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亚货币合作进程中的中日博弈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元经验表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与国际区域货币一体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国际区域内的"轴心国"推动和"锚货币"作用是货币一体化的重要条件,而货币一体化的实现则会加速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因此,人民币应以东亚化作为其国际化的实现路径,并以东亚货币合作作为达此目的的桥梁.尽管对东亚而言,当前中日货币合作仍有很多障碍,但博弈分析表明,双方最优的均衡点是共同推动东亚货币合作.为此,中国应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强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并致力于使中国成为东亚货币合作的"轴心国",使人民币成为东亚货币合作的"锚货币".  相似文献   

2.
肖敏 《世界经济情况》2007,(10):18-22,30
1997年开始于泰国的金融危机最终波及到整个东亚地区,给东亚各国的货币金融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由于东亚地区缺乏相应的应对机制,难以应付危机的“传染效应”,又无法求助于外部力量,各国紧紧依靠自身的力量对抗国际游资短期性冲击,最终导致各国经济遭遇衰退。东亚各国都意识到经济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也都认为货币合作是必然的趋势。但是目前东亚地区还没有形成货币合作的整体框架,如何进一步推进合作,采取何种方式合作,确定合作的时间表已经成为东亚国家密切关心的主要问题。本文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论述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冰岛危机、货币脆弱性与东亚货币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下半年开始,冰岛的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甚至濒临"国家破产"。冰岛的货币体制是导致冰岛危机的重要原因。冰岛克朗是全世界可自由兑换、汇率自由浮动的流通量最小的货币。当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冰岛克朗会受到最大的冲击,货币不稳定又会进一步放大金融危机的作用。这说明小国开放经济体的货币存在国际脆弱性。东亚各经济体货币同样面临国际脆弱性问题,其根源是东亚发展模式的脆弱性。为了防范货币国际脆弱性引起经济危机,东亚应该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其现实路径是建立各经济体汇率的分层次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4.
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区域金融一体化以及货币合作不断深入.欧盟地区已经率先实现了欧元区货币统一从理论到实践的实质性转变,并且总体运作良好.而亚洲作为新兴的经济高速增长地区,也开始不断加强区域间的货币合作.在此当中,东亚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贸易联系日趋紧密,且从现实角度看,该地区也是亚洲最有可能实现货币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体.东亚货币一体化问题还与我国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中国在此进程中将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文章以最优货币理论为基础,对东亚货币合作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东亚货币合作——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洪林 《世界经济研究》2007,(4):40-45,1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区域金融合作也深入开展起来。欧元的成功实践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东亚国家(地区)开展货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本文先从东亚货币合作的必要性出发,然后对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探讨,接着按照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标准和结论对东亚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进行分析,最后对东亚货币合作给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吴昊 《世界经济情况》2006,(12):10-13,4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东亚地区在总体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东亚各国深刻认识到,在全球不稳定的金融环境下,进行区域货币合作是有必要的。欧元的启动也为东亚进行货币合作提供了一个现实中的成功范式,东亚各国希望能够通过本地区的货币合作一方面降低金融风险,另外一方面促进区域内经济合作和经济发展。本文将结合最优货币区理论,就目前东亚地区各国的一些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并试图说明东亚各国目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具备成立货币区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唐永光 《特区经济》2011,(1):99-101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各国的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此后,东亚各国纷纷认识到开展区域内货币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并以此来增强抵御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这次亚洲金融危机改变了东亚国家的政策取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步入制度性安排的快车道,这也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创造了条件。另外,美元区与欧元区的相继建立和运行不仅证实了最优货币区理论在实践上的可行性,也增强了东亚各国在货币合作问题上取得成功的信心。本文将要对东亚区域货币合作问题做以探讨分析,从而说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论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亚太经济》2003,(4):14-17
东亚货币合作在近年来有了加速发展的趋势,但是现代的货币一体化理论无法解释东亚的这一发展趋势,使得东亚货币合作在理论上难以突破,同时,东亚的现实状况也阻碍了东亚的地区合作,而欧洲的制度创新给了东亚地区以启示。东亚必须打破对国际货币金融体制的路径依赖,寻求自己的发展思路和现实道路,积极推进东亚的货币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9.
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探讨和路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慧刚 《亚太经济》2004,(4):12-15,11
文章首先论述了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比较货币合作的美元化模式和欧元模式,指出东亚货币合作模式应该是具有亚洲特色的、以“10 3”的合作机制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次区域合作相结合的、多重的、动态的、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特征的渐进式模式;最后探讨了东亚货币合作模式的实现路径和阶段。  相似文献   

10.
林晖 《亚太经济》2007,(1):44-46
劳动力要素在货币区内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跨境流动性是货币合作机制得以长期巩固和发展的决定性基础。东亚各国和地区目前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特征对劳动力跨境自由流动构成阻碍,必须进行双边和多边的统一和协调,以促进东亚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合作,推动货币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东亚货币合作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倩 《新疆财经》2011,(5):51-60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助推了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进程。本文详细梳理了东亚货币合作研究的线索,明确了东亚货币合作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从货币竞争和锚货币选择这个思路考察区域内核心货币(尤其是人民币)在汇率协调机制中发挥的作用,并对东亚汇率协调机制进行重估。同时,还需在新形势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中国如何参与东亚货币合作以促进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为进一步推进东亚货币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东亚经济一体化与合作:朝向共同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主要靠市场力量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则落后于经济一体化进程。亚洲金融危机证明,仅靠市场推动的经济一体化是脆弱的,只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东亚地区才能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保持经济的持续繁荣。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地区迅速建立起“10 3”的合作机制,在加强金融领域合作的同时,也不断拓展在经贸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并逐步确立了以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长远奋斗目标。特别是在中国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东亚地区的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尽管目前离建立东亚共同体的长远目标还很遥远,但东亚地区的合作进程已不可逆转,各种形式的合作努力将最终推动长远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东亚地区金融合作发展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地区的金融合作提供了契机,此后十年来东亚地区的金融合作虽然步履缓慢,但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表明了其从象征性的合作向实质性的现实合作开展的进程。对今后的东亚金融合作,笔者提出了五条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投资与贸易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东亚FDI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程度:首先对比东亚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美国、东亚三方贸易不平衡现状;其次定量分析东亚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东亚在华直接投资扩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从而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东亚和美国在华直接投资都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但东亚FDI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引致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5.
后危机时期,在东亚共识和清迈协议的框架下,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汇率去美元化、单一货币主导或区域货币联盟的时机均不成熟。人民币应着眼于推进周边化,借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泛人民币"次区域货币合作,扩大境外有效流通区域,并加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拓宽海外人民币投资渠道,为参与下一阶段的东亚货币整合准备条件。  相似文献   

16.
注重从非生产贸易领域推进东亚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作为大国,参与新一轮区域合作中有着特殊的利益,且在推进东亚区域合作中有重大作用,本文强调,中国在加强从生产贸易领域方面推进东亚区域合作的同时,要注重以金融知识和安全等非生产贸易领域推进东亚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7.
Our paper explores the prospects for the proposed East African Monetary Union (EAMU) by employing rigorous empirical tools to analyse business cycles synchronisation, structural cross-correlations, spectral decomposition and regional clusters to identify different cyclical episodes, periodicities and characterise the economic cycles of East African countries. We find that cyclical movements reflect various idiosyncratic, common, historical and external shocks in the region. Secondly, all countries appear to be structural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except for South Sudan and Burundi. Our results also observe that the contemporaneous co-movements of East African Community (EAC) cycles with those of Kenya and Tanzaniaare procyclical with coincidental path shift, while the same EAC cycles appear to be acyclical with those of Burundi. Additionally, from the spectral decomposition, Kenyan cycles take 10 years to complete, while those of Tanzania and Rwanda take 8 years. Ugandan and Burundian cycles take approximately 5 years, while the cyclical frequency for South Sudan corresponds to 3.3 years. Finally, the cluster characterisation of countries reveals that South Sudan, Burundi and Rwanda form a group, while Kenya and Tanzania from a group distinct from the rest. We urge the member countries to prioritise policies on regional risk-sharing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s, in addition to establishing credible institutional infrastructure that ensures surveillance and enforcement of convergence conditions adopted in EAMU protocol.  相似文献   

18.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in 1997–98 came as a dramatic shock to East Asian economies, and has prompted to institutionalize a regional financial and monetary cooperatio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strong will of East Asian countries to develop the regional financial and monetary cooperation, outline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rovides possible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It points out that the option to keep consistent with the IMF system actually weakens regional solidarity, and recommends an immediate establishment of a strong regional surveillance and peer pressure mechanism for the Chiang Mai Initiative (CMI) to evolve into a common pool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 sort of East Asian IMF. It also argues that East Asian countries should closely coordinate their exchange rate regime to maintain intra‐regional and extra‐regional exchange rate s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