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急剧膨胀,土地的集约利用是个重要的课题。通过对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研究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关系,指出合理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地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利用土地市场进行土地资源的配置是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严格控制城市外延扩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产业结构急剧变化,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在城市化发展中,我国基本上走的是外延扩大的路子。因此,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围绕土地开发利用方面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尖锐。为严格控制城市的外延发展,作者提出了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端正指导思想,克服城市建设的盲目性。2.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3.进一步清理整顿各级各类开发区。4.正确处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土地资源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与使用利用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土地资源需求巨大,城市存量土地粗放利用,而耕地资源又严重不足.因此,城市土地集约与合理利用成为我国城市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城市土地集约与合理利用的概念出发,通过介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历程,对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建立可持续发展国土利用机制首先,基于我国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所引发的严重而复杂的城市土地问题,以及城市边缘农用土地不断被侵蚀的严峻形势,对城市土地利用应积极发挥城市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用途管制的作用,建立土地估价和土地增值管理体系,对城市土地进行级差地租...  相似文献   

5.
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着重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利用的一些问题及其症结进行分析,提出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发展不仅是城市人口的增长,产业的聚集,经济的增长过程,而且还是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用地结构的调整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社会进行着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本文以城市化发展较快的武汉市为例,运用土地区位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和聚集效益理论分析了城市更新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互动过程,探讨武汉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土地低效利用的原因,最后提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马驰  张荣 《农业经济》2004,(3):48-49
城市化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诺贝尔奖得主库兹涅茨在其《现代经济增长》一书中把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和乡村之间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即城市化的过程”。因此,土地非农化、农民市民化就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在这一进程中,土地被大规模征用后,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土地如何实现可持续利用,农民如何增收,农村社会如何保持稳定,就成为了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崭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的羁绊,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  相似文献   

8.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初始阶段,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如何利用好土地尤其是城市土地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用地现状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土地粗放利用为集约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城市建设用地最优使用。本文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无锡市为例,对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政策是影响无锡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因素,并结合无锡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其集约利用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测度2001—2009年湖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基础上,选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率为社会经济因素,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城市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均为一阶单整序列;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城市土地集约度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68.36%。因而,政府应采取长期和短期结合的策略,加大城市建设的投入,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使经济和城市化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和土地供求紧张的并存,使如何提高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迫在眉睫.未来20年,我国将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土地需求将处于旺盛时期.通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根源分析问题.在简要介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演变的动力和作用机制,以期为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研究当前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维持耕地数量基本稳定是否具有可行性。首先,采用文献归纳法,归纳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然后,采取统计描述分析方法,运用遥感监测数据,分析我国城市化发展时期耕地变化的状况,并将我国城市化发展时期耕地变化状况与已有的研究结论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该时期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针对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采用统计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我国当前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维持耕地稳定的有利因素。研究结果认为:(1)我国前一时期的城市化发展已经基本完成了城市空间扩张,当前的城市建设应该主要整合已经占用的土地,在原有基础上加以集约利用,而不需要大量新增建设土地;(2)由于城市建设用地比农村建设用地更加集约化,城市化发展有利于阻止耕地流失;(3)我国生态退耕工程进入到巩固阶段,生态退耕面积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4)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分布区域不均衡,通过异地占补平衡可以缓解经济发达省份耕地资源不足问题。因此,文章结论认为:城市化加速期维持我国耕地数量基本稳定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从数量、质量、结构、保障等4个方面切入,构建综合性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分析2005—2015年鄂尔多斯市10年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情况,分析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特尔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值。参考已有研究成果与鄂尔多斯市实际情况划分土地生态安全级别。[结果](1)10年城镇化进程中,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变化十分明显。其中,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他土地面积有所减少;(2)从土地生态安全分项评价结果来看,数量安全评价数值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微小变化,安全水平基本稳定;质量安全与保障安全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明;结构安全评价分值出现了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这与土地政策的倾向具有明显的相关性;(3)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来看,鄂尔多斯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已由2005年的临界安全水平提升至较安全水平。[结论]鄂尔多斯市整体生态安全水平正在逐年改善,但是仍未达到理想安全状态,在今后的土地利用中应继续加大土地生态安全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能够充分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过程。[方法]文章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与方法,运用ArcGIS 9.3软件,以河北省2001年、2007年和2013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为空间数据源合成河北省耕地利用变化模式图谱,以及河北省生态功能用地与耕地、建设用地变化模式的图谱,据此揭示河北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分布规律。[结果]2001~2013年河北省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主要以稳定型为主,主要表现为"耕地-耕地-耕地"。河北省耕地利用变化模式主要以后期变化模式类型主要为"耕地-耕地-草地",面积达到28.876 244万hm~2,主要集中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地以及山前平原区,是整个变化模式中最大的单体变化类型。2001~2013年河北省生态功能用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向耕地以及建设用地转换的趋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合理的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结论]该文为今后河北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我国台湾省台中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源统计数据,对其2011—2015年土地产权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以揭示台中市几年来土地产权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结果](1)2011—2014年台中市共计增加登记土地产权面积621 hm2,公私共有产权土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至2014年达到643hm2。(2)已登记非都市土地总面积,从2011年起处于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特别是2014年已登记非都市土地总面积增加较多,相对于2013年增加了1.4196万hm2。(3)都市发展区中的住宅用地、商业用地、文教用地、特定专用区的面积皆有增长,而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其他区的面积有所下降;非都市发展区中的保护区面积比较稳定,而农业区、风景区和河川区的面积处在调整的状态。[结论](1)台中市私有土地面积占比处于下降趋势,但整体不是非常明显;土地所有制包括公有、私有和公私共有等多种形式完全可以共存;东南亚人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数量在总体上增减变化不大;(2)台中市都市发展区用地虽有增长但增幅较小,而都市区土地、非都市区土地内部的用途竞争导致了各类用地功能区的面积此消彼长;土地所有制对城市用地扩展没有构成制约,即土地所有制不是城市发展的分歧所在;(3)非都市土地转换为都市土地,不仅取决于各类土地竞租能力的差异,还取决于都市发展计划与土地使用分区管制,土地用途转换应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社会福利增进为目标。最后,提出完善土地权利结构体系,增加公有土地面积占比来保障社会公共福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而耕地保护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正确处理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对于城市健康发展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1996~2012年芜湖市数据为基础,运用单因素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城市化率3个主要指标,分析芜湖市1996~2012年城市化发展与耕地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探寻影响耕地变化的主导因素,预测未来短期内耕地数量变化趋势,从而有针对地提出耕地保护的有效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自1996年以来,芜湖市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耕地数量变化显著,且与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城市化率之间皆存在密切关系。为避免耕地资源的进一步减少,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芜湖市应通过节约集约用地、积极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加强耕地质量管护等方式进行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16.
河北承德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承德市土地利用存在结构不合理、后备资源不足、经营粗放、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文章使用承德市2007~2015年统计年鉴以及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等,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分析承德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并借助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承德市建设用地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现状具有开发程度适中、比例分配合理特征;(2)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农用地变化不大,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园地、林地增幅较大,建设用地增长幅度也较大;(3)土地利用程度方面,承德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不大,总体来说呈现增强态势;(4)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方面,水域、水利设施占地以及交通用地变化较大,耕地和草地变化程度较小;(5)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发展、人口以及城镇化。由此提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提高耕地质量,转变土地经营方式,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以促使土地利用生态化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对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关系进行评价。[方法]基于武汉城市圈内不同城市的城镇化和土地集约利用数据,构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响应关系的变量序列,并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VAR模型的拟合度(R~20.90)较高,能反映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武汉城市圈内武汉和黄冈等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化的冲击对土地集约利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是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持续提高的主要动力;对于潜江等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城镇化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效应相对较弱,而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作用较明显。[结论]武汉城市圈内的大城市可通过推进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双轮驱动,达到两者的协调发展,而小城市通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来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以期为促进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土地资源稀缺而住房需求庞大,长期形成的农村家庭住房粗放建设惯性与当前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因素相互叠加,会造成资源与资金的浪费,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须提倡面向集约型的农村家庭住房模式。为此,文章设计投资强度、用地强度及使用强度等3个集约性指标来分析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家庭住房的集约性特征,以期为有关工作提供参考。首先总结各指标的省际差异与空间格局特征,再聚类分析集约类型特征,接着考察背景因素人口城镇化率与影响因素农村收入水平、村庄用地宽松程度、地形平坦程度、农村人口净流出强度等对农村家庭住房集约性的影响,最后结合城镇化率水平差异探讨各省农村家庭住房集约化的态势。研究表明:2010年时,各省之间农村收入水平与投资强度、用地强度呈正相关性,与使用强度呈负相关性;用地紧张的省份,使用强度一般较低,如果同时地形崎岖,则还会有用地强度较高的特点;农村人口净流出较多的省份,通常用地强度较高且使用强度较低;各省之间随着城镇化率变高,投资强度增大的趋势比较明显,但使用强度未呈现显著的单向变化,住房高度则呈现差异化发展格局。各省的现状集约性程度存在与其城镇化率水平不相称的情形,由此可能导致资源与资金的浪费,值得引起关注并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的划定作为城市空间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缓解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方法]研究主要是根据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对城区空间增长边界进行划定和分析,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和灰色模型对2020年乌鲁木齐市的建成区规模进行预测,依托GIS空间数据处理平台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行政范围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建成区规模的预测结果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综合分析获取中心城区空间增长的弹性边界及刚性边界,并分析其划定的合理性及建设用地增长的空间特征。[结果]到2020年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规模预计将达到5.227 6万hm~2。其中城区南部新增建设用地最多,但是城南区域对城市未来发展贡献的潜力较小;北部新增建设用地分布较为分散,主要是因为城区北部存在大面积的农用地。[结论]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北部,这就面临着建设用地开发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耕地保护不仅是为了粮食安全,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生态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协调建设用地开发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构成建设用地主体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城镇化中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该文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占地面积大且增长快,利用率低效、空置率高、布局混乱、违规占地严重等问题。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经济发展、家庭收入提高、家庭规模变化、心理因素、城镇化、交通改善、缺乏规划、宅基地限流转、社会保障不健全等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不同影响因素提出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无序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