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罪刑法定原则或称罪刑法定主义一直是刑法理论学界所关注的焦点。文章将罪刑法定视为一个开放性的概念,针对历来刑法学界在罪刑法定价值诉求以及形式与实质合理性上的争论,尝试从二元论的视角全面地阐述罪刑法定原则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四川大学法学院魏东教授提出的保守的实质解释论,有自身独特的内容和体系,既不同于形式解释论,也不同于实质解释论,是当前我国刑法学界关于刑法解释论之争中比较务实、新颖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佛山卖淫案”一经报道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手淫等变态性行为是否属于卖淫的行为方式,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只能在罪刑法定原则之下对卖淫进行合理的解释。由于刑事立法的模糊性,卖淫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的解释,在罪刑法定原则之下,对卖淫进行扩大的解释并不会超出国民的预测可能性,且能实现刑法的法律保护的目的,即便如此,这种解释并不能代替立法规定和司法解释,仍然亟需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立法界已经将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刑法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刑法中却仍留有许多与类推制度相关的条文,刑法解释中也还保留许多类推解释,甚至法律实践中还会运用类推制度来定案。虽然类推制度已经被我国刑法所废止,但其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可以说,我国虽然确立了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但其与法律类推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在刑法中的总要地位无可替代,但是纵观罪刑法定在中国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罪刑法定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那么,面临这重重困境,罪刑法定原则又该如何冲出困境呢?  相似文献   

6.
罪刑法定作为一项刑法原则已成为世界各国刑法所普遍遵循的原则。在中国古代社会也有依法定罪量刑的论述,然而作为一种刑法思想在中外刑法史上均有一个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且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不同,罪刑法定思想所体现的理念、价值取向自然也各有不同。通过对罪刑法定思想阐述的对比,可以得出其中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林建云 《企业导报》2013,(8):160-160
刑法规范的模糊性长久以来被视为刑法规范的缺陷,为众多学者所诟病,但近年来也有部分学者在认真分析模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左的观点,刑法规范的模糊性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正面价值,并继而研究刑法规范模糊性的转化抑或释明,本文秉持实质解释的原则对刑法规范模糊性进行释明。  相似文献   

8.
如何理解实质法治与税收法定的关系并将之贯彻到具体税法实践,是我国税法解释规范有序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实质法治与税收法定的矛盾入手,对税收法定的内涵进行了重构,并就如何对税法解释进行实践处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刑法解释的根基应该是正义原则。只有当刑法解释方法的运用始终贯彻正义原则,才能使刑法解释的根基—正义原则具体化、实证化。一般情况下,文理解释不会违背正义原则;扩大解释不能超出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限制解释不同于目的性限缩,必须区分;刑法解释者要善于运用体系解释,避免断章取义;才符合刑法的正义。目的解释是检验其他解释方法是否符合正义原则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0.
王刚  张光祖 《民营科技》2010,(10):114-114
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与贯彻实施,对于实现我国刑法的任务,惩罚犯罪、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其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不真正不作为犯是指以不作为的手段实施通常由作为犯所能构成的犯罪。可以说,全部不作为犯的问题及讨论都是围绕着不真正不作为犯而展开的。本文从不真正不作为犯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冲突入手,分析了我国学者对不真正不作为犯和罪刑法定原则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提出应在立法上进行针对不真正不作为犯条款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徐颖 《企业导报》2012,(1):120-122
成文法具有不明确性、不周延性、滞后性等缺陷,受此约束,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其实施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罪刑法定原则的局限性应当从"提高立法质量"、"及时立、改、废"等五个方面进行弥补。  相似文献   

13.
刑法解释是对刑法规范的实质内涵和真正含义的动态揭示过程。刑法解释必须以公平正义的理念为基础和指导,针对我国目前刑法解释的现状提出了对其进一步完善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罪刑法定原则在众多学者呼吁之下,应社会需要终于在新刑法中得以确立,它的进步意义毋庸置疑。但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罪刑法定原则也不例外,在法律实践中也日渐凸现,且与有的著名学者提出的刑法人性化也存在着本质上的冲突,给立法、司法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矛盾的双方是相伴而生的,我们无法根除。在此,作者仅在对二者冲突分析和反思的基础上努力寻求一条调和的途径,使二者扬长避短,相辅相成,更好地实现刑法的职能。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坚持公平正义价值目标为写作视角和方法,来探索罪刑均衡理论的形成过程,深刻分析了罪刑均衡原则在刑法中的地位,并通过刑法各个原则的相关比较,提出了罪刑均衡是作为一个是刑法核心原则存在与刑法中的,以此来阐释罪行均衡原则在刑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法律是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刑法作为最严厉的法律,是法律的最后一道防线.刑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还补充确定了刑法的目的以及罪刑法定等基本原则,从而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并凸显了刑法所具有的,通过惩罚犯罪以预防犯罪,维护秩序,保障人权,实现正义的价值.刑法的价值问题是关于刑法的一个本质性问题,因而也是制定和适用刑法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刑法和刑诉法废除了类推制度,确立了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无罪推定、法律援助等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有机统一.但法制的完善并不能保证司法权不被滥用或错用,因此司法中侵犯人权问题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8.
论间接处罚     
孙书强 《价值工程》2011,30(5):306-307
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间接处罚现象,加重了对犯罪者的处罚。这种与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相违背的现象,使刑法介入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侵犯国民的人权。  相似文献   

19.
陈大锋 《民营科技》2010,(11):127-127,183
自救行为的合法性,我国刑事法理论界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共识,但对其合法性的根据在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的并不多见。现通过对自救行为的定性及构成要件论述其违法阻却性。并对罪刑法定原则功能性限制、刑法的价值取向和法秩序统一性原理三个方面对其应纳入我国刑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确定自救行为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从裁判规范的层面讲,作为裁判规范的刑法规范是没有作为和不作为的区别。从行为规范的层面来讲,不真正不作为犯和作为犯违反的是相同的犯罪构成,不真正不作为犯和不作为犯罪违犯的都是禁止规范。因此,对于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处罚是基于对刑法的恰当解释而做出的,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处罚不存在和罪刑法定主义相冲突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