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金融混业经营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会带来金融创新、规模经济、分散风险的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由于金融内部交易而产生的信息不透明从而加大监管难度的问题。而现今的金融监管是难以适应这种金融混业经营的,所以监管当局应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以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2.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同时又是高风险的行业。任何一项金融活动都蕴含着个别金融风险。个别金融风险如不及时监控化解,往往会跳跃发展成系统风险。近年来,金融业高速发展,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及衍生工具随着科技进步迅速席卷全球,使得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因之而来的金融风险的挑战。金融风险的积聚便带来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3.
入世后,我国金融业监管的两大核心是金融法规和金融机构制度.法规和制度不仅是减少金融风险的基本保证,而且还会带来我国金融业的高效率.金融监管通过法规与制度的确立实现监管的目标一控制风险与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金融电子化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改变了传统金融的运行模式,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提高了业务效率.金融电子化的复杂性和信息技术自身的安全性给金融业带来了新的风险,因此,在金融电子化的推进过程中一要积极,二要谨慎,要对其安全性进行研究和改进,加强监管,降低金融风险,以保证我国金融电子化能稳步向前,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金融应运而生。网络金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改变金融机构的运行模式,提高运行效率,同时也给金融业与客户带来高风险。网络金融风险的特殊性使得对网络金融的监管比传统金融更为复杂。传统的监管方式已不合时宜,金融监管当局要适应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优化监管结构,不断更新监管标准,致力于维持金融体系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态快速发展,有效降低了金融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互联网金融不仅具有传统金融业的风险,同时还具有因使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技术创新风险、信息安全风险、合规风险等。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互联网金融风险更加复杂和多变,这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实践来看,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金融业风险防范需要,迫切需要重构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按照市场化原则实行功能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切实保护金融投资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改革,但在创新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使金融体系面险加大,使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被削弱等。金融创新也给中央银行的监管带来了新的课题,监管当局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转变监管理念,运用现代技术,完善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在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金融风险的传递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金融监督当局的重视。加强对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关键要对金融控股公司等实行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建立起科学的监管框架,并建立起符合实际情况、操作性强的风险预警系统。本文借鉴国外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宇 《金融科技时代》2021,(8):79-81,93
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深刻地改变着金融业的行业发展格局,金融科技在促进金融业产业升级、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风险特征.金融科技在发展中存在着法律规制不全面、金融科技应用作用低、传统的监管方式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对金融科技风险的有效治理产生反作用.因此,笔者提出要健全法律法规、提升监管科技、创新监管方式,以应对金融科技风险,构建良好的金融监管环境.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带动了金融业向新的阶段迈进。作为左右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金融活动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金融业的高速发展也给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的监控带来更大的困难。如何有效监管、规避风险,抵抗经济打击,是我国金融监管部门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首先介绍金融风险的概念,然后就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技术方法做简要的介绍,最后为我国当前金融风险管理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祁让坤 《时代金融》2014,(12):39-40
网络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金融机构运行效率的同时也给金融行业带来高风险,对其监管要比传统金融更为复杂。传统的监管方式已不合时宜,金融监管当局要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结合网络金融发展实际,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构建风险监管和协调机制,设置总体规划并统一技术标准,积极调整网络金融风险监管策略,加快培养网络金融风险监管人才等多种方式,优化监管结构,维持金融体系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华 《银行家》2004,(3):26-27
随着2003年银行监督管理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监管模式正式确立。应该说,三大监管机构在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成绩还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有可能出现新的问题和新的风险,以及入世临近后如何与国际监管接轨和协调,这些都会对监管当局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特定监管结构下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产物,因其包含了不同的金融业务部门或非金融业务的多家控股公司,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随着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如何更好地防范其带来的金融风险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来源和其对传统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对我国现有监管结构下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增强竞争力以适应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机构采用了金融控股公司这种创新组织形式.对于现实中已经存在的金融控股公司必须建立相应的法律监管制度,以防范新的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业的稳健发展.不同于传统监管模式,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要侧重于金融控股公司基于控股权而给整个金融集团带来的影响,法律应在监管对象的界定、监管权力的配置和监管的主要内容方面作出重点规范.  相似文献   

15.
在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金融风险的传递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金融监管当局的重视。加强对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关键要对金融控股公司等实行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建立起科学的监管框架,并建立起符合实际情况、操作性强的风险预警系统。本文将借鉴国外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利率自由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主体面临着很大的汇率和利率风险,为了规避风险,逃脱金融管制,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营运而生。但金融工具创新在分散、转移、减轻风险,逃脱管制的同时,往往又会产生新的金融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挑战,针对金融工具创新风险其交易主体必然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同时金融监管当局在面对金融工具创新带来的挑战也应改善相应的监管措施,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福建金融》2007,(8):9-13
2006年福建省经济金融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金融业稳健程度不断提升;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盈利能力持续改善;金融业风险得到有效化解,整体抗风险能力增强。本报告紧扣福建力争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海峡西岸主体的时代背景,突出福建地域特色,尝试创新评估方法,针对福建省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应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和微观主体自身因素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进而作出总体评估,并从进一步发挥福建省区位优势、增强监管合力、完善区域金融安全网、构建金融稳定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防范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趋加强,金融资本的全球化速度也日渐加快。就当前来看,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就在于金融资本的拉动,而金融资本发展的推力则在于金融创新,所以说金融创新在金融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金融创新在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它打破了金融业原先的平衡,它给金融业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本文一方面探讨了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涵义及关系,另一方面则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总结出了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努力方向和预防金融创新中的金融风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张文 《时代金融》2014,(7Z):55-56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趋加强,金融资本的全球化速度也日渐加快。就当前来看,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就在于金融资本的拉动,而金融资本发展的推力则在于金融创新,所以说金融创新在金融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金融创新在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它打破了金融业原先的平衡,它给金融业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本文一方面探讨了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涵义及关系,另一方面则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总结出了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努力方向和预防金融创新中的金融风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按照世贸组织协议我国金融业将逐步全面开放,这将使我国的金融风险加剧,给金融监管带来更大的难度,对金融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金融监管的某些监管内容陈旧,监管方式落后,金融监管的效率还比较低,我国金融业迫切期待针对金融开放的金融监管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