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对信用衍生金融创新的思考,通过对信用衍生品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次贷危机中所起作用进行分析,得出信用衍生工具创新的风险分散功能失效是次贷危机的关键原因,并由此对我国信用衍生工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对信用衍生金融创新的思考,通过对信用衍生品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次贷危机中所起作用进行分析,得出信用衍生工具创新的风险分散功能失效是次贷危机的关键原因,并由此对我国信用衍生工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是我国在“双支柱”框架下的重要探索和创新,旨在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降低其风险承担。MPA于2016年首次提出,于2017年升级。本文利用2009—2018年中国47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数据,推算银行广义信贷规模,通过设计双重差分模型,探究MPA对银行广义信贷和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MPA的实施显著抑制银行广义信贷的过快扩张,并且显著降低银行信用风险。第二,MPA对银行广义信贷的影响存在结构差异。面临考核压力的银行倾向于先压缩非狭义类型信贷规模,但对狭义信贷和表外理财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这将推动银行资产配置结构的转变。第三,以上结论在基于资本充足率的分组与基于广义信贷增速的分组中保持一致,表明实施MPA的政策效果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债务违约角度探讨银行干预对企业风险转移的影响,并用创新活动衡量企业股东风险转移动机的强弱。文章以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倾向值匹配和双重差分法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银行干预后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并未有显著变化,但研发人力资本投入却显著降低,且企业管理成本也显著降低,因此,银行干预会提高企业组织管理水平进而提升企业价值。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干预后民营企业风险转移动机相对下降更多。  相似文献   

6.
中国影子银行以商业银行为中心,本质上是商业银行为进行监管套利主动发起或主导的类信贷业务.影子银行不仅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之间的关联更加复杂,也增加了商业银行与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本文使用2007-2020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季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少量适度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有助于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才会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因此,本文认为应中性看待影子银行发展,维持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适度平衡,防范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死灰复燃,引导低风险影子银行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07-2021年210家地方性商业银行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多期双重差分法评估附属村镇银行“代理扩张”对地方性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附属村镇银行“代理扩张”显著加剧了地方性商业银行风险承担。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其直接传递方式为合并报表,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结论的可信度。机制方面,该效应既通过改变资产配置,也通过激化行业竞争实现。异质性方面,农商银行和中部地区银行风险承担的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8.
作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信用风险转移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有很大的发展,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的范围不断扩大.在次贷危机之下,信用风险转移行为面临许多风险管理的挑战.文章分析了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最新发展动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的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企业在重视研发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信用风险的管理。选择2008年至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以KMV模型计算上市公司信用风险,主要利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研究。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信用风险显著正相关,但随着研发投入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信用风险将随之减少,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倒U形"的非线性关系;发明专利可以显著降低企业信用风险,但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创新产出可能会增加企业信用风险。因此,企业应该更加重视和鼓励发明专利的创新、申报和授予,如此方可有效降低信用风险的同时,增加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胡莹  李璊 《时代金融》2015,(2):71+73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对商业银行来说至关重要,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和正常发展。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在银行经营过程中,由客户违约等不确定性因素导致银行的经营目标与预期目标相背离,让银行遭受损失。因此商业银行能否有效地识别和控制风险,就成为商业银行成败的关键。本文以城市商业银行为视角,以兰州银行为例,探讨兰州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阶段论分析方法,从演化和发展的角度研究外资银行渗透对于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并选取1999-2008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银行业开放的过程中,伴随外资银行的渗透,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演化过程可粗略地显示倒"U"形态,与阶段性理论基本相吻合.此外,在危机期间,外资银行在我国采取的微观战略也是影响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佟玥 《时代金融》2013,(17):155-156,158
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各种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和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理论界褒贬不一。本文在讨论银行金融创新对其信用风险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选择了15家银行2004-2011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银行金融创新对降低其信用风险上的影响,实证结论显示这种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我国银行开展资产证劵化业务的时间晚,对于证劵化资产带来的风险评估不够,在资产证劵化发展中,我国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资产证劵化经验,同时对我国银行个体和体系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找到影响银行稳定性的因素,从而对症下药,本文从我国银行资产证劵化的发展着手,了解资产证劵化给银行个体及系统带来的风险有哪些,再对这些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因素进行研究,最后提出一些解决风险,维护我国银行个体和银行整个体系稳定性的一些对策,希望能够给银行资产证劵化的发展提供有利帮助.  相似文献   

14.
银行与信用风险会造成失业人数的增加,居民收入的下降以及社会经济的衰退与混乱,甚至会引起政治危机,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与信用风险,应在科学知识和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一整套看得见、易操作的指标体系,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加入WTO时限的缩短,银行与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更加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美国及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各国对于银行稳定性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重视。本文以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为研究对象,试图将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定性分析、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定量评估、影响因素和治理对策等方面内容综合考察,并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尝试对维护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提供理论支撑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地方债管理新政提出全面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可能导致存量城投债信用能力发生分化。本文基于2012—2015年间企业债面板数据,将地方债管理新政作为政策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政策实施对于存量城投债信用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剔除其他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后,地方债管理新政显著增大了存量城投债信用风险;地方融资平台的政府债务认定率越小、获得的政府支持力度越小,地方债管理新政对存量城投债信用风险的放大作用越显著。地方政府应妥善处理存量债务,确定合理的政府债务认定率,适当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高地方融资平台经营能力,以实现新旧地方债管理方式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外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金融系统的功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比之下,我国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发展还比较滞后,本文通过对国外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发展背景及特征的考察,提出了发展我国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信用风险管理视角的信用衍生产品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彭  金柯  戴鑫 《海南金融》2006,(12):55-5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用衍生品市场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研究和引进这一新兴的金融工具,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对银行业信用风险的产生和管理以及信用衍生产品作了介绍,对我国引进这一金融产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8~2011年的数据,从股权集中度、董事会规模、董事独立性和监事会规模等方面反映银行的公司治理状况,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商业银行董事会规模与信用风险显著正相关;商业银行董事独立性、商业银行监事会规模与信用风险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宋艳伟  王静 《新金融》2012,(3):27-31
本文运用美国银行控股公司的季度数据研究发现,信用风险转移交易规模的增长在金融危机之前能带来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银行流动性和收益水平的提高,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却不明显甚至存在负向抑制作用。激励扭曲导致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的正反馈效应大于负反馈效应,显示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现象,表明加强制定适应的逆周期政策和建立适应的逆周期机制,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