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就地方经济工作而言,保工业增长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抓住当前国家推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机遇,用好用足十项措施,抓好工业投资和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另一方面是要抓住此次经济发展周期规律的机遇,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具体来说,应该采取五项具体举措,扎扎实实做到位,做出成效。 相似文献
2.
3.
4.
5.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将定为7%左右。这与2003年实际GDP增长9.1%相比降低了两个百分点,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这7%的预期增长目标对于煤炭行业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今后十二个月内中国经济的增长来源将出现一组十分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第一,出口增速将出现强劲反弹。估计出口同比增速会从目前的一26%上升到明年年中的5%以上。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很可能从今后1-2个月的同比40%以上的峰值回落至明年夏天的10%左右。在这一阶段,由投资减速带来的环比经济增长的“二次下行”是经济的健康调整,有助于防止过热、通胀和泡沫,是削减过剩产能之必需,不应该通过加码刺激政策来阻止这个调整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一、“保增长”取得五方面的积极成效
一是扩大内需对促进经济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扩大消费政策成效显著,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在16%以上,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高于城市。投资增长势头强劲。 相似文献
10.
党的14届5中全会提出,今后15年,我国的经济体制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任务已经明确,人们对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也有一定的深度,但两个转变的实际进展还不够大。因此,进一步探讨两个转变的难点,正确把握"两个转变"的实质,就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经济体制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国民经济按政府的计划运行,而且首先强调的是国家利益;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国民经济按市场机制运行,而且首先追求的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组合和运作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靠加大资金、物资和劳动力的投入量,以追求数量、规模、速度和产值为目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通过生产要素的集约,如技术更新,产业升级,人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求得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由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是两个矛盾的政策目标,我们需要研究制定如何维持物价稳定,同时又保持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文章在对促进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之上,选取了美国和日本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通过其战后面临经济发展不同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为我们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努力凸现出以增长保民生、以民生促增长的协同发展路径,协同增长目标和民生目标是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保增长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艰巨任务。从当前的保增长自然联想到10年前即1998年的保增长,两者在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上何其相似:同样是遭遇国际性的危机;同样是经历多年的紧缩性调控;同样是宏观调控实行方向性调整;同样是将扩大投资作为调控重点。当前保增长的前景如何?需要解决哪些突出问题?1998年的保增长实践可为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14.
1997年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形成以后,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如下突出特点:一是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买方市场的影响,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增长速度放慢,而通胀继续走低,由此而引出宏观调控应重点促进增长.为此,宏观调控通胀的着力点,应置于何处?能否通过对广义价格的宏观调控来促进整个经济协调与健康的增长?二是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和结构调整导致失业下岗人数增多;三是买方市场全面形成,结构矛盾突出.消费品市场已是供大于求.始于 相似文献
15.
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562亿元,同比增长高达9.9%,比去年同期的增长率高出2.3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季度。在伊拉克战争阴影笼罩,美国、欧盟、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取得如此良好的成绩,确实显得一枝独秀。但是综合来看,全社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傅凯 《中国商界:上半月》2011,(6):182-182,186
中国共产党在其90年的探索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完整的“三农”思想体系。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精髓,对于切实推进中国特色“三农”工作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金融危机逐渐增加的今天,为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当前必须要做的是将宏观调控指向扩大内需,保持增长的大方向.本文先对我国不平衡的经济体系结构进行分析,然后对形成的原因加以分析,最后,讨论需求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和调整经济结构上的受限性,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转变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