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作为一个加重处罚情节规定在交通肇事罪中,以期发挥预防和制止交通肇事后肇事者逃逸现场的行为作用。然而,从该规定出台之日,就引起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界的众多争议观点。本文试图从比较法的角度,在介绍域外相关立法情况,并对我国刑法规定和理论研究进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构成,以期深化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立法者根据肇事者在交通肇事后是否逃逸以及因逃逸所造成的后果为标准,为交通肇事罪设定了由轻到重三个层级的法定刑,可见正确界定“逃逸”的含义是准确认定交通肇事罪的关键。然而自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简称司法解释)以来,关于逃逸的目的规范历来存在立场非常鲜明的两大观点,分别是“逃避法律追究说”和“逃避救助被害人义务说”。本文将通过对逃逸规范目的的分析以及逃逸一词背后的立法价值来把握逃逸的准确含义,并为司法实践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鑫  崔召选 《大众商务》2010,(14):252-252
1997年《刑法》将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分别规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其含义以及相关的认定问题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之间仍存在争议和分歧。笔者试着论述一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1997年<刑法>将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分别规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其含义以及相关的认定问题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之间仍存在争议和分歧.笔者试着论述一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交通肇事后逃逸现象非常普遍,常常使事故中的受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使受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从轻伤发展成为重伤,重伤发展至残疾等,这要求我们必须严厉惩治相关行为人,以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以及恶化。我国应该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从交通肇事罪中分离出来,规定为单独的交通肇事逃逸罪。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交通肇事罪罪名、构成、因逃逸致人死亡、共犯及刑事责任的解读,认为该罪只能用交通肇事罪冠以罪名。其罪的构成为:主观上是过失,主体是一般主体,客体是公共运输的安全,客观方面仍是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且必须出现严重结果的行为。尽管该罪实际存在着共犯,然而“逃逸致人死亡”只是该罪的量刑情节,更无共犯可言。肇事者无能力赔偿或者拒绝赔偿应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7.
陈璐 《大众商务》2010,(8):249-249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拥有量也呈现与日俱增的趋势,随之而来是交通事故的增多,交通肇事的行为屡见不鲜,最著名莫过于杭州胡斌宝马飙车案。那么交通肇事罪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认定交通肇事后的逃逸和自首,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拥有量也呈现与日俱增的趋势,随之而来是交通事故的增多,交通肇事的行为屡见不鲜,最著名莫过于杭州胡斌宝马飙车案.那么交通肇事罪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认定交通肇事后的逃逸和自首,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交通肇事罪的特征,罪与非罪的把握以及"逃逸"问题的理解等进行了简单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尽量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肇事罪是我国当前社会中常发的且日益严重的一种犯罪现象。无论是在实践中,还是从现行立法的规定来看,逃逸人对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不仅可能持过失,还可能持故意(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科学的立法不应将故意和过失两种心理态度规定在同一个过失犯罪的条款之中,且适用同一法定刑,因此,立法应加以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