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入贷款拨备比率反映出监管者对银行体系的资产分类结果持审慎和怀疑的态度.本文对上市银行贷款拨备比率的测算结果显示,拨备覆盖率较高的银行,其贷款拨备比率反而可能较低,仅考察贷款拨备指标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导性结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逆向激励效果.因此,有必要对贷款拨备比率指标进行以下改进:(1)对资产质量较好的银行提供较长的... 相似文献
2.
贷款五级分类作为国际上较为通行的贷款风险划分标准,其核心的内容就是根据贷款归还的可能性即贷款损失的可能程度来划分贷款。它是通过对贷款人经营状况的及时有效地监督,不间断地对贷款实行全程跟踪监测,以真实反映信用风险的本质,促使金融机构不断加大贷款管理力度,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完整。 相似文献
3.
4.
5.
6.
一、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工作开展后所取得的积极成效
从目前中宁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试点运行隋况看,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转变了信贷管理理念,从过去重视贷款的抵押担保转向更注重对借款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财务情况等动态分析。二是通过全面收集借款户的有关资料信息,进一步规范了贷款基础档案管理。三是根据实施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后,不良贷款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多提损失拨备,做实利润。四是联社高管层重视了对信贷人员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2003年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通过不良贷款置换,资产质量有所提升,信贷资产管理已由四级分类转换为五级分类。但实际工作中,五级分类方式还存在很多不适用性,需要选择运用。 相似文献
8.
2003年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通过不良贷款置换,资产质量有所提升,信贷资产管理已由四级分类转换为五级分类。但实际工作中,五级分类方式还存在很多不适用性,需要选择运用。 相似文献
9.
<正>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既存在不良资产有序出清所带来的批量收购机遇,也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不良资产处置难题新形势下不良资产管理行业迎来新机遇第一,从严监管趋势不改,不良市场业务空间扩大。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释放"不良认定趋严"的信号。2018年2月,银保监会出台《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应将90天以上逾期贷款全部归类为不良贷款;2019年4月30日《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发布10天之后, 相似文献
10.
11.
加强新增不良贷款管理是银行稳健经营、有效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农发行各行在大力清收处置存量不良贷款的同时,积极防控新增不良贷款。但是,从总行2007年监测情况看,剔除实施新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增加因素外,一些行不良贷款呈现持续增加的态势,特别是商业性和准政策性不良贷款增势较快, 相似文献
12.
13.
江苏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到2010年9月末存款余额超6000亿元,贷款余额近4500亿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2.6和2.9倍;按商业银行口径资本充足率达12.2%,比2006年末(开始实施五级分类)上升了8.6个百分点;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比2006年末减少了10.6个百分点,降幅达77.3%。 相似文献
14.
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始于1999年,距今刚好10周年.往事本已封存,因为它毕竟算不上是什么惊天动地或"光彩夺目".前几天偶与朋友小聚,朋友闻知笔者有过这段经历,便鼓励笔者把它写出来.为不负友托,笔者不揣冒昧,把这段几乎尘封的往事做一个回瞰,既与大家分享个中的甘辛,更把一些经验教训启示传导给后来者,以期引为鉴戒,并望得到有识之士教正.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银行自1979年正式恢复,至争已为城乡经济发展服务了25个春秋。期间,农业银行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货款业务,如自营的粮棉赊铺贷款、困难企业工资性贷款以及1998年接收的农发行和人民银行划转的专项货款,这些政策性贷款如今多数已成为不良贷款。以云南省分行为例,截至2004年6月末共有政策性特定贷款余额102.46亿元, 相似文献
16.
关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调查报告——以我国五家上市银行为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报告总结了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了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情况.并对辖区相关机构进行了调研,发现:(1)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有明确的计提范围,但行际之间计提范围有差异:(2)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比例符合监管当局的原则性要求,但各行提取比例有差异;(3)计提损失准备时各行对抵押物金额扣除不同;(4)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呈逐年上升(除深发展)趋势,抗风险能力趋于增强;(5)部分机构逻辑上存在利用贷款损失准备操纵利润的可能;(6)仅仅从贷款损失准备比例看.大多未体现周期特征,在经济周期高点可能相对少计提;(7)调查中发现五级分类目前还存在问题.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不牢靠。在此基础上,结合调研掌握的具体情况,本报告认为:(1)银行监管、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加强协调.进一步规范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2)进一步完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夯实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3)结合我国目前信用环境.需要研究五级分类、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这两个环节抵押品、有效担保的处理原则.避免重复考虑、高估价值.使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更加审慎;(4)五级分类、特种准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以及分红政策等方面要充分考虑经济周期或者行业周期波动的影响,以使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更为前瞻、审慎,确保提足损失准备,及时弥补损失,增强资本基础,提高抗风险能力;(5)区别对待,分类监管;(6)重视贷款损失准备、资本充足率监管在货币政策传导方面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宏观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