等问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将会更加复杂,效果更加不确定。客观认识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提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有利于破解货币政策体系完善中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放经济导致各国在经济领域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一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不仅调节着本国经济,也会对他国的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从而产生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国际实践和实证分析表明,通过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可以降低这种溢出效应,取得更优的政策效果。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一次重要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实践。近年来国际社会虽然建立了一些峰会机制,但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提高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效果,需要加强各国货币政策信息的交流,建立规则性的协调机制,提高各国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危机管理等方面的联合行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