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著名营养与食品卫生专家陈春明教授说,老人们保护健康不能依靠保健品,要依靠平衡膳食、多多锻炼、生活规律、情绪乐观才行。保健品是为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准备的,不是人人都可以吃、什么保健品都可以吃的。正常人没有特殊需要最好不吃保健品。陈教授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逢年过节都买保健品去看老人,老人们也觉得吃了就有好处,其实这是很大的误区。首先,保健品中有很多是放了中药的,而人是不该每天都吃药的,况且保健品的试验要求又不是长期观察的结果,不知长期服用效果会怎么样,人要是长期吃的话,等于拿自己当试验品。许多人可能…  相似文献   

2.
吃鱼别怕刺     
鱼是极富营养的食品。它含有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鱼油对人有益且无过度肥胖的后顾之忧。但食鱼也有要注意的事。家有老人或幼儿,为防意外,一般都不买小鱼及多刺的鱼。不过这件事并不是绝对的。倘将这两种鱼放进压力锅,加醋及其他佐料们制,则成品连骨头都酥烂了,是可以“关门吃”的,且连骨食用,所得钙质更多,对老人和幼儿是最适宜的。吃鱼别怕刺@金介华  相似文献   

3.
问一句保健品是药吗,相当于问猴子是人吗。你说不是药,厂家说"包治百病"。你当药吃,不如啃口馒头。是不是药,没人管。吃了大亏,没人管。人们与保健品之间竟然成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相似文献   

4.
时下,随着保健品的持续升温,众多称可以治疗疾病的保健用品被吹嘘得天花乱坠。保健用品能防治高血压,能改善微循环的宣传,吸引了许多老年消费者,保健用品果真像宣传的那样有保健作用吗?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每一位老年人都想延年益寿,一些保健品经营商正是抓住了老年人这一心理,夸大保健品的作用,在促销中常设下一些圈套,让老人们往里钻。  相似文献   

5.
正人和人交往,有个境界叫做引起共鸣——对作家来说,共鸣可以激发创作;对商家来说,和消费者共鸣就是商机,就有利润可图。众所周知,中国是个保健品消费大国。而在这批"大军"中,老年人是绝对的"中坚力量"。媒体曝出沈阳一位84岁的老人,6年来共花费30万元购买保健品,其中5万元的保健药品甚至还没来得及吃,就已过期扔掉。人们不禁要问:向以节俭著称的中国老人,为何一掷千金痴迷购买保健产品?我们听听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识的提高,保健品这个名词好像在瞬间家喻户晓。一时之间,“老人要补钙、妇女要补血、儿童要补脑、胖人要减肥”成为时尚,保健品似乎成了这个时代保证生命健康的宠儿。面对这个巨大的蛋糕,很多保健品生产企业纷纷上马。“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保健品市场可以说是热闹非凡。然而保健品的“短命”也成为这个行业难以逃脱的命运。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保健品市场如此怪异呢?在这场虚假盛宴狂欢的背后,又是什么呢?这些年来,疯狂的广告轰炸、低成本的投入、一些配方成分严重违规、虚假和夸大宣…  相似文献   

7.
《山东企业管理》2012,(8):65-65
在这个国度里,衰老注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所有老人应该享受的.几乎都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获得,比如实惠的医疗费用、安全的食品和保健品、受到尊重与关心的权利:而那些老人们本不该得到的却始终紧紧追随着他们,比如来自他人的忽略、傲慢、轻视和生活的窘迫。  相似文献   

8.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照顾,而在我国的城市中绝大多数老人依靠自我养老,如果长期护理保险能够普及,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就有了保障。同时,面对高额的医疗护理费用,许多人望而却步,一些长期慢性病患者不愿到医院去诊治。而长期护理保险可以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从而推动我国医疗护理事业的发展,甚至可以推动我国服务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利生 《乡镇论坛》2013,(29):36-36
中秋节期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县委组织部组织17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的大学生村官带着食用油、水果、月饼和营养保健品等来到敬老院看望五保老人.大学生村官在敬老院里帮老人铺床、剪指甲,与老人一起拉家常。老人们都夸赞说:“这群年轻人真不错.很有孝心.不仅经常来关心俺们.还不怕脏不怕累地为俺们打扫卫生.”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员听说国外有种带过滤嘴儿的烟,就托人购买了一些,打算从招待费中报销这笔开支.毛主席得知后严肃地说:“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个人吃的花的,可我要是生活上不检点,随随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长们、省长们、市长们、县长们就都可以吃了拿了,那这个国家还怎么治理呢?”可见,只有廉洁公正、摒弃私心,才能真正用好手中的权力,为民谋福祉、为国谋未来.  相似文献   

11.
我国保健食品目前有两类:一类为营养素补充剂;另一类为中药或药食同源类物质以及某些食物特殊成分等。若能合理选用保健食品,对于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有重要作用。但食用不当,反而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如何找寻合适自己的保健品,科学进补呢?第一:了解个人体质及需要。在选购保健品时,必须弄清自己希望在哪些方面获益。不要一听到亲朋好友说吃了某种产品变得更健康,就盲目跟随。第二:给保健品一些时间。现代人讲究效率,花钱买了保健品,希望一下子见成效。如果感受不到明显的改善,马上不再服用,或转而购买另一类产品。其实,身体的改善是需要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给国人带来的显著变化就是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较快提高。而有了温饱的中国百姓,不再是只顾填饱肚子了,而是注意滋补保健。男人希望精力充沛,女人希望青春永驻,老人希望长寿,孩子则需要益智。大约如此,一批又一批急于寻找“经济增长点”的保健品营生的人,觉得有大赚头了。一时间诸多种保健品哗哗啦啦便充塞于我  相似文献   

13.
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一切保障作用的总和。只要注意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我们在北京调查了很多一百多岁的健康老人,他们为什么非常健康呢?吃得好,还是钱多?都不是。健康老人的生活方式五花八门,但有两条,健康老人都一样:第一,健康老人个个心  相似文献   

14.
随着又一个新学期的到来,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考上一个好高中、好大学,将希望寄托于形形色色的补脑保健品。因此,一些药店和卖场保健品柜台上的补脑保健品销路相当好。然而医学专家却对此现象感到万分忧虑,认为正处成长发育期的孩子根本不需要额外吃什么补脑保健品,如果实在要补的话,适量的维生素和科学的食补就已足够。而过多地滥服一些保健品,很可能起到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最近,有不少居住在城市中的退离休老人来信反映;在如今的家庭里,晚辈与长辈的关系不像过去那么亲近了,儿孙们都很忙,有时想见上一面都很难,家人要想亲亲热热地聚在一起就更难了,老人们觉得自己在感情上被家人遗忘了,这些老人在信中说,他们在经济上并不指望晚辈们接济,生活上也能自理,只是觉得离了儿女,精神上有失落感。兰州市一位退休老人在信中说:我退休以后,突然间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同志和环境,心里头总是空落落的。儿子们都成家单过了,一个女儿也参加了工作。白天我觉着还好过,可一到傍晚,我就特别盼着女儿回家。有时在家等得耐不住,还到路口、汽车站去等女儿。好像离了我女儿就没了靠山似的。有时候我女儿去学计算机课,回家晚了,我饭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舰妹执麦克风谈××口服液最近脱销,为此请保健品批发店的边经理说根由。边经理说脱销不是近来的事,他们这里供货时常断档,自打这种口服液一问世,就受消费者喜爱。边经理说他问过消费者为什么愿意买这种口服液,他们都说吃了有精神云云。再下来镜头切换,舰妹的麦克风对准了个把消费者的嘴。"比药管事,我吃了多年的药没治好病,一喝口服液,好啦!"反正是侃,把些个口服液说得仙丹也似。消费者得留神,口袋里要治病的钱挣得不容易,您买回来的保健品能不能保健不知道,您付出的可尽是广告费了。  相似文献   

17.
劳动是福     
一次随一老人去探望他一位卧床不起的老友。见了面,两个老人的问候语特别有意思:"还吃得?""吃得。""还做得?""做得。""你可真有福气呀。"床上的老人满脸艳羡。能吃能做,就是福,这话令人感动。劳动是福。"福"字的写法就与劳动密切相关:"一口田"。有了田就有饭吃,有饭吃就是福。但天上不会掉馅饼,田里也不会自动冒出干饭来,要靠劳动。劳动与福的姻亲关系非同一般。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说它  相似文献   

18.
付翰林 《民营科技》2011,(12):201-201
有人说:安居乐业。安居,就是要有一所房子。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别管是男人、女人、城里人、乡下人等等,每个人都需要一所房子去生活。也就是说,房子是一个人生活中必须拥有的物体。这个物体,由于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它就是商品。房子=商品,而无数个房子累加在一起,就是一栋楼房、一片楼市,而由房子所产生的房产和地皮所产生的地产,综合起来就是房地产市场。现主要对当下房地产市场走势的一个判断,这不是空穴来风式的胡吹乱侃,而是基于本人长期对房地产市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现代审计与会计》2014,(6):F0003-F0003
我们都知道,日常饮食中多吃新鲜蔬菜好,可并不是说,吃了新鲜蔬菜就可以达到营养需求的,关键在于人们吃菜的时候的错误食用方法导致蔬菜失去了它原有的功效。那么吃新鲜蔬菜要注意哪些误区呢?  相似文献   

20.
何雁 《企业文化》2007,(2):76-78
西方有谚语说,幸福的人儿无需倾诉,没错。不幸的人需要倚靠在一个坚实的肩膀上哭泣、倾诉,以抚平心灵创伤,鼓起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而幸福的人只管尽情享受生活,没必要逢人便说。今天,我却情不自禁地想与读者们一起分享我的幸福生活。可以说,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几乎都在1991年我来到中国以后渡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