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是人自由意志的一种最高反应,人的生存和发展,相应的就形成了哲学的不断的发展和哲学功能的不断丰富,所以哲学不会有固定的含义,哲学也不会有既定的功能,它和人一样存在于不断追求和不断超越之中。主要论述了哲学独特功能即形成了关于人的现实的和精神的最精致、最超越的反映,并指导着人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的反思、批判、改造现实和超越现实。  相似文献   

2.
面向未来,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都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世界不是被封闭的“现在”,而是永远向未来开放。辩证法从发展变化的观点出发,要求我们不能只顾眼前,而要放眼长远,憧憬未来,筹划未来,创造未来。 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只能在现有的客观环境中生活,消极地适应现成的物质世界,无法超越当下的有限范围。而人则不同,他基于现实,又不囿于现实,而  相似文献   

3.
《商》2015,(36)
科学与哲学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两大基石,他们构成了文明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相伴而生。哲学的考察并非脱离人的认识而自然进行,而主要是人类在自己的认识中努力去探求自然本身起源、发展、运动的过程。因此,人类所获取的现实只是概念式的,而概念仅仅是现实的符号,哲学视域仅仅局限于物质和精神层面,而无法深入到物质或精神更基础的层面。信息科学尤指信息论的发展,不断深化内在自觉的主体程序,揭示出物质世界如何发展自身和发展阶段,并借助于媒介技术延伸自身信息活动,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商》2015,(23):127-128
近代以来,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一直是哲学上隆起的一个热点。在哲学史上,众多哲学家对此问题作出了回答,但只有马克思首次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否定和超越。由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历史发展过程,体现在不同的文本中,所以学术界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一直存有争议。本文综述全面综合整理了近十来所发表的关于人的本质研究的著作、学位论文及期刊等多方面文献资料,并且利用数字图书系统,在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网、万方数据库等权威性文献检索系统中查阅了大量资料,拟对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研究方面进行一个详略得当的评述。  相似文献   

5.
孙小涵 《消费导刊》2009,(12):218-218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形成了认识世界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劳动价值论;揭示了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主题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论前见     
传统解释学主张克服前见以达到对文本的绝对把握,哲学解释学把前见看作理解的本体论处境,是理解得以可能的本体论条件,前见是无法超越的。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人首先属于历史,同时历史又是属于人的历史。在本体论意义上,一切理解都是从前见出发的理解,是无法超越的;在方法论意义上,一切理解又都是不断超越前见的理解,前见又都是可以并且应该被超越的。对前见本身应当保持自觉的解释学意识,我们应该认识到理解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多样性与统一性,以及理解的可能性、局限性、派生性等等。前见决定了理解的相对性,同时又决定了理解的绝对性,理解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品牌》2015,(4):100-101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马克思把人当做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主体,即认为社会历史始终是围绕是人来发展的。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其中一个基本范畴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有生命的具体的个人"、"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和"历史的发展的人"。他们为了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求,在社会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从而创造了人类的历史,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而人民群众是作为人的主要构成成分,在创造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是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卓新平 《三联竞争力》2006,57(11):74-74
“超越”乃现代人耳熟能详的表述,如“超越自我”、“超越时空”、“超越极限”等,表达了人类志在突破的追求。这种“超越”精神使“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的界线不断移动和变化,对人的努力而言既是不断突破、亦为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9.
<正>市场经济恰似一座座变幻莫测的山峰,总有无法超越的东西等在前面。对于企业来说,无论大小,只有不断把前一成功作为下一起步的零点,才能形成一种不竭的发展冲动,从而推动企业走向茁壮。因此,成功的企业永远是在创业,而没有守业。永远零点起步在这里扩展为企业的一种生存状态,演化成一道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0.
刚刚过去的改革开放30年不仅是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一次社会实验和制度变迁,人们用"中国奇迹"这样的语汇来描述这一惊人成就,也许意味着现实超越了想象,中国经验颠覆了经典理论。然而,人类理性不会在奇迹面前沉睡。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人们总是解密奇迹所蕴藏的模式,希望奇迹能够被复制、延续。  相似文献   

11.
《商》2015,(21)
<正>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实质与核心,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和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创新,也体现了对中外传统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批判和创新。既为以人为本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思想保障。于此,我们有必要从哲学发展的视角梳理并弄清以人为本的深刻哲学内涵。一、人类历史上丰富的人本思想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尊重人的需要、权利、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孙红兰 《消费导刊》2014,(8):185-185
康德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大变革,对后来哲学家的思想和观念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更为深远。现代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还是批判都是以康德哲学为基础的,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和完善也起源于康德哲学。但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虽然继承了康德哲学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但鉴于康德哲学的局限性,马克思哲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康德哲学某些思想和观念进行了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13.
人性论是哲学家对人性的价值判断和基本评价。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性论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有善有恶论。北宋张载建构了一套自己的人性理论,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一的人性论思想,将道德价值的超越本体与人性的现实层面统一起来,对以后儒学史上的人性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坚持从个人出发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反对从抽象的类、人、集体出发的虚幻的历史观,强调个人是历史的主体,反对用抽象的类或集体来否认和压制个人:个人是“现实的个人”,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个人总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人的社会关系或其他的什么出发:社会关系以及生产方式是人的需要的实现或满足方式,它既根源于人的需要,又制约着人的需要的形成和发展。这个基本命题与个人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世界观,而后者是一种价值观.从现实的个人的需要出发,不会也不可能导致“个人主义”。正确理解这个基本命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它给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最根本的总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文化产业战略的形成与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为艺术的功能问题提供了新的现实依据,也提出了新的理论认识挑战。本文试在文化产业的视野下,梳理近年来艺术功能方面的新现象,总结其中的变化规律,以作为对于艺术的一般功能问题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大学高校校报作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不断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办报水平,不断强化功能发挥、扩大校报影响,不断强化体制改革、抓好资源整合,才能不断超越,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巩永丹 《商》2014,(50):73-73
一、现实的个人:汇聚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现实的个人是中国梦的承载者。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是以现实的人为前提。社会实践活动总是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人的活动,社会历史只能是由现实的人所创造的历史,人类社会就是由无数个人及其活动构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确定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时一贯强调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人,他们进行着物质生产活动。整个社会历史一刻也离不开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条件。因为现实的个人是“真正的人”,也是具体的人、实践的人,可以说,现实的人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人,它否定了抽象的人、不变的人,赋予人最本真的意义,是人和自然、个人和类之间最基本、最本质的规定,它实现了历史和逻辑的有机统一。现实的个人是自由自觉和能动创造的人,具有作为主体的自主性、自为性和能动性。在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是主体,每个现实的人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现实的个人是中国梦的承载者。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阿奎那以强调人的"统一性"为特色的人学思想,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整的人、个体的人、在现实中超越自身的人,是西方人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它反映了欧洲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潮流,不仅对后世人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而久远的影响,而且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商》2015,(14)
哲学的超越性是对终极问题的终极思考;是突破那些已知的、已有的、早已被确定的视界,向未知的、未有的、没有被确定的视界推进;这需要消除知识与价值之间的阻隔,力求达到融会贯通的一种状态;是通过追溯前提、基础和根据而把既有知识和价值推向极限的那种趋向。哲学的超越性为我们提供价值的指导,设定人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和目标。这为改革与发展的终极目标提供了新的价值指向。本文试从哲学的超越性视角对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探析,以超越的思维来解读改革与发展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徐光 《商》2014,(45):67-67
马克思主义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所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者之间的基础性、理论性、指导性的部分。而唯物史观的发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自然界延伸到了社会领域。对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研究,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唯物史现在中国,结合中国的实际而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深入。以唯物史观指导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在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着。通过对唯物史观的研究,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