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口清水沟流路演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47年黄河归故,黄河河口流路先后经历了1953年小口子裁弯、1964年罗家屋子人工破提和1976年人工截流改道水沟流路3次较大的改道。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清水沟流路的演变特点及与其它流路的不同点,分析认为:清水沟流路时期的年平均来水沙量较神仙沟,钓口河时期明显减少,且更加集中于汛期,就来水来沙总量看,上述三条流路已经相当,但清水沟流路行水历时最长。清水沟流路经历了发道初期的游荡摆动后 ,  相似文献   

2.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以来,流路经历了淤荡摆动,淤滩成槽过程,1980年后已形成比较单一顺直的河型。该时期的来水来沙量与神仙沟,钓口河流路相比显著减少,而且更加集中于汛期。目前,清水沟河道正处在回淤阶段。经过对实测资料不清水沟流路现状而言,如果在清7断面以上采取控导工程措施,尾间末端及时堵串,并向北进行一次摆动,再维持10-20年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黄河口清水沟行水年限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十年代中,人们提出黄河口应该改道了,报到中央,引起很大震动,报经作者研究,发现当时河口大堤防御水位尚有2m富余,河道比降也偏大较多,不必改道,以河道防洪条件作为改道标准,过去并不明确,作者进而用5种方法计算,得到河口还可以使用50年,不必加高河口大堤,而且都加了较大的安全系数,计算考虑了不能淤坏小清河口的问题,还进行了河口液次淤积延伸,附近潮汐因素依次变化的数学计算,没有发现有较大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清水沟流路的北汊、清8汊及原河道各个组合方案的行河年限、对下游河道淤积反馈的影响、行河费用、防洪效果及对孤东油田防潮堤安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清水沟流路的行河寿命还有50年以上.同时.建议清水沟流路行河次序为:清8汊河行河至西河口以下65 km左右时改走北汊,北汊行河至改汊最终控制条件时改走原河道,原河道行河至改汊最终控制条件时改走清8汊河,清8汊河行河至改汊最终控制条件时改走备用入海流路.  相似文献   

5.
黄河口清水沟流路原河道停水后海岸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年5月,在黄河口清8断面以上950m处实施了截流改汊工程,改汊后原河道海岸失去了泥沙补给,在海洋动力作用下发生了剧烈演变。为了掌握原河道海岸的冲淤变化,1996年10月在原河道口门前左、中、右共布设了3个断面,1996年10月至2002年10月,在同断面上按照规范实施了3次水下地形测量。结果表明:黄河口清水沟流路原河道停水后浅水海岸蚀退大于深水,北部大于南部。同水深侵蚀速率口门北侧和前方是初期大于后期,近岸浅水区大于远岸深水区;口门南侧4m以内的浅水区为冲刷,4m以上深水区呈现淤积。从年均侵蚀量看,中间断面最大,北部次之,南部最小。造成海岸侵蚀的动力因素很多,但波浪(风暴潮)和海流是海岸侵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黄河河口清水沟流路演变及其治理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清水沟流路自1976年改道以来的水沙特点,演变规律以及河口淤积延伸的特点。1996年清8人工出汊工程实施后,在减轻河口地区防洪压力和淤海造陆变海上石油开采为陆上开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同时对入海流路规划改走北汊的海域条件和改走北汊的行水年限进行了分析和详细计算。通过分析认为:只要辅以必要的治理措施,清水沟流路还有一定的行河潜力,预计改走北汊后,可行水15年左右。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作者开发的一、二维连接的黄河口整体冲淤数学模型,根据有、无古贤水库二种情况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对未来黄河口清水沟流路的淤积发展过程进行了计算研究,并根据计算结果对流路使用年限、河道向海域延伸的安全距离、淤积量和淤积分布、海域容沙量及海洋动力输沙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旨在为黄河口的整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各流路组合运行方案的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为53~77年,古贤水库的修建和不同流路的交替组合使用皆有利于延长清水沟流路的可使用年限.有、无古贤水库条件下河口的入海输沙能力均较为稳定,海域年均输沙量分别为2.53亿t和2.71亿t左右.  相似文献   

8.
清水沟是黄河现在的入海河道,1983、1984年,人们提出黄河口应该改道了,报到中央,引起很大震动。由于改道对胜利油田影响很大,国家有关部、委、单位进行了多次讨论,但一直没能解决。1985年2月,受石油部委托,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当时河口大堤防御水位尚有2m富余,河道比降也偏大较多。不必改道。以河道防洪条件作为改道标准,过去并不明确。作者进而用5种方法计算,得到河口还可以使用50a,不必加高河口大堤,而且都加了较大的安全系数,计算考虑了不能淤坏小清河的问题。还进行了河口依次淤积延伸、附近潮汐因素依次变化的…  相似文献   

9.
王万战 《人民黄河》1995,17(4):11-13
利用黄河口实测水文资料,分析了清水沟流路河道演变及其对近口段的影响。从断面冲淤量、水位、沿程冲淤特性三个方面论证了1976年黄河口改走清水沟流路使改道点(西河口)以上30km范围内(东张断面以下)的河道产生了溯源冲刷;在清水沟演变进入单股、相对稳定的中期阶段,清3断面(改道点以下约17km)以下逐渐形成了一个“河口台阶”-由比降较小的“顶部段”和比降较大的“前坡段”所组成,顶部段河道最容易漫滩、出  相似文献   

10.
黄河口水沙变异与调控II--黄河口治理方向与措施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1986年以来,黄河口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在对黄河口水沙变异特征、影响黄河口来水来沙的因素及水沙变异造成河口演变新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黄河口治理的新认识和新时期黄河口治理的方向。分析了稳定黄河口流路的思路与方案,采用数学模型对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及长期稳定清水沟流路方案进行了研究,认为长期使用清水沟流路(3汊或4汊)是可能的,把钓口河流路作为长远的备用流路和分洪道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黄河口防洪工程建设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总结了黄河口清水沟流路防洪工程建设的现状,深入分析了黄河口防洪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试图为科学治理黄河口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黄河河口尾闾流路改道的定义及概况,全面论述了有计划地进行尾闾流路改道的依据,系统分析了现行尾闾流路改道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完善黄河尾闾流路改道指标的途径是将单一的水位指标调整为水位和尾闾河长相互约束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黄不可来水来不少先干后枯。1985年以来进入一个枯水系列,河槽迅速淤积。河口清水沟自1976年启用,到1979年,清-4断面以上河势已大致稳定,冲淤特性已符合黄河大水刷槽、小水淤槽的规律。以后迅速向下发展,1991年清-10断面以上已形成发明、水流集中、单一整齐的河槽。  相似文献   

14.
黄河口拦门沙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在分析黄河口拦门沙地区的流速,含沙量及泥沙粒径的 基础上,总结出这些水动力因素随潮汐变化的规律。并结合河口地区滞流点的变化特点,初步探讨了拦门沙区的水动力特征与拦门沙演变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黄河口演变与流路稳定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黄河口演变与治理研究现状,结合黄河口面临的入海水量锐减、单一流路长期行河和小浪底水库的调节运用等新情势,提出在流路演变、岸线变化、关键技术和方案措施方面的近期研究目标。重点突破四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尾闾河道出汊机制、海岸形态对陆海动力响应、河口流路演变多时空尺度混合模拟和河口流路水沙调配。明确六方面研究内容——黄河口尾闾出汊的孕育过程及触发机制、黄河口流路演变过程的动力机制及流路稳定的指标体系、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过程与动力机制、黄河口演变的多时空尺度混合模拟技术、清水沟流路水沙通量调配技术与示范、稳定百年的黄河口入海流路方案与治理措施等。项目成果可以为黄河口综合治理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黄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数学模型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对清水沟时期黄河入海泥沙的输移扩散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数模计算得出:随着河口三角洲的演变,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也相应变化,河口沙嘴突出岸线的程度越大,海洋输沙能力越大,输入外海的泥沙越多;对于特定的岸边界,海洋输沙能力的变化取决于入海水沙搭配关系,在入海沙量相同条件下,来沙系数越小,输送至外海沙量越多,反之亦然。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指出:黄河口海洋输沙十分复杂,涉及岸边界、各种持续和偶发的动力等诸多因素。实测的冲淤分布往往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难分离出某种因素单独所起的作用。实测数据显示,河口泥沙冲淤分布与来水来沙条件相关性不强。但总的看来,黄河改道清水沟以来,1977-2000年间,来沙量偏少,输入外海泥沙的比例比其它流路时期偏大,排沙比达54%,平均每年输入外海泥沙的绝对量为2.83亿t。但具体到各个年份,不论是排沙比还是绝对量,年际间差异都很大,每年输入外海的沙量并不局限在2.3亿t。  相似文献   

17.
18.
黄河口尾闾河道的淤积延伸不仅对河口地区的河床演变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黄河下游河道的长期冲淤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作用.根据黄河口1954-2018年实测尾闾河长与水沙资料分析了不同流路的淤积延伸特点,发现尾闾河长与累计来水量和累计来沙量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不同流路的变化速率差别较大.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的多来多排输沙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介绍甬江河道的基本概况和来水来沙条件,概述河道的历史和近期演变情况,对2006-2012年甬江河道断面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甬江河道处于缓慢淤积的状态.为保障甬江河道行洪畅通,需要开展甬江河道的常态清淤,并加强对违规泥沙排放的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20.
根据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幅、调水调沙及河口综合治理的要求,对现有黄河口演变模型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河口演变是一个动态反馈过程;目前的统计模型和数学模型分别基于黑箱和白箱建模,均不能在恰当的时空尺度上对河口演变实现有效预测;基于灰箱系统建立河口演变动态反馈模型,可以真实地反映和预测河口演变过程,为河口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