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广州市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是广州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可持续发民的角度。分析了广州市耕地资源利用现状以及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耕地利用率,耕地生产力状况,耕地集约经营程度3个方面对广州市耕地利用效益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实现广州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人地矛盾将长期存在,耕地资源不足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环境的恶化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环境健康的瓶颈:工业化城市化使部分耕地非农化趋势不可逆转,耕地面积与人均粮食快速递减,耕地低效利用、掠夺式经营广泛存在。所有这一切都在不断侵蚀着土地生产力、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据此,本文尝试性地提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并以农业大省山东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揭示出区域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差异和特征,以期为制定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益的对策、为国家制定耕地利用、保护和耕地整理、补偿政策提供实证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存在着巨大的时空差异;森林覆盖率、人均粮食产量、人力资本水平等8项指标是决定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的主要因素。本文的主要结论或政策启示是:政府对耕地的保护政策、补偿政策,不仅要考虑耕地数量,更要考虑耕地利用效益状况,实行高效益高保护、高补偿。  相似文献   

3.
旱垣地区耕地资源利用的分析与思考赵月红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耕地资源作为农业发展之本,首先,它是农产品的主要来源地,我国人民生命活动所需要的80%以上的植物性食品来自耕地,90%以上的动物性食品由耕地生产的农副产品转...  相似文献   

4.
我国耕地资源永续利用的战略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正确引导消费,依法管理和保护耕地,积极开垦和复垦耕资源,开展适当的耕地利用结构调整,提高复种水平,大力国中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区域综合开发,实现我国耕地资源永续利用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5.
从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利用现状,发展动态等多方面论述了山东耕地资源的特点,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山东耕地资源利用类型优化组合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6.
我国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管理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中国现阶段耕地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使中国的耕地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理论中代际公平研究的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代际公平与代际均衡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 ,也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在“代际公平”研究方面作一些简单的述评。  相似文献   

8.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碱(渍)化、土地环境污染加重和耕地数量减少等一系列土地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根据中国耕地资源近10年严重失衡的现状,分析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之对策。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江苏省耕地资源在数量、质量两方面的历年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对该省耕地资源存在的数量减少、质量恶化的原因和实现其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和对策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从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角度论述了江苏省耕地资源的现状,分析了江苏省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及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研究了江苏省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提出了加强土地法制建设,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大力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等可持续利用耕地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文章提出农地资源代际补偿技术手段,探索适合国情的农地产权代际补偿基金模式,解决基金代际分配的定量分析问题,提升我国农地征收补偿公平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水平。[方法]从外部性理论视角对农地功能价值属性重新归类,经济与生态属性价格叠加构成农地直接产品价格,通过农地直接产品价格形成农地产权价格。纳入代际公平因素,建立替代现行土地征收价格制度的农地产权代际补偿基金,基金资金主要由农地产权价格形成,全面体现当代人与后代人的产权利益。借助Diamond模型,构建农地产权价格代际分配公式,模拟农地征收后产权价格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分配的决策行为。运用脱钩理论作为产权价格分配公式中代内消费倾向θ变量选取的理论依据,采用Tapio弹性系数法对θ值进行模拟,预测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土地产权价格分配,以四川省乐至县为例进行具体实证计算。[结果]乐至县单位农地面积的产权价格是1 583.35万元/hm~2,预测出当代人30年以内分得的土地价格是791.67万元/hm~2,后代人支配剩余土地价格791.67万元/hm~2。[结论]经济与生态属性价格叠加的农地直接产品价格是农地产权代际补偿基金主要资金来源,基金可有效解决农地征收产权价格问题,体现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共同产权利益; Diamond模型可模拟农地征收产权价格在当代与后代人之间的分配决策行为,经预测:伴随农民收入增加,代内消费倾向θ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代际支付意愿增加,当代人与后代人趋向对农地产权价格的均分。  相似文献   

12.
Recent modelling of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climate change has renewed debate regarding assumptions for the social discount rate in analysing 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Previous literature suggests two key factors influence estimates of the social discount rate: the rate of pure time preference and the elasticity of marginal utility of future consumption. These components of the social discount rate reinforce the linkages between the choice of social discount rate and intergenerational distribution.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 the social discount rate and promotes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generational distributional weights as a means of incorporating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preferences in policy analysis.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adjusted social discount rates are derived as a means of decompos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spect of the social discount rate. The work has significant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projects with long time frames given the sensitivity of Cost Benefit Analysis outcomes to decisions regarding the social discount rate.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基于江西省兴国县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农户代际差异对山区农村耕地撂荒的影响。研究方法:Logit和Tobit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地区有46.1%的农户撂荒耕地,且代际差异每提升一级,耕地撂荒意愿会增加9%;(2)耕地经营规模、耕地块数和土地流转是决定新生代农户耕地是否撂荒及撂荒规模的关键因素,而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占比、土地流转、村内撂荒程度和耕地分散程度对中生代农户耕地撂荒意愿作用最大;(3)老一代农户耕地撂荒规模所受影响因素最多,且性别和土地流转对老一代农户耕地撂荒规模的减缓作用最大。研究结论:在推动耕地要素自由流动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当考虑不同代际农户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其自身禀赋差距对耕地撂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We model welfare gains from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groundwater over space and time relative to the status quo policy of financial cost recovery. In order to promote political feasibility, an intertemporal compensation plan is devised that renders the reform Pareto-improving. Gainers from the reform finance the compensation in proportion to their benefits through a block-pricing scheme. For the Honolulu case, only 7% of the $441 million in gains to winners is needed to compensate losers from the reform. Future winners from the reform also repay the deficit created by the compensation package, much as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finance capital improvements.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厘清经济支持、情感支持等代际反哺对土地转出行为的影响程度,进而认识家庭养老对土地养老的替代作用以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研究方法:Logit模型、工具变量法。研究结果:(1)代际经济支持会显著促进留守老人的土地转出行为;(2)代际间频繁的线下交流会抑制土地转出,而线上联系则没有显著影响;(3)异质性分析发现,即便在代际反哺的作用下,劳动能力强的留守老人也不愿意转出土地;(4)“新农保”的参与通过挤出代际经济支持来抑制留守老人的土地转出行为。研究结论:在“新农保”补贴力度小的现实背景下,家庭养老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应当关注代际经济支持对土地转出的促进作用与线下交流的抑制作用,合理引导留守老人土地转出行为。  相似文献   

16.
The management of small pelagic fisheries is difficult due to environmental regime changes that generate multi‐decadal cyclic fluctuations in stock abundance. Lagged management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can amplify the effects of fishing and may even result in stock collapse.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n age‐structured bioeconomic model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alternative management approaches for cyclically fluctuating small pelagic fish stocks. The fishery outcomes are evaluated against the overall profit of the fishery and the inter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fishing profits. The model is parameterised for the Japanese sardine fishery, once the largest fishery in Japan, which has experienced a prolonged period of stock collapse over the last 100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uration of fishery collapse is mostly determined by the extent of cyclic fluctuations in the recruitment of immature sardines, but the effects of the fluctuations on the fishery are heightened by the cumulative impact of fishing. We further show that restricting fishing reduces the fishery’s overall profits, but smooths the inter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rofits, resulting in greater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This income smoothing effect is particularly pronounced when the stock exhibits high levels of cyclic fluctuatio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一代与老一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流动人口管理和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构建OLS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两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结果 (1)住房面积、社会保险、个人收入、对所在城市印象以及城市医疗影响两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但是在不同生活满意度分位数水平下,影响因素存在差异;(2)在低生活满意度水平下,务工年限、个人收入显著地影响老一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而住房面积、社会保险及对所在城市的印象显著地影响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3)在高生活满意度水平下,社会保险、对所在城市印象显著地影响老一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而务工年限显著地影响新一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结论 新一代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高于老一代流动人口,在不同生活满意度分位数水平下,两代流动人口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因此,制定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政策需要考虑代际差异,还需要考虑不同分位数水平下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劳动力在外流过程中能否阻断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以及研究提升人力资本在此过程中的影响,为未来相对贫困的治理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代际传递视角,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通过构建AlKire-Foster(A-F)模型,测度我国劳动力外流人口的多维相对贫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Logit模型研究劳动力外流人口多维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最后采用列联表分析人力资本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我国劳动力外流人口整体上不存在严重的极端多维相对贫困,并且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有所改善;劳动力外流人口在教育和生活水平维度存在严重且长期的相对贫困;劳动力外流人口的多维相对贫困存在代际传递问题,并且父亲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对子代的影响明显高于母亲;西部地区存在极端多维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多维相对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程度更深;在劳动力外流的过程中提升人力资本存量能够有效阻断劳动力外流人口的多维相对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结论 父代应以身作则,正向影响子代成长;提高政府专项扶贫中人力资本扶贫资金比重,完善地方政府关于未成年子女教育和健康考核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群众普遍受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时的风险认知如何影响心理预期和后续行为决策以及这一关系是否存在代际差异对于乡村民宿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 文章以现代民宿发源地莫干山地区为例,首先基于社会认知理论识别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的特殊性风险要素,其次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个体风险要素识别能力与投资效益期待的影响关系及其代际差异。结果 (1)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的风险结构包括系统性经营风险、乡村环境风险及其个体身份特征风险等;(2)外来经营者对不同风险的认知差异化影响了其投资效益期待程度;(3)投资风险认知对效益期待的影响在新生代群体与亲代群体中存在代际差异,其中新生代群体风险认知较强但对投资乡村民宿的效益期待呈悲观倾向,亲代群体则相反。结论 未来需引导我国乡村民宿投资市场回归理性,通过政策细化使新生代外来经营者重拾投资信心,并通过民宿经营者互动平台建设增强亲代外来经营者风险预警意识,以减少投资失败情境、推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检验感知价值、可行能力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及其代际差异。研究方法:渐进适应模型和计量分析法。研究结果:第一,感知价值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利大于弊"的感知对农户退出意愿具有正向作用,而"弊大于利"的感知对农户具有负向作用;而且,"利大于弊"的感知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作用存在代际差异。第二,可行能力的提高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并且在感知价值和退出意愿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也存在代际差异。研究结论:提高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改革的认同感和感知价值、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可行能力、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代际差异需求以实施差别化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