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4年1月1日起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和规模分别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确定,从2003年12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1.89%下调至1.62%。  相似文献   

2.
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受货币政策环境制约,特别是实施价格型货币政策时,在不同的利率环境下央行可能选择不同的利率调控模式。为此,通过构建门限回归模型对货币政策调控模式与利率区制的相依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不同的利率区制内中央银行的政策偏好和利率调控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在高利率区制,中央银行存在针对产出缺口调整名义利率的政策偏好;在低利率区制,中央银行则不存在这种政策偏好,低利率环境下货币政策效应弱化甚至失效是导致此区制中央银行不针对产出缺口调整利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国宏观调控中的利率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元龙 《中国金融》2004,(18):16-17
2004年年初以来关于中央银行升息的争论与预期始终存在。为什么要升息,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经济过热则需要升息来降温;持续上涨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已经使人民币存款实际利率成负数,需要通过升息来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4.
论通货膨胀压力下的利率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政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中央银行可以灵活运用多种利率政策工具来对付通货膨胀。为了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选择的利率政策工具主要有:提高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扩大其浮动幅度;提高中央银行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和央行票据利率;提高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和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政策工具的运用,推动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发行利率上升;调整或调控外币存贷款利率和外币债券利率;实行差别贷款利率,提高加罚息水平,改变贷款计结息办法;改变储蓄存款计息规则。建议取消利息税。  相似文献   

5.
2004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从“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等方面“深化金融改革”。商业银行改革是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密不可分。调控机制的改进既为商业银行改革提供了良好基础,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当前经济金融形势,2004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取向,既要抑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又不要有过高的利率变动.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  相似文献   

6.
利率政策成为我国中央银行经常运用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利率市场化改革更是提升了该工具的重要性。采用月度和季度两种频率数据,运用VAR模型对比分析了存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比例和央行票据发行利率等三大工具对操作目标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存款准备金比例的影响效果最佳,存款基准利率具有一定的影响效果,并有不断增强的趋势。中央银行应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构建起利率主导型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  相似文献   

7.
存款准备金制度和中央银行利率政策是我国现行的两种重要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信贷规模。通过上调基准利率,加大投资行为的融资成本,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恰当衡量信贷风险,防止贷款盲目扩涨。但这两种货币政策手段的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失效的,例如钢性贷款的存在,使得这两种货币政策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二者作用甚至是相反的,或者说是相互冲突的。而钢性贷款是确确实实大量存在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利息的大小是由利息率来表现的。利息率指一定时期内利息同贷款资本数量的比例。过去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认为,利息率主要决定于平均利润率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利息来自利润,平均利润率是利息率的最高界限,最低界限是零。但是,由于没有内在的计算标准,利息又受借贷资本供求关系的影响,所以竞争起了主要作用。这种利息就是市场利息率。目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利息率是根据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制定的。存款率低于贴现率,放款率则高于贴现率。  相似文献   

9.
刘婷  肖琦 《时代金融》2012,(33):113
利率是国际调节经济的杠杆,近年来中央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政策是指通过调整利息率使其按预定的目标在量的方面变化来间接调整通货进而影响和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货币政策。本文分析了利率调整的原因即利率问题中存在的缺陷,描述了利率对于投资需求、居民消费、还有股价的影响与相关性分析,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走向衰退,国际国内需求大幅减少,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为缓解金融危机对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各国中央银行纷纷下调利率,刺激经济增长,新一轮的降息周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26号)中明确提出发挥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提高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当前形势下研究降息政策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常认为,银行监管从中央银行分离之后,中央银行就不再具有金融监管职权。实际上,这是对中央银行职能转换的一个误解。现阶段,我国的中央银行依然保留适当的金融监管职权,为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而服务。  相似文献   

12.
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和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银行不断加强对利率政策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率水平高低的判断是以利率结构的界定为前提的。目前我国利率结构存在诸多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利率结构刚性 ,不但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相悖 ,而且也不利于经济增长市场化行为的建立。由于消费与储蓄行为之间的弱相关性 ;储蓄受到许多因素的决定和影响 ;同时在贷款利率和投资之间不稳定联系的背后存在有一系列深层原因等 ,由此决定了我国目前以低弹性为特征的利率政策 ,尽管它直接受中央银行的控制 ,但实际上仍不能有效地影响实体经济部门。  相似文献   

14.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一项侧重机制效应的举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是一项国外中央银行未实行过的货币制度。在部分国家中央银行业已实行零准备金率制度而主要依靠公开市场业务和基准利率变动来调节货币政策的今天,我国中央银行推出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仔细分析中央银行的这项政策,可以发现它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它是吸纳发达国家货币当局的“及时校  相似文献   

15.
通常认为,银行监管从中央银行分离之后,中央银行就不再具有金融监管职权。实际上,这是对中央银行职能转换的一个误解。现阶段,我国的中央银行依然保留适当的金融监管职权,为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而服务。中央银行保留适度的金融监管职权就是为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检查监督权,分三个层次:一是直接检查权,即针对下列行为有权对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检查监督,  相似文献   

16.
周朔 《中国金融》1997,(10):39-42
面对货币冲击:中央银行的对策———国际清算银行对货币冲击的分析与研究周朔编者按本文拟介绍国际清算银行关于货币危机机理和中央银行对策方面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其重点并非介绍东南亚货币危机的具体过程,而是力图从中央银行的角度,考察货币冲击的产生原因、引发诱...  相似文献   

17.
王宇 《中国金融》2006,(3):62-64
2004~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利率政策和汇率走势发生逆转 曾经的超低利率时代 世界经济的上一个景气周期结束于2000年,当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曾高达4.7%,从2001年起.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和投资持续低迷,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为了促进经济复苏.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经济体相继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大幅度调低基准利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  相似文献   

18.
高平 《金融会计》2009,(10):78-81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全面推广和地方债发行的开启,国库现金管理尤其是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倍受关注。国库现金是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库现金管理无疑会直接影响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甚至会出现与中央银行调控手段逆向操作的情况,因此,国库现金管理不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现金管理课题,应将其置于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中进行探讨。本文从货币政策视角,  相似文献   

19.
《时代金融》2019,(5):83-84
中央银行作为货币的发行机构与货币政策的制定机构,其在货币政策制定、调整以及选用中对于利率政策有很大的依赖性。从宏观角度看,利率政策操作上进行的调整与变动会产生显著效果,特别是在货币政策的框架内,其对于国民经济中很多行业的发展也具有直接影响。本文将基于操作目标的视角对利率政策操作效果进行分析,并通过研究影响相关操作效果取得的因素提出更好进行利率政策操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2004年开始,我国开始提高贷款利率,到2008年5月,人民银行已连续九次上调各项存贷款利率,特别是2007年一年中五次上调各项存贷款利率,调整频率之快是中央银行应用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利率杠杆对经济金融宏观调控很少采用的方法,利用这种频繁的调整存贷款利率进行宏观调控效果如何,我们就此对部分企业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