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韦庄诗风以悲感为主,在特质上表现为主客体俱令人失望的现实性交融;通过悲情的典故与悲感的意象组合来表选;并具有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纽结点的意义,在唐束悲感诗作中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3.
万里长城最初是作为军事防御工程出现的,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以长城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其中尤以唐代长城诗最为典型。唐代不以修长城为意,但却因诗歌的发达和戍守边疆的社会现实,兴起了以长城为主题的大量边塞诗篇。唐代长城诗的种类繁多,艺术成就很高,根据其内容来说,主要有对秦筑长城的批判,对恶劣战争环境的诅咒,对良将长城的赞颂,表达征夫与思妇的思念和对长城周边壮美风光、风土人情的描画。唐代长城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中国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苍凉”不仅多次出现在张爱玲小说作品中,而且在散文中她也郑重声称“我更喜欢苍凉”。在现代文学中张爱玲用冷静的目光透视着世态炎凉,她意识并把握住人生的苍凉,这种苍凉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人对人生的领悟和哀叹。她保持着这一传统并将之融化在她的小说之中,从而形成了张爱玲特有的“苍凉”。  相似文献   

5.
作为婉约词风代表的李清照,丰富了词的审美内涵,提升和拓展了词的审美品格,创作了不同形态的“美”,有清新素雅、浑然天成的自然美;如玉连环、如转丸珠的流动美;含蓄幽折、意与景谐的浑融美;凄清寂寥、忧愁怨悱的“悲慨”美。在审美的词文里倾诉着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历程。本人拟从审美鉴赏的角度来探讨其不同形态的“美”。  相似文献   

6.
7.
姜夔在辗转漂泊途中写下了一些抒发自己悲逸情怀的山水词。而且他的这些山水词在遣词设色上都很有特点,多选用寒冷清苦等字来描绘其意象,形成了幽远苍凉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唐人碑刻观念的深化,促进了树碑之风的盛行,唐代碑刻因此也兴旺发展,走向制度化、完备化。唐代碑体高大庄严,造型精美,碑志书法多样,碑文内容也以颂美铭功为要,其碑刻文化呈现华美大气的审美风尚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9.
唐代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文化孕育出雍容华贵的女性服饰,唐代女子服饰文化是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化的一部分。唐代女性服饰具有大胆展示女性曲线美、胡汉兼容、女着男装等风格特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旅游价值和审美体验价值,可以从服饰陈列展览、游客体验穿戴、服饰纪念品出售等角度进行旅游开发和规划。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唐代商业题材诗歌的梳理,本文把唐诗作为切入点,以诗见史,具体论述了唐代商业的繁荣与商人地位的提高、商人生活的苦与乐、商人的情感生活与商妇怨以及酒商与文人诗酒风流等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早期秦长城指的是秦昭襄王时所筑的长城。调查所见33处关堡,在设立、形制及分布上都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设立在山梁顶部、河流交汇处和河畔台地上。形制则依地形而定。关堡与长城墙体、敌台、烽火台构成一个系统的防御体系,并且是这个体系上重要的一环,起着指挥、屯兵、防守等作用。  相似文献   

12.
长城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龙之精神。从伏羲先天八卦来看,长城居人位。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天地人合一的大智慧,蕴藏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天地精神。长城是诸多民族在博弈中求和解促和平的象征,解开长城之扣,缔结长城之和,规划长城经济带,大益自然而生。长城从东至西横贯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对万里长城沿线的区域生态系统进行经济带规划具有战略意义。长城经济带规划要以长城带生态共生为基础,坚持绿色发展,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龙头带动效应,从东至西按照梯度推动理论,高度重视长城经济带东部腾飞、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整合,挖掘长城精神,传承长城文化,发展全域旅游,推进长城带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城是依地形修筑的防御工程,是人文遗迹的代表,地形地貌为代表的地质遗迹则是自然景观的代表,构建“长城-地质”旅游带有助于在保护长城和地质遗迹的基础上,实现当地旅游经济的绿色可持续旅游发展,助力旅游扶贫。文章统计阐述了太行山河北段长城遗迹和地质遗迹数量、特点及分布特征,综合太行山高速及其它交通、区位特征、经济发展状况,将太行山河北段“长城-地质”旅游划分为5个重点发展区,并根据其重要性划分为三个发展层次。  相似文献   

14.
汉语"四声"中国本有,非自印度输入.在南朝沈约等人发现"四声"之前,汉语早已形成了自己成熟的语音系统.周颙、王融、沈约等人从这个语音系统中发现并总结出"四声"、"八病",从而产生了永明体诗歌.魏晋南朝时期,佛经传入中土时梵音并没有随之大规模传入.即使有一部分传入,因为梵汉两种语言的语音适应对方极为困难,故只有极少部分人掌握;亦因为掌握的困难而难以产生重大影响.如导致汉语"四声"产生这样的重大事件.佛经转读与永明体的产生二者之间是平行关系,佛经转读对永明体的产生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对广西北部湾文化的研究形成热潮,钦州作为广西北部湾的重要城市,在唐宋时期就有许多官宦文人流放至此,他们从中原带来的先进文化为钦州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一直以来却没有对这些流放的官宦文人进行考究,笔者根据《新唐书》、《旧唐书》、《舆地纪胜》、《建炎纪年要录》、《全唐诗》、《全宋诗》等文献,爬梳考究后认为唐宋流放至钦的官宦文人共30人,相关诗歌34首,希望本文所得之结论给钦州文化研究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6.
唐代以前,诗人们对叙事诗这一体的思考与关注是不够的,或说还是不自觉的。杜甫是唐代比较自觉关注和思考叙事诗体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实践中体现了“以诗言史”和“以诗立传”的叙事诗体意识;韩愈对于诗歌的叙事功能也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认识,那就是“以诗叙事”。自居易在论及自己的创作时,频频提到“以诗言事”,说明了他对叙事诗之叙事性的深刻认识所在。他们对叙事诗体的思考和关注,都是叙事的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欧美诗歌的产生,应先追溯欧美文学的渊源。欧美诗歌发源于3000年前的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化(即《圣经》文化)。如《潘之歌》、《失乐园》、《草叶集》等。  相似文献   

18.
《全宋诗》虽著录两宋诗人9000余人,但仍遗漏了部分有诗歌传世的作者及其诗作。通过查考部分方志文献,补卢知源、彭延年、张昷之等18位诗作者,诗25首,且作考订。  相似文献   

19.
抓住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的特点,选取遗物、遗屋、遗诗、遗孤、遗孀、坟墓、送葬、典型往事、醉、梦以及即兴之景等哀悼典型,多用比喻、婉曲、衬托、借代、用典等表示含蓄委婉的辞格和第三、四句言已尽哀无穷的表达方式抒发死亡哀悼之情。往往依靠第三、四句的疑问代词、时间名词构成语意转折,大体形成死-哀式、写景-抒情式、生-死式三种章法形式,构成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语言概括、凝炼含蓄、章法紧凑、言简意丰、意味无穷的特点,呈现出含蓄蕴藉之风格。  相似文献   

20.
儒家“大学之道”深深影响了传统中国社会,对社会及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其对国民人文素质的影响,体现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独特的积极作用。《大学》之“大学之道”所展现的是儒家追求“王天下”最高理想的理论依据,其中“三纲领”是其政治伦理体系的最基本框架,而“八条目”是实现平天下理想的具体步骤;它们相互联系、前后衔接,共同构成了儒家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