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学说,正常的人格需要本我、超我与自我的相统一、相协调。通过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解读莱斯特、路易、克劳迪娅的心理机制,分析莱斯特与路易人格分裂的症结,以及克劳迪娅得以实现真正自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南回归线》是亨利·米勒最初在法国发表的自传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文章通过对此文本的解读。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透视亨利·米勒的精神世界,进而探讨亨利·米勒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方式.展现亨利·米勒自我平衡的畀端。  相似文献   

3.
<南回归线>是亨利·米勒最初在法国发表的自传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文章通过对此文本的解读,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透视亨利·米勒的精神世界,进而探讨亨利·米勒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方式,展现亨利·米勒自我平衡的异端.  相似文献   

4.
佛洛伊德的三重人格学说提出人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自我和超我是在后天成长起来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尽管跨越历史和国籍,玛格丽特和安徒生依然创造出了人格类似的主人公。《飘》的女主人公郝思嘉和《猪倌》中的公主天生就有强大的本我,而她们的超我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随个体的成长而发展。超我无法压制强大的本我,因而自我汲取更多本能的力量,成就了她们独特精彩、永不服输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爱伦·坡的作品一向以抽象玄虚而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而且大部分作品都是他精心雕凿、苦心经营而成,有时甚至苦涩难懂。本人试图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理论对其作品之一《一桶白葡萄酒》,在浅层次上对主要人物的性格进行诠释,从而知道这种理论方法对文学方面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分析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名篇《伙计》不仅揭示了犹太民族的文化母题,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主题。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理论来分析,主人公弗兰克.阿尔派恩的成长历程就是经历了从本我压抑自我到超我战胜本我,从堕落到醒悟并升华到自我牺牲的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7.
玛丽.索恩是安东尼.特罗洛普小说《索恩医生》中自立、自尊、自强的女性形象的代表。索恩在从想象阶段自我人格的分裂到象征阶段努力建构自我理想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求自我,勇敢、坚强地突破情感困境,完成自己的人生蜕变。而对她寻求"自我"与完美蜕变历程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罗洛普独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小说《觉醒》中圣经原型的批判,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小说结构的二元性。主人公埃德娜和罗伯特如同伊甸园里的夏娃和亚当,经受着道德束缚和欲望引诱的双重折磨,这种折磨恰恰来自于他们潜意识中本我和超我的不断斗争。  相似文献   

9.
夏·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在英国文学史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夏·勃朗特在小说中倡导的女性经济独立意识、女性自我意识、爱情婚姻观等思想观念为当代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将以女权主义批评方法来分析夏·勃朗特《简·爱》中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0.
兔子的反复“逃遁”是厄普代克的“兔子四部曲”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线索。“本我”追求性及个性自由,“超我”为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兔子的“自我”很难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以至于采取“逃遁”的方式来躲避矛盾,最终走向了悲剧的深渊。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来源。这在旅美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的创作中表现尤为明显。以《人寰》为例,它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理论支撑,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恋父情结”;特殊年代里,人性遭受到的压抑和力比多的冲动;以及在超我的作用下,人性本能的自我超越与升华,深刻揭示出了女性内心隐秘的情感,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同时,也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2.
本我,自我,超我--《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精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是美国第一部获得世界声誉的杰作,自1850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文学评论家的关注,其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的性格一直是评论家们讨论的焦点.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析名著《红字》中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的性格,探寻她灵魂最终得以升华的三部曲:本我的爆发,新自我的形成和超我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明代文学文化领域出现了反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风潮,作为最富盛名的杂剧代表,《牡丹亭》成功塑造了杜丽娘这样大胆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形象,并被后人看作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文章将通过细读,主要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从第十四出《写真》中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画像的描写来剖析杜丽娘的自恋和她的内心世界,同时试图赋予杜丽娘自画像以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国牧歌》是犹太裔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后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的主人公赛莫尔·利沃是成功商人的犹太家族第三代,他努力想融入美国社会,建立美国牧歌式幸福家园,最终不得不面对梦想破灭的悲剧。本文试从“家园”这一空间符号在小说构架上对于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两个意指功能等方面,分析悲剧发展过程中反射出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没有孤独》和《象棋的故事》中两位主人公形象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两个人所进入的那种无物无我的疯狂精神状态反映出来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位主人公疯狂的起因、过程、状态的表现和悲剧结局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冰上里》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奥茨一篇较为优秀的短篇小说。她将对哲学的思考融入文学世界之中,展示社会的丑陋及表象背后人的存在与价值。本文试图运用存在主义理论,从世界的荒诞性、人的自由选择及对‘真我’的追寻这三个方面对文本中的存在主义因素进行探讨,为这篇小说的解读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方方的《乌泥胡年谱》通过不同的视角刻画了特定时代特定政治背景下知识分子的艰难行走。他视角是广角镜头,照出了知识分子的悲剧群像,内心独白是个体心态及命运写照,看出了知识分子人格萎缩的渐变过程,"我"视角浓缩了宏大的时空,将过去与未来衔接在一起,给读者深层的启发与感悟。  相似文献   

19.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围绕聋哑人辛格展开了一系列对话,显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揭露了人类精神的孤独。文章从对话主义理论的角度分析,论证卡森通过小说中主人公们自我与他人的对话、多声部共鸣以及结局未完成等特征突显孤独主题。  相似文献   

20.
在解读《看不见的人》一书中,通过对美国梦内涵的解析,认为主人公在致力于追逐属于自己的"美国梦"过程中,由于自己天真单纯而忽略了当时的现实环境,从而造成了其梦想演变成了噩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