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2.1亿人左右。2007年上半年,农村外出务工人数更是比2006年同期增加860万人,同比增长8.1%。大量农业户籍人员外出务工,引起国家相关部门对这部分人群医疗保障问题的关注,可是从目前已出台的政策看,无论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是农民工医疗保险,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医疗保障的有效性依然不足。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研究甘肃农村地区家庭人口、劳动力特点以及农村劳务输出状况,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对全省14个市(州)189个自然村的2000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凋查显示,甘肃农村尤其是临夏、甘南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家庭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外出务工人员呈上升态势,但农民劳务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3.
4.
在物价指数持续走高的情况下,黑河口岸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也是不断增加,外出务工人员增长50%。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逐年增多,劳动力转移成本不断提高,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6.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是有效破解农村劳动力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标应定位为:劳动力转移应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农业剩余劳动时间的充分利用,是保山这类西部边远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就地就近转移是实现保山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8.
日前,笔者通过对位于吉林省西部风沙干旱区的镇赉、大安、通榆和位于东部高寒山区的和龙、龙井、安图、汪清和靖宇八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研,收获不少。不仅对其转移的基本形式、主要特点以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们如何在扶贫开发中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大有裨益。一、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表现形式和主要特点(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表现形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表现形式如下表所示:(二)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1、组织方式的自发性目前,由于劳动力市场发育… 相似文献
9.
舒兰市是全国贫困县,总人口67万,其中农业人口47万人,劳动力总数3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3万人。近年来,舒兰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县域资源(煤炭)枯竭,农村人均耕地少,农村富余劳动力比较多的特点,多策并举,为劳动力转移搭建平台,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正进行战略性调整,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对于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国民经济总体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变换,农业份额不断下降,农村经济结构必然不断向非农产业的调整。就福建省而言,藏至2001年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463.17万人,平均每年转移20万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由4.3%提高到39.4%,提高了34.9个百分点,其间,福建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两个“高潮期… 相似文献
11.
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是解决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十六大会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坚实基础。 一、外出务工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13.
14.
许勤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1)
作为农业人口大省的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始终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劳动力转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转移能力”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劳动力“转移能力”从转移源头、转移空间、转移渠道三方面进行解读,为增强劳动力“转移能力”,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制度变革,促进劳动力流动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本文以桃源县为例证,归纳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剖析了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正面影响和消极作用,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伟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12):72-75
本回顾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历史,指出了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境,最后阐述了走出困境的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全面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农业生产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对我市宁远县部分村镇进行了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9.
《农村金融研究》2021,(7)
为了实现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和谐稳定发展,论文以民间借贷市场为视角,立足于家庭资产方,研究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家庭资金借出的影响,借助"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固定效应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外出务工经历能够显著地促进农村家庭资金借出行为,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第二,机制分析表明,外出务工经历增加了农村家庭的社会网络,进而促进了农村家庭资金借出行为。同时,研究还发现,社会网络越强的农村家庭,外出务工经历对其资金借出的影响越强。第三,异质性结果表明,外出务工时不同的工作类型对其家庭资金借出的影响不同,其中在外务工为打零工和合同工时具有显著影响,在外务工为创业时,其结果不显著。农村家庭金融可得性和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削减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家庭资金借出的影响。论文研究首次探究了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家庭资金借出的影响,对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周晓岚 《金融经济(湖南)》2008,(10):38-3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为显著的是农村劳动力发生大规模转移和流动。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这种变化表现为资源的再配置过程,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内在动力。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并非越多越好,其还要依托于产业结构调整,共同作用,产生最大转移经济效应,从而最大化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