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小丽 《企业导报》2011,(20):155-156
对刑事侦查权进行司法控制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维护司法正义必不可少的措施。但是,我国目前的侦查权严重缺乏中立的司法权的控制,由此导致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严重侵犯被追诉人人权的现象屡禁不止。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对侦查权的司法控制势在必行,本文首先从侦查权的性质入手,通过分析我国侦查权行使的司法现状,提出了在我国对侦查权进行司法控制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陷警门"这个词来源于网络,是媒体对安徽民警方卫、王晖刑讯逼供案的称谓。本案是我国少有的非法证据排除案件,笔者通过本案案情,分析被告人方卫、王晖的羁押行为是否构成刑讯逼供,讨论"变相肉刑"的认定与解释。并且以"陷警门"一案为视角,分析现行立法中存在的缺陷,建议相关法律在"变相肉刑"的认定与在押嫌疑人休息时间的保障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3.
沉默权是现代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内容。确立沉默权有利于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人权的保障;有利于遏制刑讯逼供行为,客观上促进我国法证工作的进步,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同时就我国现阶段确立沉默权制度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德军 《活力》2006,(6):126-127
本文论述了刑讯逼供行为存在的主要原因,侦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处于不公开与无法监督的状态,是刑讯逼供行为产生的重要条件,重视口供在查办案件中的作用,是侦察机关产生刑讯逼供行为的内在因素,刑讯逼供行为在实践中难以认定,使这一行为有了存在成长的空间。减少和遏制刑讯逼供行为的法律对策是建立在看守所集中提讯制度,实行审讯主体与犯罪嫌疑人隔离制度,实行禁止在看守所以外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的原则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法律明令禁止刑讯逼供行为,其社会危害性众所周知,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屡禁不止。本文试图从刑事诉讼制度和价值的高度揭示产生刑讯逼供的深层原因,并为遏止刑讯逼供现象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超期羁押是指公检法办案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超过法定的办案期限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违法行为.长期以来,"前清后超、边清边超、屡清屡超"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超期羁押问题成为与刑讯逼供、证人拒证并称的三大刑事诉讼难题和司法"顽症"之一.因此,建立和完善一套纠防超期羁押的长效机制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刘军  王贺伟 《活力》2009,(4):61-61
超期羁押是指公检法办案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超过法定的办案期限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违法行为。长期以来,“前清后超、边清边超、屡清屡超”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超期羁押问题成为与刑讯逼供、证人拒证并称的三大刑事诉讼难题和司法“顽症”之一。因此,建立和完善一套纠防超期羁押的长效机制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林国立 《活力》2005,(9):116-116
超期羁押是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刑事案件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超过法定办案期限,违法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苏显东 《活力》2004,(10):49-49
《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第43条和92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十二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上述规定不难  相似文献   

10.
张楠 《活力》2010,(8):208-208,210
一、我国现行刑事法中关于刑事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及司法实践的现状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并没有明文规定非法证据效力.仅有的相关几个法条零碎地体现了排除刑事非法证据的诉讼精神。刑诉法第42条规定了证据的七种种类。这表明刑事诉讼活动中运用的证据材料必须能够归属于七种类中的某一种。刑诉法第43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  相似文献   

11.
“沉默权”制度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的一项制度,它首先在英国得到确立,后在众多西方国家得到借鉴和引用,我国在侦查讯问活动中当前存在着刑讯逼供、非法取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但是如果全盘袭用外国的方式和方法也会影响到我国侦讯工作的效率,因此,我们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寻求一条合理使用沉默权的路子。  相似文献   

12.
赵承波 《价值工程》2014,33(33):324-325
沉默权,作为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用以自卫的最重要的一项诉讼权利,其产生、确立、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本文指出应当在我国建立有限制的沉默权制度,论证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同时在我国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应当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并应当对沉默权的行使作必要限制。  相似文献   

13.
李劲松  洪爱善 《活力》2010,(12):166-166
取保候审是强制措施的一种.与拘留、逮捕强制措施相比,该措施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减少羁押场所压力等方面具有其优越性,但在司法实践中这一制度还存在不尽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今天,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刑讯逼供十分严重的现象,我国在减少刑讯逼供方面进行了艰难的尝试.在理论上,对为什么进行刑罚各有观点,在实践上,效果仍是多重的,在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实际意义.在当代社会,刑讯逼供行为会导致一系列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发生,我们不仅要从法律制度上入手,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意识和观念上,将程序正义的思想灌输到执法者和司法者内心的观念当中去,由此可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任珊珊 《企业导报》2013,(6):166-166
目前,我国正处在司法改革的重要阶段,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尚存在一些缺陷,有相当一部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没有律师帮助的情况下受到刑事追究,影响了被指控人的权利保护。因此,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不仅适应现代司法理念的要求,同时也满足诉讼实践中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当前的刑事形势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保护无论在立法层面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得到了贯彻,但站在对立面、作为犯罪行为指向的被害人的利益保护却显得滞后和苍白,案件判决执行情况等与被害人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如何在边穷地区的刑事司法中切实有效地体现被害人的意志和保护其利益,是我国立法、司法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当前的刑事形势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保护无论在立法层面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得到了贯彻,但站在对立面、作为犯罪行为指向的被害人的利益保护却显得滞后和苍白,案件判决执行情况等与被害人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如何在边穷地区的刑事司法中切实有效地体现被害人的意志和保护其利益,是我国立法、司法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作为一种顽症屡禁不止。冤假错案、致人重伤、死亡的案件时有发生。近来,随着新闻媒体对司法监督力度的加大,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审判公开、栓务公开和警务公开制度的实施,司法机关中刑讯逼供死伤的一系列事件一一被公开曝光。这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形象,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刑讯逼供已成为当前司法机关必须着手解决的重大课题。刑讯逼供为何如此屡禁不绝。刑讯逼供到底有哪些严重危害?为了彻底根除刑讯逼供,应采取怎样的新方法和举措?试图对如上问题进行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杨军  杨姗 《活力》2010,(18):50-50,52
“零口供”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归案之日起.自始至终均矢口否认自己实施或参与实施犯罪行为,公安机关认定其涉嫌犯罪依据的是其他一些直接或间接证据的案件。所谓的“零口供”,不是没有口供.而是没有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供述其实施或参与实施犯罪行为的口供。通常包括两种情形:一是犯罪嫌疑人根本否认自己实施了犯罪行为;另一种情况是犯罪嫌疑人只供述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在诉讼文明化日益到彰显的今天,刑讯逼供这种古老而又野蛮的诉讼手段印在法治的时代背景下禁而不绝。尽管许多国家都在法津中废止了刑讯逼供,但在各国刑事司法实践中仍有大量的秘密刑讯和变相刑讯存在。所以要想真正杜绝刑讯逼供,必须剖析其产生的根源,立足于中国的大背景中,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价值性,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成长,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和方法,在建设法治的中国社会的同时自然而然的摒弃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