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以城市"质量"和产业分工协作为基础,通过构建城市质量指标体系以及引入克鲁格曼指数对传统模型进行修正,并用修正模型定量分析了2013年关中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强度。研究发现,关中城市群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西安、宝鸡与铜川的分工协作较明显,渭南、咸阳、宝鸡与西安的产业分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关中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呈现出以西安为中心向外急剧减少的规律,外围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很少;各城市经济联系总量差距较大,强度等级结构不合理。因此,需加快西咸一体化,构建大西安,着力培养二级中心城市,扩大关中城市群辐射范围和经济联系强度。  相似文献   

2.
王玉勤  王乐乐 《物流技术》2014,(19):292-295
为提升关中城市群的战略地位,使其真正成为全力助推陕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点,根据关中城市群西安国际港务区、宝鸡陈仓物流园区、中国潼关物流港等这几大物流节点的分布,结合关中城市群各城市的经济联系、产业关联度,通过物流量测算,指出应在宝鸡、杨凌和渭南、铜川这两个区域增设物流节点。  相似文献   

3.
张迪 《西部财会》2012,(12):20-22
关中经济区的发展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因此发展好关中经济区及城市群,对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有重要意义。而财税政策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是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从财税政策的角度提出促进关中经济区及城市群建设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关中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政策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5.
6.
产业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推动力,产业结构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资源消耗。基于产业结构演变的视角,通过对关中城市群整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发展效率方面,关中城市群发展处于规模递增趋势,总体效率较高;在影响因素方面,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城市化率与技术效率正相关,高校学生人数比重和科教投入水平与技术效率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对关中城市群①住宅价格与居民收入及多个基本面因素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得知:住宅价格和居民收入存在协整和单边因果关系,住宅价格很容易受居民收入变动影响,住房支付能力稳定性存在区域差异。此外,公共设施、交通运输、教育和文化体育娱乐等因素也会显著影响支付能力的区域稳定性。基于以上诸种因素,建议地方政府在解决相关问题时,采取有...  相似文献   

8.
景哲 《现代企业》2004,(8):40-41
关中城市群是指,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和310国道线为一线、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技术及星火产业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为两带的“一线两带”关中经济区,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韩城、华阴、兴平等8城市在内的城市群。该区域的发展速度、质量以及实力都明显快于、高于和强于省内其它区域,关中城市群的基本框架雏形正在形成。SWOT分析法是将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内部条件的优势(Strength)与劣势(weakness)加以对照,从相互联系中作出更为深入的分析评价,是一种最常用的企业内外环境条件战略因素综…  相似文献   

9.
张瑞莉 《价值工程》2014,(7):149-150
郡县治,天下安。司马迁《史记》认为:"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具有承上启下、沟通条块以及连接城乡的枢纽作用。由于县域不仅有农业,还有非农业,因此,不仅是宏观和微观以及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载体。由于县域经济在联结城乡经济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从而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大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对于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目标以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对农业经济的支持和倾斜.县级层面的送域经济迅速发展,并表现出了巨大的区域差异性,县域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基于不断增长的县域经济揭示了县域邮政速递市场状况及其经济特色,构建了县域邮政快递市场的基本分析框架.提出了县域邮政速递将会是整个邮政速递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城市群是空间视角下经济利益相关者自发活动的结果,这种区域整合是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我国现实中的区域经济壁垒及行政区管理体制阻碍城市群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自然组合,削弱了区域整体竞争力。要进行区域治理创新,就要在充分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尽力协调政府间的关系,从而打破行政区经济藩篱,并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城市区域治理协调组织,以保证各种经济要素的充分流动与交换,要以"Citistates"理念为指导,弱化我国城市群治理创新理念发展的行政区概念,以形成常规化的合作协调机制。要建立健全区域共同市场规则,扩大城市群内企业的市场配置空间。推动建立跨区域的合作组织,以提升城市群公共政策的执行力。最后,还应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助中心职能强度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中心城市等级划分,并选取38项指标,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SPSS19.0中的因子分析功能,对城市群内部各等级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综合分析和测度,结论如下:(1)以Kei=0.7和Kei=2.0为节点,将各城市分为三个级别,北京、天津为一级,石家庄、唐山、邯郸和保定为二级,其余各城市均为三级。(2)以经济联系量大小为标准将各城市划分为紧密联系、一般联系和松散联系三个级别,其中紧密和一般联系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多缘于京津石的集聚与扩散作用和自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整合与重组的激烈竞争中,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在所有空间问题中,城市空间处于核心地位,空间异质性引发的空间分工已不容置疑地影响着城市群的发展与区域空间一体化。建立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价值基础上的城市群分工已成为区域空间一体化的力量源泉。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空间演化的证据表明,区域空间一体化本质上是城市空间价值与产业价值链耦合发展的结果,同时,只有建立区域空间多样化和城市空间专业化合作与互补的区域经济关系,方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肖东生  石青 《价值工程》2011,30(1):148-149
基于湖南"3+5"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内涵及目标,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剖析其在湖南"3+5"城市群经济一体化中的适用性,将参与湖南"3+5"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各方作为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生态有机种群,进而通过分析其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湖南"3+5"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运作机理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李东华 《物流科技》2008,31(4):81-84
社会物流是物流系统对社会资源的整合,是良好投资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论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别从系统内部、外部所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对城市群社会物流体系的竞争力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出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物流系统,才能高效、环保、可持续地对城市群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同的过程,为了实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及作用机理,树立符合国情的城镇化发展理念,确立新的城市发展核算体系,建立紧凑型城镇与开敞型区域相结合的城镇空间形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17.
田超  王磊 《企业活力》2015,(3):135-141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是一个相伴相生的过程,产业集聚在带来正外部性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拥塞效应。基于理论上的可能性,文章提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非线性关系,并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006—2011年工业数据,采用动态面板GMM估计的分析方法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工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但是对产业进一步分类后发现,资源密集型产业的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关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U型关系。据此,政府应该根据行业特性和产业集聚效应的差异,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利于集聚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的健康成长,增强城市群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是地区人口、产业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集中体现。以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地级城市的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数据为基础,通过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以揭示城市人口—产业—空间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变化态势。结果显示,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人口—产业—城市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波动变化,但整体波动范围相对较小。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人口发展高水平地区集中于中原城市群西部和南部,产业发展高水平地区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东北—西南轴线左上方,空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多分布在河南、河北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分析发现,中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长三角城市群,且协调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空间分布态势逐渐由中原城市群东北—西南轴线左上方向西北—东南轴线左下方转移。改变中原城市群低水平协调发展状态,应以产促城,发挥区域人口规模优势,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区际联系,推动城市产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于长立 《价值工程》2012,31(34):321-323
城市的生态宜居性就是指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居住、健康发展的自然和人文空间环境。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性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是吸引高素质的人才的需要,是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性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意义重大,建设中需要构建强大的生态经济体系、自然资源保障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