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成为中国快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现有的研究很少从生命历程视角分析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变化。基于居住环境的内涵和数据的可得性,利用我国2000年、2006年和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数据,建立了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年龄作为个体老化的标志,从住房状况、居住安排、邻里关系、社区设施和养老服务方面分析了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的动态变化,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城市老年人的人均住房面积和人均住房间数波动式变化,大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趋势;单独房间比例在高龄阶段减少;年龄越高,住房设施齐全度越低;随着年龄的增加,住房自有率下降;老人独居比例下降;社区设施和养老服务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年龄越高,居住年数越长,邻里串门比例越低。这反映了老化过程带来的居住环境需求的变化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对依据个体老化过程来完善供给和政策支持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城市宜居不但包括良好的经济环境,也包括舒适的居住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最新出炉的《中国城市宜居指数2005年度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城市宜居指数为65.7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国内的城市普遍存在低收入群体的宜居满足度较低、城市宜居的细节不足等特点。调查显示,六成多的居民目前所居住的第一居所的户均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下,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0.1平方米,这一数据与建设部确定的小康社会居住目标的城镇人均35平方米还有一定的差距。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城市居民用于度假、休闲的第二休闲房产或者度假房产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上海市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外来人口居住的空间分异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中心城区呈现产业结构主导人口结构的特征,远郊区呈现人口结构主导产业结构的特征,近郊区二者的关系取决于住房的可得性。当一个区域住房可得性较高,则容易成为外来人口的集聚区,并形成外来人口主导产业发展的特征。因此,住房政策、居住管理可以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从而起到调控大城市人口流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老年住宅公寓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自1999年以来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因此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居住问题是摆在我国和各个城市面前的一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老年人所选择的养老和住宅方式,由于历史和传统观念等原因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主要形式有与子女共居、与子女邻居、独居,除此以外还有托老所、福利院、临终关怀医院以及老年公寓等。老年公寓(老年社区)是依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建造的专供老年人居住的住宅。它是既体现老年人养老居住,又能享受到各方面社会化服务的住宅。老年公寓兴起于北欧一些国家,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一些城市发展起来,成为房…  相似文献   

5.
《北京房地产》2006,(3):53-54
一个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不应只是适宜一部分人,而是适宜所有人居住,因此,城市宜居不但包括良好的经济环境,也包括舒适的居住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但是,目前国内的城市普遍存在低收入群体的宜居满足度较低,城市宜居的细节不足的特点。这一结论来自于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和《商务周刊》杂志联合编制的《中国城市宜居指数2005年度报告》。该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城市宜居指数为65.7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6.
张朝雄 《数据》2006,(7):36-38
宜居就是讲究人性、突出个性、适宜居住,它包括公众对于居住空间、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评价.它包含并超越了安居概念,其宗旨在于居住地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那么百姓眼中的宜居具体表现是什么?我国目前的城市宜居水平如何?有什么特征?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第一财经年度合作编制发布的<零点宜居指数--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2006年度报告>指出:2006年市民给中国城市的总体宜居水平打了61.4分,比2005年略有降低;市民对个体居住空间、社区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满意度都比较低,其中社区空间满意度最低.  相似文献   

7.
谷志莲  柴彦威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1):89-95,102
许多中国城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社区养老成为广受提倡的主要养老模式。单位社区作为中国城市老年人的主要居住空间,也是城市改造的重点,其发展前景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宜老性"的视角,通过典型单位社区的案例研究,从老年人的日常行为、老年人的社区认同、社区组织与建设中的社区参与等阐述了单位社区的"宜老性"特征,认为转型中的中国城市单位社区具有宜老社区的特点,其空间结构、社区认同、面向老年人的社区组织再造等是"宜老性"的重要体现。单位社区养老设施与为老服务的相对缺乏也成为应对社区养老的最大制约,宜老环境建设面临着市场化力量主导下的社区资源争夺。在单位社区改造中,应该充分肯定单位社区对单位老年人的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并亟待解决.近年来,一些城市人在农村装修老房子、 自发购买农家院、盖小别墅养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如何发挥乡村养老的价值,开辟新的养老空间,探索新的养老方式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将村落特点与老年人的需求对应起来,将村落的自然、 居住和社会环境与养老功能实现结合起来,探讨村落养老对城市和农村的积极影响及村落养老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城市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影响居民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解决住房问题是住房政策的重要目标。在界定中国城市住房问题和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基础上,根据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测度了我国城市住房问题的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城市住房问题发生了动态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这种差异在大城市和沿海城市比较突出;城市住房问题具有社会群体的相对集中性,经济发展有效改善了住房问题。最后,分别从国家与城市层面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等破解住房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的数据考察了影响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因素。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健康状况越差、自理能力越差和年龄适中、子女家庭住址越近的老年人越可能与子女一起居住,而受教育年限、是否有工作和子女是否都已婚对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没有显著影响。这些研究说明,老年人与子女居住主要是可以从子女身上得到贴身照料或情感慰藉,而不是获得经济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从“碎片化”困境看我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在"未富先老"的经济社会背景下,有效化解城市家庭照顾功能弱化与社会沉重的养老负担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正面临着严重的"碎片化"困境,主要表现为城市养老服务体系仍处于一种体制的混沌性、供需的偏差性、机制的阻滞性状态。要尽快走出"碎片化"的实践困境,推进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就必须扩展公益性空间。这就要求,着力突破制度瓶颈,科学进行制度安排,实现机制创新:一是加快养老服务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发展;二是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增强养老服务的供需契合度;三是落实养老优惠政策,优化养老服务制度环境;四是加强监管和标准化建设,提升社区化养老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出于不能自我料理生活起居、照顾孙辈等原因,农村老人会在几近暮年时向城市迁移。对向城市迁移这一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老人有拒绝、被迫接受和主动要求三种不同态度。一旦移居城市,老人的不适应会使家庭矛盾会增加,心理负担加重,这是年轻人啃老的另一种形式。但同时减少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年轻人在城市更能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3.
王港 《价值工程》2014,(23):327-329
本文以南京市栖霞区老年人为调查对象,从老年人基本情况、社会生活环境参数、日常生活活动、认知能力、情绪行为和视听觉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老年人能力呈现生活状况令人担忧、生理自理能力总体较差、认知能力一般和情绪行为总体稳定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邱迪 《价值工程》2015,(12):257-259
随着社会快速进入老龄化的步伐,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与日俱增。以昆明市目前正在使用的8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对设施的使用时态进行调研,以社区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对社区的满意度为切入点,总结出目前昆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建筑设计、经营管理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善意见,以期为此类建设与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我国老龄设施体系的建立应以养老模式和老龄人口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基础.老龄设施的规划设计也应符合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城乡的二元特性.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5,(36):1-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增加,社会各界对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愈加关注。在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基本养老政策基础上,城市社区住宅的适老化将成为社会广大老年人群体"原居安老"的关键节点。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基于"原居安老"理念,对"城市社区住宅适老性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进行补充完善,并将该评价体系应用于实例。  相似文献   

17.
彭亮  李黎 《价值工程》2021,40(30):14-16
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视角,对湘北农村留守老人养老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得出其劳动力流出对湘北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影响要素,同时结合相关养老政策性文件,梳理出劳动力转移对湘北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需求的主要影响指标;应用层次分析(AHP)模型,计算其各影响指标权重并排序,得出湘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其留守老人养老需求要素的影响程度,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群将成为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城市网络外部性是挖掘城市群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途径。本文基于城市网络外部性的理论构建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的模型,运用空间计量的实证方法,利用2003—2019年中国12个城市群1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的网络外部性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相比城市群外的城市网络外部性,城市群内的劳动力和技术产生更强的正向城市网络外部性,且城市群内部的高铁可达性可以强化劳动力的正向城市网络外部性,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关联度可以强化技术的正向城市网络外部性。根据本文结论,加强城市群内城市间联系,完善城市群内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城市群内城市间产业关联,是中国城市群未来实现城市经济协同增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
基于创新流视角的广东省城市创新体系与职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城市作为创新的重要载体,研究城市创新体系与城市创新职能结构对构建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市创新流视角,利用城市创新流强度,揭示了广东城市创新体系与创新职能结构。研究表明:广东形成一个以深圳、广州为塔顶的三级塔型城市创新体系。商贸业是广东创新职能强度最大的部门,其他依次为科教文卫业、金融与房地产业、交通与信息业、工业与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公共管理与服务业。除农林牧渔业外,珠江三角洲是各行业部门创新职能强度的高位区,但不同区域各职能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