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论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先登 《山东经济》2009,25(1):137-141
中国进入了“多圈多带多区”相互交融发展的时代,以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十大城市群之一。半岛城市群经济圈作为山东“一体两翼”的主体组成部分,需要在山东区域内强化内联和联紧两翼,主动南下淮海,自觉融入进环渤海经济圈,实现特色发展,要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提升城市之间的市场合作水平.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半岛区域金融合作体系,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由此推进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潍坊作为半岛城市群的重要一员,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主动接轨青岛,加强区域合作,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选择,符合省委、省政府半岛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对于加快半岛城市群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省委、省政府提出,我省沿海和胶济铁路沿线的青岛、烟台、威海等8个城市,要打破地区分割,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性障碍,建立产业和资源集中、综合服务功能完备、科技文化创新能力较强的半岛城市群,形成面向日韩的产业协作区和制造基地。建设半岛城市群,将给莱西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首先,构建区域大交通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凸现莱西的区位优势。城市集团的支撑点在于从全区域的整体发展需要出发,建设多种运输方式相互配套、相互协调、快速便捷的区域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半岛城市群,必将大大加快城市交通发展,构建半岛区域交通大通道…  相似文献   

4.
“陆海统筹”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始终体现了"陆海统筹"的思想。目前,要准确把握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促进"陆上山东"与"海上山东"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于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山东省情出发,笔者认为要广义地、动态地看待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转换型城市化,树立山东的整体美好形象;在加强与日韩经济合作的同时,要更快地开拓半岛城市群的西部、北部腹地,争取把城市群建成环黄渤海自由贸易区的枢纽地带。  相似文献   

6.
青岛、济南在山东半岛的地位之争一度曾是关注焦点。近期的半岛城市群规划确定了两城市"双中心"地位,但功能各有不同,青岛以其特色优势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坚持突出特色,创造开放新优势,实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事关社会全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尽快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的因素。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科学布局至关重要。面对山东省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从过去着力从东西横向上解决东西差距问题转而从南北纵向上探求山东协调快速发展。"一体两翼"的发展蓝图丰富和深化了山东省对区域发展特点的认识,为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区域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山东省积极参与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启了新的思路。本刊组织编发此文,意在从更深广的角度去阐述这一发展战略的内涵,增强读者对"一体两翼"的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8.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分别以2000~2005年、2005~2009年为考察期,本文利用SSM(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城市群和8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及其对半岛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其相似度将其分为4类,分析其原因以及半岛城市群产业发展总体特点,对城市群及各地市区政府决策部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建议:提升双核心城市能级;明确城市群内城市定位;扩大半岛城市群的腹地,推动城市群第三产业的发展;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9.
沛父  廖凯  彭刚 《中国高新区》2004,(10):78-79
在记者的案头,摆放着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文件指出:为了充分发挥大中城市和城市群的科技带动作用,山东省着力规划建设山东半岛特别是以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八座城市为骨架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推动半岛城市群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加强自主创新、推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宗旨,培育具有山东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带动全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各高新区从外延式发展向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这无疑是山东省实施"科教兴鲁"战略的一份纲领性文件。百年青岛,千年即墨。位于青岛北部的即墨市是青岛市的卫星城市,  相似文献   

10.
去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强半岛城市群建设、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战略部署以后,我们坚持把主动接轨青岛、积极参与半岛区域合作与交流作为面向新世纪、再创新优势、推动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积极加以认识筹划实施。  相似文献   

11.
强省之路     
《走向世界》2012,(28):12-13
站在一个十年的节点,回望山东十六大以来的发展之路,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发展变化令人振奋。从"经济大省"到"富民强省",再到"经济文化强省",山东省的目标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明确。从"大"到"强",不是简单的量的累积,而是在科学发展基础上质的飞跃。从"东中西协调发展"到"一体两翼",再到"蓝黄"重点区域战略,山东区  相似文献   

12.
王平 《重庆经济》2010,(1):61-63
“西三角”地区包括重庆城市群、成都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区域合作的本质是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区域流动,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实施“一江两翼三洋”国际物流大通道战略,促进“西三角”地区物流领域合作,将推动“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合作向更加务实、高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走向世界》2006,(1):46-49
过去的一年,在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东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发展经济,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崭新的成就。2005年,是山东开放与发展飞跃的一年。山东的发展中,最有分量的当数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在这一年里,半岛制造业基地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工业结构合理规划,一批重点制造业发展迅速,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电子信息及家电制造业、石油化工及医药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6大产业优势突出。在2005青岛国际商务周上,山东半岛8城共同参与,联合打造半岛中央商务区。半岛城市群之间经…  相似文献   

14.
一、“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一圈两翼”发展战略是指:打造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1小时通行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市群和以黔江为核心的渝东南城市群(两翼)。其目的是在重庆形成以主城特大城市为核心,5个大城市、9个中等城市、众多卫星镇相互依存的城市群,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培育核心经济板块和区域增长极的战略平台。  相似文献   

15.
江浙两省城市群(带)的空间格局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浙江两省均为中国沿海发达省份,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本文从城市群(带)空间结构比较分析入手,概括了江浙两省城镇发展和城市群(带)空间格局的现状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省城市群(带)整合优化的主要思路:构建组团式城市群,推进长三角核心区的一体化;强化沿海、沿江城市带建设,形成“一体两翼”的体系架构;加快培育苏北、浙西城市群(带),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临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方向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相继出台了“半岛制造业基地”战略、“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及“建设海上新山东”等政策措施.提高了发展海洋经济意识,加大了政策倾斜力度,加强了资金、技术等的投入,改善了沿海地区基础设施状况,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省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的发展。为了使未来山东省沿海地区能够快速健康的发展,从而带动山东经济的总体增长,分析研究山东省临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方向就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省会城市群同城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促进省会城市群同城化发展,使山东省区域总体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多年来,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东强西弱,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比较明显。虽然有历史和要素禀赋的原因,但对山东省东西绵延700多公里,人口近亿的巨大经济空间而言,仅靠半岛城市群带动是远远不够的。省会城市群处于山东省东部、西部的  相似文献   

18.
徐峰 《走向世界》2010,(10):20-23
在山东的经济舞台上,胶东半岛近年来一直扮演着主角.从半岛制造业基地到高端产业聚集区,在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之后,胶东半岛正在吸引着新兴高端产业的加入,区域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向高端迈进.  相似文献   

19.
以京津唐保“四核”城市为主体的京津冀城市群在京石、京秦和京津等交通线的影响下呈现轴向延伸和扇形扩张的发展趋势.但是京津冀之间的不对称经济联系以及行政等级的差别约束了该区域经济的合理发展。京津冀经济发展一体化具有悠远的历史基础和地缘优势.依托京津冀之间的资源互补以及便利的交通网络,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主导应该是京石和京秦铁路两条发展轴包围起来的环渤海扇形地域。为此要多角度考虑协调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策:将保定和唐山独立出来设立直辖市分担京津职能并协调京一津一保一唐的发展:规划多梯度的经济格局并强化城市间的联系:构建大北京辐射下京津冀双环掌状网络发展模式。从制度设计和经济联系双方面保障京津冀城市群的“一体两翼”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宇  侯小娜 《山东经济》2012,(6):143-148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和"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区域性发展战略,带动山东省经济强劲增长,但也带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首次利用Theil指数测算山东省17地市2000-2010年人均GDP的差异,证明存在区域间差异扩大的趋势,并进一步测算了人口净迁移、地方财政收入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地方财政支出的增长具有扩大差异的效应,人口净迁移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因此应注重制定人才引进的相关人口政策,以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均衡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