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农村经济形势能迅速好转,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全面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尤其是摸索到一条适合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联产承包制的新路子。一、“双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过去有许多人都认为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是离不开集体经营、集体劳动或统一分配,如果离开这些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个“传统观念”一直成为禁区。这个禁区直到三中全会才被农民群众实践打破了,一经踢开,多种形式责任制尤其是“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刊中报     
1982年1月1日,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框框,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这个文件不但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而且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首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月1日,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  相似文献   

3.
现在,农业生产实行联产责任制已经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阻挡。联产责任制中又以包产到户责任制发展最快,最受农民欢迎。与此同时,人们对这种责任制的议论也最多,看法最为分歧。有人说好,有人说坏,有人将信将疑,莫衷一是。对于包产到户责任制,究竟怎样看才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一、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客观必然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理论界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经济范畴来概括我国农民创造的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我认为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是有区别的,用同一个范畴来概括两个不同经济现象值得商榷。 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所反映的经营关系是有区别的。① 前者是带有半集体、半个人  相似文献   

5.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规定:“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集体经济长期搞不好的生产队,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也可以包干到户。”这个文件是肯定包产到户的第一个中央文件,对解决“包干到户”、“包产到户”问题的争论,推动农业体制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包产到户问题引起的争论薄一波1961、1962年,在全国一些农村,群众创造并实行了包产到户这种比较符合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它是对“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经营方式的自发的否定,也是为克服农村遇到的严重困难应运而生的。它一问世就很受农民欢迎,全...  相似文献   

7.
一、农业的生产责任制并不是近年的创举 农业的生产责任制,现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急速地展开了。这种生产责任制的具体形式很多,如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如统一经营、联产到劳;如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等等,在其中,采用的范围较广,最能引入注意的是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 以联产、包产为特点的生产责任制,在我国的农业管理形式中,并不是创举。在五十年代  相似文献   

8.
从1978年秋种开始,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在安徽省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逼迫”下诞生,经肥西县山南公社试点,蔓延各地。目前,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在安微农村已占1/3,在六安地区达到2/3,在肥西县超过了95%。这是广大农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左倾路线禁区,改革农业经济管理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地农村普遍建立、健全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我国农业生产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经过几年来的反复实践、对比选择,现在“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已经在全国农村占了主导地位,成  相似文献   

10.
“均田减赋”历来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也采用了这种方法。我国实行的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今年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村税费改革,就是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尽管“均田减赋”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均田减赋”只能是目前采取的过渡性措施,从长远看,“均田地”的治本之策是  相似文献   

11.
在农业经济水平处在中间状态的地区,推行什么样的生产责任制,才能既有利于稳定生产队的经济主体地位,发挥集体经营的优越性,又能把责任制落实到每个劳动力头上,使集体经济同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最近,我们到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间状态的河南开封地区,对推行的统一经营,联产到劳的生产责任制作了调查。这个地区除兰考、登封两县主要搞包产到户外,其余各县一般都推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责任制,调动了生产队集体和社员个人两个积极性。1980年农业生产获得了可喜的大丰收。  相似文献   

12.
包工责任制是过去普遍实行的一种农业生产责任制。近两年来,不少地区的社队改包工责任制为联产责任制,或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坚持继续实行包工责任制的不多了。加之前些时候报刊上对包工责任制有非议,这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今后在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继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包工责任制是被淘汰,还是与其他形式责任制并存?本文打算就包工责任制的生存力问题,作一  相似文献   

13.
农机作业生产责任制,是整个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有了与农业生产责任制相适应的农机作业生产责任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但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有利,对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对发展农业生产都是有利的。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完善,我省各地农机作业生产责任制也有了相应的发展。现在对农业生产上的专业承包、联产到组、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几种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4.
1980年12月21日,北京市经济学会召开了农村经济专题讨论会,讨论的专题是包产到户问题。参加讨论会的有农业经济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等20多人。到会的同志大都曾深入农村作过调查研究,所以,发言能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现将发言摘要发表如下: 周诚:关于包产到户问题,理论界、经济界很有兴趣,讨论方兴未艾。有人认为包产到户各农户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山药蛋”也不是“糖葫芦”,因而包产到户是集体化的一种新模式;有人认为包产到户是依附于集体经济的个体经营,是责任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有人认为实行包产到户就意味着“单干”,意味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败;有人却认为不要把它看成个体经济,应积极领导兴利除弊。  相似文献   

15.
75号文件围绕农业生产责任制共写了12个问题,其中第六条专讲包产到户:“当前,在一部分省区,在干部和群众中,对可否实行包产到户(包括包干到户)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为了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生产,从政策上作出相应的规定是必要的。”“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苦落后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6.
对进一步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思考刘海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是农村改革的伟大成就。它适应了我国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特点,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它促进农村经济模式发生了根本...  相似文献   

17.
"均田减赋"历来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也采用了这种方法.我国实行的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今年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村税费改革,就是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尽管"均田减赋"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均田减赋"只能是目前采取的过渡性措施,从长远看,"均田地"的治本之策是实行规模经营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赋税"的治本之策是建立合理的农村管理组织.  相似文献   

18.
从6月18日至9月2日,我先后到陕西的清涧、子长,安徽的凤阳、定远,山东的黄县、掖县等地社队,对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和农业生产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听取了地方同志的意见,并在烟台参加了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召开的农业经济问题讨论会。现将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和问题,简述如下。一、目前全国各地约有80%的生产队建立了各种形式联系产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滁县地区和延安、榆林两地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是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滁县地区实行“双包”的生产队达90%以上;陕北两地区占40%以上,当地估计今冬可能达到80%  相似文献   

19.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认真贯彻了党对发展农业的政策,我省农村社队普遍实行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其中包干到户已成为主要形式。经过一、二年来的实践,特别是经历了1981年抗灾的考验,已经显示出它存在的生命力。一批长期贫困落后的“三靠”队很快地解决了温饱问题,一些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并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民收入提高途径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情况自1978年起,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改革在我国农村全面展开。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日益活跃、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1978年到1997年,农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加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