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江苏省的总量数据和沿江8个市的面板数据对江苏省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情况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就业具有积极效应的结论.因此,江苏省应该继续推动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大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力度,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2.
新兴古典分工理论视角下的世界汽车行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分工理论,以汽车产业的分工水平以及影响分工水平程度的主要因素为分析对象,考察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专业化分工模式。汽车行业中的企业通过研发积累,促使专业化水平提高,并通过不断的制度改进使行业内交易效率提高。专业化、交易效率影响分工的经济组织结构多样化。汽车行业内经济组织的多样化及结构优化将提高行业资源配置的效率,推动经济发展。世界汽车行业的发展模式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7,(9):14-16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部分产品和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创新平台及科技载体建设日趋完善,但同时也存在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推广应用成效不明显等问题。本文在利用SWOT模型分析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分析结果为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制定合理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发展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战略转型的主要措施,为了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制高点,主要汽车产业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对电动汽车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采用了研发资助、基础设施支持、示范推广和财税优惠等综合措施来大力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各主要跨国汽车公司也加大研发和产业化力度,不断推出新车型,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政策密集出台给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充沛动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地区通过大量承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过来的生产能力以加工贸易的形式介入到国际产品内分工,本文认为中国处于全球产品内分工中低端,应该从加大国内研发投入、调整加工贸易结构、多层次开拓国外市场及降低加工贸易的对外依赖程度等方面提升在全球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邓艳平 《企业研究》2011,(12):12-13
中国大陆地区通过大量承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过来的生产能力以加工贸易的形式介入到国际产品内分工,本文认为中国处于全球产品内分工中低端,应该从加大国内研发投入、调整加工贸易结构、多层次开拓国外市场及降低加工贸易的对外依赖程度等方面提升在全球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在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期。文章经过分析,发现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诸如战略方向不清晰、核心技术缺失及消费环境不完善等问题,并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企业加快技术研发等相应改进措施,以期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下中国与日韩产业内分工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2004~2009年中国与日本和韩国机电产品零部件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危机后中国与日韩产业内分工的发展态势与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下中国与日韩的产业内分工体系仍保持基本稳定,产品内分工仍是中国与日韩生产分工的重要形式,同时最终产品贸易比重在不断上升,中日韩之间正在形成中间产品生产与最终产品消费的新的复合型产业内分工发展机制。中国在东亚产业内分工格局中不仅作为生产基地而且作为消费基地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中日韩应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直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实现区域内产业内分工体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9.
曹艳秋 《价值工程》2019,38(22):75-77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政府将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列为重点产业之一。然而,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如产业发展质态有待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难突破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总结和归纳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下产业发展形势,提出了促进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国家统计局与科技部公布的数据,从科技投入、创新活动及科技产出等多方面对比分析了江苏省与全国研发机构的发展情况。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研发机构总体发展情况良好,但存在机构数偏少、RD投入强度偏弱、基础研究薄弱、政府支持力度不强及科技产出效率偏低等问题。并提出解决江苏省研发机构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住行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因此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也就逐渐增大。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我国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然而凡事都是利弊交错,我国汽车行业在发展迅速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各行各业以及本行业的巨大竞争力。所以说我国汽车产业非常有必要发挥本国的产业优势,提升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将对这一挑战做出简单论述,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外贸易研究中的数量分析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试对对外贸易研究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研究中的数量方法 比较优势理论是对外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基础,一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其参与国际分工并在国际交换中取得比较利益的前提。根据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的理论,衡量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方法可以有两种:  相似文献   

13.
贾文文  周升起 《价值工程》2011,30(4):129-131
随着国际分工由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深化拓展,产品内贸易也逐渐取代产业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模式,中国也不例外。那么产品内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是否产生影响?本文尝试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产品内贸易表现出规模不断扩大和出口结构逐渐优化的特征,而且产品内贸易的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Granger原因,即产品内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因此,积极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有利于扩大并优化产品内贸易的规模和结构,进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企业创新绩效成为学者之间讨论的焦点。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而随着企业快速发展,做决策的企业高管在某种程度的过度自信会影响到具体决策方案,这些决策将可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从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将2016—2020年中国A股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将企业整体研发投入力度作为高管过度自信的管理反应实证,检验了研发投入力度的大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与企业绩效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即高管过度自信对企业研发投入力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柳州汽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找出柳州汽车产业在产业结构、人才引进、开拓市场、产品研发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促进柳州汽车企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柳州汽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找出柳州汽车产业在产业结构、人才引进、开拓市场、产品研发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促进柳州汽车企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已形成六大汽车产业集群,经济全球化要求进一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但是各区域内由于企业规模、资源优势、生产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集群产业竞争力水平各不相同。通过对汽车产业集群的规模发展能力、配套产业的支撑力、集群市场表现力以及集群内的创新驱动力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汽车产业配套能力不足、研发费用投入结构不合理、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还有待提升,因此需要调整汽车产业政策、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汽车销售模式和优化集群产业结构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柳州汽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找出柳州汽车产业在产业结构、人才引进、开拓市场、产品研发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促进柳州汽车企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杨学昌 《财会月刊》2012,(35):15-17
本文研究发现,产品内分工能够提高一国最终产品的竞争力,这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内分工还可改变国际贸易收支核算的性质,这对贸易政策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东亚地区,与传统的普通贸易自由化相比,程度更深的经济一体化能够提升产品内分工的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20.
产品内分工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动因之一,产品内分工的深入发展促成了全球制造外包和服务外包的盛行,也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成长和结构升级创造了重要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正日益深刻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范围内的产品内分工不仅已经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可能成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进因素。文章以上海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为基础,初步探索了上海在开放背景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动力目标、战略重点、区位选择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