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舰 《城市问题》2012,(6):36-40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反映了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潜力。在已建立的我国特大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评价标准指标体系,采用无量纲化加权计算的方法,提出了衡量我国特大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指数和算法,定量地表达了中国各特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进而应用综合分析与专项分析结合的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世界人口已经超过70亿,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人口城镇化率在2011年达到51.27%,所以,仅以人口作为特大城市判断依据显然难以令人信服。特大城市相比其他城市,无论从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地理空间规模,还是从区域发展和创新带动力方面都处于其所在国家或区域的前列,在区域城市体系发展方面起着重要标杆作用。判断特大型城市的标准首先应是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标准,其次是城市首位度,再次是城市的"吞吐"能力,最后是城市的功能完备度。  相似文献   

3.
空间结构布局是城市综合发展需要考虑的核心因素,对于规模巨大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是如此。目前,中国部分超特大城市实施多中心策略,其是否满足生态城市的建设需求值得探讨。基于2005—2019年中国超特大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社会网络法测度城市多中心程度,实证考察大型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其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超特大城市的多中心程度对城市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均呈现先增加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对拐点进行分析发现,多数超特大城市处于提升多中心程度将促进碳减排的阶段。机制分析说明,城市多中心程度通过城市创新影响碳排放,城市公路设施水平则负向调节城市多中心程度对碳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全国52个特大城市1990~2008年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中国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出现了多中心、多轴线的演变,多中心结构、带状结构和放射结构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演变特征在1990~2000年表现更加明显,多轴线的演变特征在2000~2008年表现更加明显;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主要受城市空间规模扩大,城市产业结构类型和城市空间增长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最后基于1990~2008年中国特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将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归纳为单中心结构分化、轴线结构强化、单中心结构回归三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城市建设投融资结构已经发生较大变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日益显著,但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必须创新投融资模式,探索城市建设投融资长期有效的融资途径,稳步推进特大城市建设进程。本文在研究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与渠道基础上,对我国特大城市建设融资创新融资模式与渠道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当前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的发展,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我们在为特大城市取得的成就感到欣慰的同时,还应当看到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特大城市的交通规划问题就日益凸现出来,并严重影响了特大城市的发展。笔者就我国当前特大城市的交通规划问题展开论述。文章首先阐述了科学制定我国特大城市交通规划问题的必要性,继而分析了我国特大城市交通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特大城市交通规划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大城市紧凑度测度及多重效应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紧凑城市作为一种全新发展理念和模式已经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高度认可,必将引领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对紧凑城市研究动态和发展内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科学指标体系,对中国16个特大城市的紧凑度进行测度并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对城市紧凑度的经济效应、产出效率及环境效应进行研究。形成三个结论:第一,功能紧凑是紧凑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第二,由于在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基底等方面存在差距,当前中国特大城市紧凑度发展存在较大水平差异。第三,从城市紧凑度多重效应计算结果看,城市紧凑度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地均有效产出、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8.
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状况、特征及问题刍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表明,特大城市始终是城镇化的核心,并且在城镇化水平稳定的情况下,特大城市仍将不断扩张.特大城市数量的快速增加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些城市的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通常是所在区域的发展核心,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了解这些特大城市的发展现况以及从GDP、人口总量、建成区用地等多指标角度分析它们的发展特征,将有助于准确了解我国特大城市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下一步调整政策的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9.
特大城市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高度的人口聚集会引起“城市病”横行、城市体系发育不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加剧等问题.立足于我国具体情况,结合国外特大城市人口调控经验,提出我国特大城市人口调控应通过建立“都市圈”“卫星城”等新城分散市中心人口压力、增强周边地区人口吸引力、经济调控、建立高效交通网、加强政府主导等方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由信息化、数字化到智慧城市的发展,相应要求特大城市积极向智慧城市转变,这也是特大城市解决突出问题,适应管理复杂化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特大城市与智慧城市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并以上海市与宁波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为例,展示了智慧城市的技术共性与相异的应用路径.在技术、体制、应用、产业促进等方面提出了推动特大城市向智慧城市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