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分析了农村公路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即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也研究了发展“农村公路经济”的基本战略:以公路为“骨胳”,设计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以公路为“龙头”,促进农村经济的开发和完善;搞好农村产业服务,推动农村公路经济健康发展,从而使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洋  黄琳 《致富时代》2011,(5):80-80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在此过程中,基金的投资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将起到助推作用,而作为大的机构投资者,社会保险基金能在低碳经济中发挥多大的作用是该文探索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由产业发展趋势探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力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逐渐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各地区域经济主体的利益趋向愈加凸显,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也更加激烈,政府行政协调在实践上的局限已经越来越明显。以产业发展趋势探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力机制,为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提供一个新的产业视角,以利于发挥“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已经开发和形成规模的景区和项目为尽快把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淅川抢抓南水北调带来的历史机遇,确立了建设“旅游名县、生态示范县、经济强县”的宏伟目标和以旅游促开放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产业作为淅川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去抓。  相似文献   

5.
郑勇文 《江苏商论》2023,(6):117-119+130
科学的人才培养策略是高质量人才输出的保证。在三螺旋理论框架下,政府、产业和大学三主体以发展经济为目的、以发展技能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根本,通过目标协同、师资协同和教育过程协同,“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构建高职“双精准”人才培养策略,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精准输送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6.
刘凯 《江苏商论》2023,(8):35-37+4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得到越来越大的运用,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数字经济在旅游行业应用也很广泛。“红旗渠”是河南省安阳市重要的旅游产业,“红旗渠”旅游产业的发展存在有利条件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要避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红旗渠”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价值,就要推动数字经济与“红旗渠”旅游产业相结合,使“红旗渠”旅游产业在与数字经济的融合下呈现新的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7.
吴倩 《商》2013,(18):411-411,406
“门票经济”是一种短期化行为,由此而产生的旅游门票的价格乱象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旅游市场秩序,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要树立“旅游经济”的观念,以平均利润率为基准,充分兼顾旅游产业链的利益均衡,才能使旅游门票的价格合理回归,促进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经济体系中,聚焦需求端的数字产业化进程先于聚焦供给端的产业数字化进程,随着我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不同的发展起点和运行逻辑使数字经济在宏观经济中的贡献持续增大,区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以2012—2019年为研究期,借助区位熵和描述性统计,通过分析“两化”发展及其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发现,数字产业化开启产业数字化发展,产业数字化倒逼数字产业化转型升级,但“两化”相互独立。2015年以后,“两化”的关系从协调发展逐渐转向不协调发展,严重制约了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突破。在数字产业化视角下可将各区域按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两类,一类是发达地区,包括东部、中部和少部分西部地区,另一类是欠发达地区,包括东北和大部分西部地区,两大区域处于数字产业化的不同阶段。产业数字化的空间集聚性和产业集群性与主要城市群叠加,产生范围经济效应,形成城市群中心化分布格局,中西部地区处于劣势地位甚至有被边缘化的风险。“两化”以相反的作用力影响着区域发展格局,产业数字化的高占比加大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难度。提高新基建的区域覆盖度、提升欠发达地区数字设施与产业发展的匹配性、加大“两化”的专业化力量和产业链的数字化建...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贸导刊》2005,(6):30-31
200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取得了新进展,为加快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初步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也为2005年全面实现“十五”目标、完成“十五”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浙江产业集群“盛极而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树荣 《浙商》2005,(8):44-46
前不久,美国有关机构和媒体像发现新“秘密”似地宣布:“中国制造”的成功:“秘诀”在于它的产业集群。而国内有媒体称“产业集群是中国经济第三次浪潮的发动机”。然而,以产业集群出名的浙江,却面临着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1月下旬,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金融危机对我国重点产业发展影响”课题组对广东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为期6天的调研。通过调研,对当前我国以珠三角为代表的东部地区产业发展困难现状和其原因有一些比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产业升级的技术选择问题如过分强调劳动力丰裕的比较优势,将人为压低产业的技术选择等级,易跌入“比较利益陷阱”。以高新技术及其创新为目标的政策取向,不仅内生克服地区产业同构化,缓解买方市场需求约束,推进城市化等经济增长效应,而且内生解决“技术排斥劳动”引致的失业问题。新经济条件下,实现产业技术进步目标,企业技术自生能力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造成的能源安全与全球环境变化日益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为特征“低碳”发展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配套产业,包装产业必须坚持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走绿色包装之路。依据低碳经济理论,本文在概述“低碳”时代我国塑料包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所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了我国塑料包装产业升级转型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4.
周皓岩  夏莹 《中国广告》2005,(11):100-102
在不久前闭幕的“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上,一场以“全球电视产业新愿景”为主题的电视高峰论坛吸引了来自诸多美洲、欧洲、亚洲最具影响力的传媒机构巨头以及全球著名传媒经济学者,共同探讨全球电视产业的发展和未来。这其中“对于话语权的争夺”成为一个讨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为老龄化社会下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数字经济+智慧化养老”为对象,探究养老服务产业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分析数字化融合发展中出现的障碍,并提出促进养老数字化发展的途径,希望促使数字经济与养老服务产业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6.
波波 《广告大观》2009,(7):128-129
作为最早接触并应用互联网营销的产业,IT通讯产业至今依然领先,但这种发展势头伴随着产业的深刻变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更加有效的互联网营销平台和营销方法。搜狐集台了多年来在IT通讯产业的营销经验,并结合搜狐强大的品牌实力与媒体影响力,提出了以“整合、创新、体验“为核心的”MATRIX”矩阵营销工具,力求为实体经济助推加速。  相似文献   

17.
“十一五”广西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的的新型组织形式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对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及作用,我国发展产业集群的实践进行简要概述;对“十一五”广西如何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提出一些对策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黄山松  余恩荣 《商业研究》2005,(15):134-136
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量。其形成与发展在于外部经济的循环作用,以集群优势集聚经济效益而向产业关联延伸。植入型和原生型产业集群的成长机理各具差异与特色。对植入型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应给予足够重视。培育我国产业集群必须构建“集群文化”,使之能更好创造人文环境,形成产业“集群中集群”效应。  相似文献   

19.
刘勤  刘刚 《中国商办工业》2010,(22):133-134
“汉口北”产业集群作为武汉区域经济的新兴经济增长极,有助于促进湖北省中部崛起。首先分析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建立产业集群成长模型,并分析“汉口北”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问题,最后提出发展优化建议,具有实践指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以适应生产力高度发展为标准,构筑县域经济结构,确定发展目标,才能实现群众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标准,它随社会的进步而提高。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八五”时期,提出了以机械制造、建材、能源、农副产品加工、森工五大产业为支柱,以绿色饮料工业为龙头的经济格局,但经过市场的严酷选择,五大产业都无法形成经济支柱,农业仍然得不到其它产业的反哺,农民群众仍然收入增长滞缓。“九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重新审视县情,正确判断市场走势,不为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