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的力量     
李志恒 《中国广告》2013,(11):31-31
中国的广告公司未来有三条路可走,要么死亡,要么被别的公司收购.要么通过收购其他公司壮大自己。资本将在未来的广告业发展中发挥它的作用。中国的广告公司要产业化.  相似文献   

2.
2007年底,有感于行业的剧烈变化,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分析中国广告公司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转型加速的阶段,正如广告已经成为一个极其混乱的概念,广告公司的含义也已经越来越不清晰。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而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广告公司的变化更加诡异。全球广告业共同面临的挑战,直接冲击着中国的广告业,而同时,中国社会、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又是中国广告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中国广告业发展的复杂背景。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广告公司的发展正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讨论广告公司的有关问题,必须要涉及到三类不同的公司:广告传播集团、媒介购买公司以及提供媒体资源或综合服务的一般广告公司。这三类公司各有不同的特点,必须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广告导报》2006,(8):91-97
2006年对于中国的国际广告公司而言,或许,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政策对于外资广告公司全面放开,一些本土广告人士解读说,喊了那么多年“狼来了”,这回,狼真的来了。 2006年这就已经过去了一半,对于多数的广告公司——本土的以及国际的——一切也仍旧在有条不紊的前进着,没有并没有什么突兀的事情发生。对于外资广告公司而言似乎存在两条去路,选择独资或继续合资。然而事实上这个命题并不具备实质性的意义,即便是出于此前合资的状态下,整个公司的经营、管理乃至理念。外资公司其实也一直在沿用自己独立的体系,所谓本土化,是策略所致,而绝非合资的结果。对于本土广告公司而言,路只有一条,努力,继续努力! 进入2006年我们可以看到,广告行业的争夺已经不是原先所谓本土广告公司与外资广告公司的争夺,阵线已经不再是由国别来划分的了。市场在走向细分,广告公司再日趋专业,实力和对于市场的准确洞察才是存在的砝码!国际公司本土化,本土公司国际化的战略阐明了:中国广告,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我们已经从太多的。中国声音”中来了解过中国广告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本期专题,我们将从几位外国同行的眼中,来看看中国的广告。这一期的几位嘉宾也都是重量级的人物,杜孟先生曾获得法国最高荣誉——“法国荣誉勋章”,贺劲勋则是美国《AD Age》曾评选出的“全球广告人100强”之一……一共同点在于,他们都为了梦想来到中国。不一样的国籍,一样的中国路,我们听听他们将说些什么。  相似文献   

4.
袁铭良  马晶 《新财富》2003,(8):52-68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来到中国,全球性的广告集团亦紧随而来。至1998年,全球前10名广告公司全部在中国设立了合资公司,且业务发展非常迅速。这些广告巨擘除服务于跨国企业外,亦纷纷争取本土大品牌客户。与中国的产业规模相对应,中国广告企业在全球市场中仍处于低端,其现实的选择是,在跨国广告公司实力还未充分表现出来之前,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不求最大,只求在某一专项或一个环节做到最好。  相似文献   

5.
最近,亚洲咨询公司R3与欧洲咨询公司Erupo Consultores联合调查的结果显示,聘请国际广告公司的中国企业中有四分之一正计划更换广告代理公司。诸如此类的事件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广告公司和广告主的关系究竟发生什么变化,双方如何建立正确及长远的关系,广告公司的定位和地位如何体现,广告公司如何在实现广告主广告价值最大化的链条中体现自身的价值等等,这是广告公司提升经营效益和专业服务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广告公司转变价值管理意识,规避广告公司边缘化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宋号盛 《广告导报》2006,(2):168-168
2005年12月11日.中国按照入世承诺.特取消外资在中国开展广告业务必须成立合资公司的限制.允许外国广告公司以独资公司的身份进入中国广告市场。  相似文献   

7.
鸣延  哲师 《广告导报》2006,(6):20-20
2006年5月18日,作为世界领先的广告和传播集团WPP麾下的成员公司,群邑(GroupM)与中国顶尖的互联网代理北京华扬联众广告公司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华扬群邑合资公司(GrouM Interaction)成立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此次华扬、群邑的合作,可谓是双赢的强强协作,此举受到了中国互联网媒体的广泛关注,新浪首席执行官曹国伟先生、  相似文献   

8.
吴文周 《市场周刊》2005,(18):50-50
很多企业选择广告公司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哪种广告公司更好,在国际和本土之间跳来跳去。今天用4A公司,明天再用本土公司.既觉得4A公司好,也觉得本土公司好。有些企业看重4A公司的系统性.却嫌他们的服务费太贵;有些企业看重本土公司的灵活性,却嫌他们的质量太低。不管怎么说,至今,还没有找到明确的辨别标准。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众多本土广告公司发展的一个坎,所以我们听到很多声音,兼并、控股、重组、集团等。通过外资公司这么多年在中国的市场表现,我想即使广告市场对其全面开放,本土公司通过改革还是有很多机会与他们抗衡。  相似文献   

10.
姜红 《中国广告》2008,(1):74-75
相关链接:2002年度全国广告公司营业额100强、列广东省广告公司前十五位2004年度、2005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本土广告公司100强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产业整合和媒介融合步伐的加快,大量行业内优秀的公司进入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给予广告公司这类轻资产公司巨大的发展机会,并购整合成为驱动广告公司迅速成长的重要力量。广告公司轻资产的产业特征使广告公司在并购时具有独特的策略——做重轻资产,“由轻转重”的并购策略使广告公司在资本并购中有效地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实现企业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本土广告公司经营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中国广告经营额突破1200亿元,中国广告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一数据对于中国广告公司和媒体而言,无疑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2005年,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和传媒集团纷纷进入中国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使得整个广告市场规模扩大.广告经营额增加,为广告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一些大型的跨国广告公司和媒介购买公司凭借其在资金、  相似文献   

13.
叶茂中 《广告大观》2006,(6S):143-145
前不久,中国传媒大学,搞了一次本土公司学术研讨会,请我去参加会议。我特别地感动,因为学术界关心本土广告公司是比较少的。过去一说广告公司,都是关心大小的问题,因为跟国际公司相比,他们有100多年历史了,当然比我们大,在他们面前,本土广告就是小孩。所以我在会上讲,这次活动说明中国学术界已经开始成熟起来了。  相似文献   

14.
小智 《中国广告》2005,(7):18-22
本期专辑:中国本土广告公司成长报告 说到本土广告公司的成长这是一个既让人兴奋.同时又不免忧心的话题兴奋是因为在中国的广告经营额突破1000亿元大关后.现在的广告市场看起来无比璀璨.经历了20多年的成长.我国的广告市场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活跃过。广告公司百花齐放,达到数万家,各样形态,(既有70年代就成立的北京广告公司、上海广告公司.广东省广告公司等国有广告公司,有国际的大型广告集团.有更大批的私营广告公司)、  相似文献   

15.
姚曦 《广告大观》2008,(12):42-43
中国广告三十年跌宕起伏,经历了4A公司的纵横冲突,本土公司荜褛褴褛,一路走来,渐成定局。4A广告公司牢牢地把控着大品牌的上游资源,春风得意。而本土广告公司如雨后春笋,数量庞大。但是,相对生命周期较短,因而少数的控制着地域人脉资源和客户资源的区域性广告公司便成为我国广告公司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6.
李想 《广告导报》2005,(7):126-128
专业价值。生意真经。曾经看似水火不相融合的两个东西,经过了一番沉浮起落,终于在一个层面上寻找着对话的可能。也许差异化是避免不了的(赵辉是个公司经营者,这和别的广告人有所甄别),但是赵辉和其执掌的喜马拉雅以及探索的公司模式,折射出在新的转型时期,中国广告公司经受的磨砺之痛和选择之智。  相似文献   

17.
《广告大观》2007,(10S):43-45
2005年中国广告全面对外开放,外资广告可以成立独资广告公司,此举对中外合资型广告公司意味着什么?本刊以上海市广告公司为例,希望描摹出合资广告公司的发展前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吴瑞光 《广告大观》2007,(4S):39-40
未来的中国,广告公司发展的最大挑战将是人才的短缺。随着中大型外资公司进军中国市场,本土企业不断拓展及强化内部市场及公关职能、专业市场,业务人员的需求将大大超过这部分专业人才的供应量。上海本土人才市场如今已成为“雇员市场”,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因此发现并留住优秀的本土人才是奥美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从2000年4月开始,国外的一些4A广告公司就已经开始在中国打桩圈地了。比如兼并,收购本土公司等等。近两年来,这个圈地的浪潮越演越烈,而且,这些国外的广告公司正在改变其客户走向,从原来的只服务外商、国际客户渐渐转变为争取本地客户,可是本土的广告公司虽然意识到这个情况,却没有拿出一个解决的办法来,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都是各忙各的,最后导致恶性竞争更激烈,客户流失严重的情况却没有好转。这种现象是目前本土广告公司面临的困境之一。  相似文献   

20.
冯淇 《国际广告》2010,(8):90-91
近日,美国通用在没有通知对方的情况下,单方宣布与两家广告公司解除合约,而很多国内的广告主,同样存在着不尊重广告代理公司的现象。对他们来说,广告公司只是“供应商”而非“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