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近十年的中国思想界,在各种各样的“中国价值”、“中国模式”、“中国主体性”的叙事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理论预设,这就是对抗普遍理性的历史主义。中国的历史主义从20世纪90年代的反西方主义思潮发展而来,在21世纪初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挑战价值性的普世文明,相信历史只是以个性的方式存在,国家乃是个性化的集中体现。它试图发现中国特殊的民族本真性,以对抗西方的文明一元论,然而,历史主义对中国的整体化诠释是暧昧的,在抛弃西方文明中启蒙价值的同时,却吸纳了其可怕的国家主义,最终其所追求的另类现代性,只是一种去价值和去伦理的国家富强和韦伯式的制度合理化而已。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东方社会的文明历史的研究以及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索,提出了关于东方社会即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设想。今天,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反思非资本主义道路问题,剖析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与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得失成败的内在关系,对于东方社会主义国家成功解决自身现代化建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化是指以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人类社会文明整体发展的过程和状态.现代化作为代表人类社会文明先进水平的一种“状态”,它是一个世界性经济和历史的范畴,又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它不是以哪一个国家为标准,而是以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只有在科学技术上进而在经济上,以及由此带来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达到了当代世界先进水平,才可以说是实现了现代化.正由于此,现代化同时也动态地表现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过程”,这就使得现代化成为一个极富魅力的而永无止境的社会目标.就其外延而言,现代化决不能作仅指科技、经济现代化的狭义理解,而应广义地理解为现代化不仅指科技、经济现代化,而且还包含整个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珉 《当代经济》2007,(21):4-6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吉林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抢抓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已经走出老工业基地最艰难的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跨入全面振兴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5.
文史天地     
秦晖:弗兰克既回避文化差异又回避制度差异,既要弘扬超越东西方的全人类普世价值,又想解释西方与东方的不同命运,而这种解释又要避开“文化”与制度,这就使自己陷入了逻辑困境之中。……这一理论困境的背后,反映的是当代西方左派历史理论的不成熟。 唐少杰:基督教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精神或革命伦理的一个“流”,映射出的恰恰是包括中国革命在内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张力,特别是中国走向世界现代化的一种张力。文史天地  相似文献   

6.
王珉 《当代经济》2007,(11S):4-6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吉林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抢抓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已经走出老工业基地最艰难的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跨入全面振兴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7.
观点     
《经济导刊》2023,(1):7-8
<正>马丁·雅克:西方化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标准西方人认为世界就像一部“自动扶梯”:不同的国家根据其发展阶段处于不同的水平,但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而西方站在自动扶梯的顶端。现代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西方化,特别是美国化。这种想法是西方价值观及现代化理论的核心,但它忽视了历史和文化。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深刻地塑造了不同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伟大目标 :“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 ,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 ,它集中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崇高追求和新的思想境界。现代化是人类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是世界历史的潮流。它始于 18世纪后期的英国工业革命 ,早期的现代化的中心区域主要在西欧。东方民族的现代化事业与抵制西方殖民侵略相联系。近代和现代中国 ,现代化始终是其浑厚的主旋律。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这一目标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把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是中国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长沙老字号招牌与地域性文化考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老字号是商业文明的光辉成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众多的老字号。以“火宫殿”为例通过西方的符号学、图像学等研究方法探讨东方传统招牌符号形成的原因以及与地域性文化的渊源,对长沙文化及商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梁昊光  李力 《国际经济合作》2023,(5):13-21+91-92
世界现代化起源于18世纪工业革命,不仅是一种世界历史过程,更是一种社会变迁、国家竞争和文明转型。西方国家先后经历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两个阶段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开端于19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现代化建设:建国初期、改革开放40年和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国7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创新发展成果显著,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有可能使中国达到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使中国重新站在人类文明的世界前沿,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为世界大部分国家和人口的现代化提供参考和借鉴,开辟出一条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提供新范式。  相似文献   

11.
方炜  张明状 《生产力研究》2022,(12):1-10+37+161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了百年光辉历程。这一百多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在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举国体制蕴藏着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一大法宝”。文章从历史性跨越发展视角,回顾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发展的百年征程,探索举国体制百年演进的历史缘起,梳理举国体制优势发挥与我国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之间的逻辑,总结举国体制发展演进、与时俱进的历史经验,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2.
澳洲学者费约翰从移民身份与民族意识的连结出发。则是从澳洲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唤醒”了中国的能动性。故既不纯然是东方的民族主义反帝史观。也不照单全收普世的自由主义或现代化史观,这是否算是某种来自于“南方”的观点?有没有这样一种南方的可能性,在看待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时,同时响应了“西方”或“东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文化和生产力的互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亚乔 《生产力研究》2003,3(4):100-101,108
生产力是古老而又永恒的范畴 ,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力进步和演化的历史 ,也是文化和生产力交互渗透和发展的历史。科学和文化在任何时代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文章从古代的东方文明 ,近代的西方文明 ,以及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作了多层面的考察。基本结论是 :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有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14.
陈钟 《经济》2023,(9):28-31
<正>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近年来,我国信创工作发展迅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国高校数字化专业人才发展现状自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党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取得可喜的成就,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和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培养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投身强国富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本国国情深入思考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明确宣告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五个坚持”的成功经验,这是我们继续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守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反思历史即是认识当代,而我们向例称之为“当代史”的,又是怎样一部历史呢?1949年,开国大典,胡风躬逢其盛,激动地写道:“时间开始了!”人们渴望从此告别落后、贫穷、愚昧,在一张白纸上绘制最新最美的画图,然而历史拒绝浪漫,新中国55年山重水复。默察世界历史进程,不得不承认历史决定论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我们视为“规律”的,恰恰是“例外”。五千年以降,诸多古老文明盛衰浮沉,却不出王朝兴替旧轨,西方由于自身独特条件和历史偶然因素作用,率先走上现代化之路,世界历史从此改变了方向。与其他古老文明一样,中国现代化既是后发的,又是外生的,近代以来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自1840年算起,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已逾一个半世纪,而新中国55年于此一“长时段”尤为关键,全能主义与后全能主义,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前现代性、现代性、反现代的现代性、后现代性,诸般因素如此错综纠绕,于世界史亦属绝无仅有,而我们的思考亦须在此背景下展开。55年了!在经历了无数撼人心魄的顿挫与光荣、煎熬于无数摧人神思的悬疑与梦想之后,人们至少会认同这一点:思考,无论是对于一个个人的进退行止,还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比“应该怎么样”更  相似文献   

17.
近代西方文明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但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凸显,西方科学与文明的发展目前出现了瓶颈问题,科学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进步都呼唤着一种新的科学、新的文明,而它们的核心思想与东方科学和文明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现对科技可以产生有益的导向作用,未来的世纪必定会成为中国科技复兴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姚彤 《大陆桥视野》2013,(19):22-27
2100年前,一条从中国长安绵延向西的道路,将古老的东方与遥远的西方紧紧连在了一起。这条由骆驼脚掌踏出的“丝绸之路”,不仅是千百年来东西方往来的“交通走廊”,更促使沿线各国、各民族融合共荣,形成多彩灿烂的新的文明动脉。  相似文献   

19.
文明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日益成为民族、区域、国家的竞争焦点,因此,由“文明”的发展所引致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广泛。而今我们的关注焦点是文明的“共赢”何以可能?即通过挖掘文明“冲突”下的深层原因,探讨文明“对话”的基础是什么?通过比对发现,只有找到隐藏在文明“冲突”中的影响因素,并调整这些导致冲突的关键点,才有可能推动一种由“冲突”走向“共识”的文明体系,即发展以文明的“共识”为目标的“文明的经济”。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考察中西方千年金融发展,从国家治理逻辑角度提出了中西方金融大分流的新假说。该假说认为金融大分流的本质在于能否建立起可持续的公共信用体系,根源则在于中西方政治目标与治理模式的分野以及由此带来的公共信用供求的差异。该假说强调“目标函数”决定“行为方程”,揭示了政治目标以及与之相契合的治理模式选择在各国金融制度长期演进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为分析金融大分流提供了更为完整的逻辑链条和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机制。基于大历史视域下的国家治理逻辑假说,以及近代以来中国为现代化融资所进行的艰难探索和成功实践,本文认为,超越金融大分流所暗含的“从分流到合流”的逻辑,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是金融助力现代化的必然之选:既要深刻总结各国金融发展所呈现的规律性认识,又要找准并坚持中国特色,真正做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归根到底,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逻辑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